分享

崩溃!福建父子俩接连确诊!父亲已去世,儿子病危…医生叹息:本可以避免

 我篮有虾 2024-03-20 发布于广东

南平38岁的谢先生(化名)

怎么也没想到,

刚当上爸爸的他,

仅两周时间内,

从恶心乏力到确诊

乙肝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

一度在死亡线上挣扎!

而他的父亲也因这个病去世了,

家属一时崩溃,无法接受……

“要是早点做检查积极治疗,就不会有这么一劫了。悲剧总是在重复,临床上有很多情况类似的患者,其实完全是可以避免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林晓宇副主任医师感慨。

父亲因肝硬化去世

儿子也中招 死亡率高达85%

“医生,救救他,他才38岁,他的爸爸已经因为这个病去世了,孩子才刚出生2个月啊!”林晓宇还记得刚接诊谢先生时,家属的无奈和痛苦。

事情发生时,谢先生出现了恶心乏力的症状,刚开始一家人以为是胃肠炎,但是症状越来越严重,还伴有呕吐、尿黄、眼黄、发烧等情况。

当地医院查肝功能发现,谢先生的总胆红素高达284.24umol/L,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更是高达3300U/L,是正常人的83倍。乙肝大三阳,凝血功能延长。

因病情紧急,治疗效果不佳,当地医院紧急转诊到附一医院,后被确诊为“乙肝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

虽然进行了积极抗乙肝病毒、保肝等内科药物治疗,但谢先生的病情仍在加剧,并陷入了肝昏迷状态,结合其各项检查及流行病学数据评估,他在28天内死亡率高达85%,病情危重,肝移植十分必要。

但早年谢先生的父亲因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花费巨大,家庭负债累累,家里尚有2个月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

面对肝移植巨额花费,家属感到无比绝望,一度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

(网络图)

“但真的太年轻了,还有一线希望,我们也不忍心放弃。”肝病中心郑琦主任医师感叹。郑琦主任、林晓宇副主任医师多次主动和家属沟通劝解,患者家属最终决定坚持治疗。

经过多次紧张而有序的人工肝治疗,奇迹终于出现,患者从死神手中挣脱,神志转清,病情逐渐稳定。

出院后,谢先生通过规律口服抗乙肝病毒、保肝等药物维持治疗。

近日,谢先生来复查,疾病已经得到了控制,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肝硬化早期可能没有症状

乙肝是最常见的病因

据悉,临床上,像谢先生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附一医院肝病中心约40%住院患者是因肝硬化住院。

林晓宇表示,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

通俗地讲,当肝脏出现损伤,会刺激肝脏细胞对肝脏进行修复,就好比给肝脏上打补丁。如果肝炎出现反复发作,肝脏上的补丁就会越来越多,时间长了肝脏就会出现纤维化,并且慢慢发展为肝硬化。

各种能引起慢性肝炎的因素均可导致肝硬化。

在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此外,长期饮酒、脂肪肝、药物损伤等也会引起肝硬化。

由于肝脏没有痛感神经,早期肝硬化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欠佳、脸色暗淡,面部出现色素沉着,肝区闷胀不适,颈前会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肝掌。

肝硬化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案,关键在于尽早诊断,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据不完全统计,70%的肝硬化可通过有效治疗逆转纤维化程度。

这也是今年“全国爱肝日”的宣传主题——“早防早筛,远离肝硬化”。

这些检查别忽视

林晓宇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长期化学毒物(四氯化碳)接触史,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患者都需要注意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

1、慢性HBV(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病毒学和肝脏弹性检测,必要时肝活组织检查。

每半年检测甲胎蛋白及腹部超声。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及时启动治疗。

抗病毒治疗期间每三个月到半年进行病毒性学、生化、彩超、甲胎蛋白复查。若已经出现肝硬化,至少3个月复查相应指标。

2、丙型病毒性肝炎

好发于吸毒、纹身、不洁性史、输血患者,上述高危因素患者应注意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时抗病毒治疗。

目前丙型病毒性肝炎经过3-6个月抗病毒治疗可治愈,预后相对较好。

3、其他肝硬化高危人群

建议3个月-6个月进行肝功能,肝脏彩超及AFP检测。

对于诊断出肝硬化的患者,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饮食尽量多样化,进食优质蛋白食物,保证足够的糖类和维生素并严格禁酒。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刘伟芳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陈静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