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捕鱼能手李师傅

 思乡远梦 2024-03-20 发布于北京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河南淹大水,当地农民生活无着,就南下湖北富裕的地方,江汉平原的天门、沔阳来谋生。在逃荒到湖北的灾民大军中,有赶着毛驴从汉阳侏儒山拖来石灰销售的,有的从汉川脉旺嘴贩来水缸、米缸、坛子、罐子串乡的,还有的在集市玩杂耍、卖狗皮膏药讨钱的。但最多的是给当地生产队制砖瓦、烧土窑,那些身强力壮的男灾民。
  那时,我们生产队也雇请了“河南呔子”承包了土窑。所谓承包,就是烧一窑给多少钱他们,烧制的砖瓦必须是黛青色,若砖瓦烧红了,只给一日三餐的米和油的基本生活。
  两年后,我们生产队年轻社员也学会了烧制砖瓦,特别是掌握了烧窑的“瞄青”技术,就辞退了这些“河南呔子”,然后自己干。谁知师傅留了一手,可烧出的总是红砖瓦或“搪心”,于是,又请来“河南呔子”中哪个“瞄青”的烧窑师傅。
  师傅姓李,塆子里都叫他李师傅。他一人生活在搭起的土窑棚里,如闭窑后的闲暇时,就到通顺河去撒网捕鱼。晚上,喝过几两烧酒后,抽烟一根接一根地吸斗火,哼梆子戏,听收音机。
  生产队土窑就在我家的门前,那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孩子,每当李师傅在黄昏或清晨,背着他用猪血蒸过的棉线撒网,转悠在河边时,我就跟在他后面,看他去捕鱼,帮他去提鱼篓。
  李师傅在河边边走边看,有时会突然停下来。在靠近河岸的草丛中,前弓后箭地站好,左手牵绳,右手展开手中的撒网,蓄势使力,将网旋转三百六十度抛向远处。在惯性作用下,撒网在空中展开,形成美丽的弧线,再落在水面。撒网因为网兜底有铅制的坠子,迅速下沉。这时,入网之鱼拼命挣扎,又窜又跳。
  通顺河是一条灌溉河,大鱼少,只有些不大的鲤鱼、鲩鱼、鲫鱼、刁子,黑鱼、黄古、鳑鲏、土憨巴、泥鳅、鳝鱼等野鱼。李师傅把捡网清理的鱼丢在河岸上后,我再把这些活蹦乱跳的鱼装进鱼篓。捕鱼碰机会,不是每网都会有鱼,但也有空网或拉起几个螺蛳、蚌壳。
  李师傅在每次捕鱼完后,总要分一碗鱼我拿回家,丰富了我家的餐桌。接着把他心爱的撒网挂在窑前的那棵椿楝树上晾晒。收拾后,为防鼠害,李师傅在窑棚子里喂有一只狸花公猫。这只猫矫健勇捷,神态威严,不仅给李师傅除鼠害,而且解除了他思妻念子不少寂静。
  生产队有口几十亩大的鱼塘,属集体副业,派有专人喂养。有时,公社、大队干部叫人带给喂鱼人一张便条,就派人开车来提鱼,都是由李师傅背着撒网到鱼塘去捕捞。一网下去,会打上很多鱼。为不让鱼跑掉,李师傅慢慢拉网,时不时地抖落网线上积水,拉起来后,专拣大的,小的放生。至于这些干部会不会与生产队结账,喂鱼人也不管捕了多少斤,是优质鱼,还是普通鱼,只凭干部的条据转交队长,便可以交差了。李师傅的撒网折旧,干部会以一条小鱼作抵,但他总不要,背网回窑,撒网烂了只好抽空去补。
  算起来,李师傅在我们村前后生活了十多年,与村民也建立起感情。“文革”运动结束后,李师傅把全家户口迁进了我们村,做起了两间砖瓦房,成了生产队社员。他妻子看见生产队路上、沟边掉有许多棉花,便偷偷地捡了回家,又怕别人知道,不能拿到扎花厂去加工,只好在放工后,晚上在家用手一朵朵地纠出棉籽,然后去缝床薄棉絮。李师傅知道后,便把捡来的棉花全部上交了生产队。殊不知,生产队的掉的棉花是捡不得的,路上、沟边都属生产队范围。捡,就是挖集体经济的墙脚,要进“学习班”的。
  自打乡镇有了砖瓦厂后,生产队小土窑都被铲平了。李师傅在窑前晒网的那棵椿楝树,也早已不在。后来的日子,每当我走到土窑的旧址,阳光下的撒网也仿佛浮现在我眼前,那浓浓的鱼腥味仿佛还萦绕在我的嗅觉。
  随着年纪增大,李师傅实在扳不动撒网了,于是他饲养起了鸬鹚(鱼鹰),下起了尼龙丝网。
  放鱼鹰,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李师傅从湖南买回四只鱼鹰,请木匠打了一艘“鸬鹚船”,每天他都会挑着歇在船上的鸬鹚,往返到汉江去捕捞野鱼。我见过李师傅放鱼鹰捕鱼。随着他那“哟嗬嗬”悠长的渔歌,鱼鹰在江面上反复扎着猛子,捞起鱼来。嘴里叼满鱼的鱼鹰,便在他的呼唤声中,向小船游去,李师傅便用竹篙勾起被鱼撑起粗粗脖子的鱼鹰,吐出鱼的鱼鹰,便又扎进水里捞鱼,循环往复。
  饲养鸬鹚开支大,外加鱼鹰捕的鱼味短,人们不喜欢吃,“熟人生意”也渐渐断了。没多久,李师傅便卖掉了鱼鹰,添置了丝网。
  丝网捕鱼,能够捕大放小。李师傅手持“熬板”,划着腰盆把丝网慢慢透开,放入水中后,用竹篙击打水面。这时,水中的鱼慌了神,直向丝网冲去。等到李师傅收网时,多条鱼的腮已经卡在丝网格上,银白色的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菜园结的豆角一般。
  李师傅除了放鱼鹰捕鱼,用丝网捕鱼外,也用虾笼捉虾、捉泥鳅、鳝鱼,收获颇丰。钓鱼也是他的爱好,他还是镇钓鱼协会会长。钓鱼,陶冶情操,培养耐心,也带给他快乐。
  疫情的头一年,耄耋之年的李师傅因突发脑梗,永远地离开了人间!疫情过后,我回到老家,来到李师傅家,心里很是沉痛!看到他家房梁上架着的鸬鹚船,后屋墙上挂着的撒网、丝网和钓鱼竿,地上堆积的那些虾笼,不禁泪下!
  遗憾的是,李师傅捕鱼的老技艺末能得以传承,村里人再也吃不到李师傅捕捞的免费鱼虾了,只留下家乡的渔猎文明见证的缩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