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张怀瓘的《书断》和窦臮的《述书赋》

 海涛书屋 2024-03-20 发布于山东
这一篇,我们读《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第十章第二节,也即盛中唐书论。简单地说,主要介绍两部书法论著:1、张怀瓘的《书断》;2、窦臮《述书赋》。
一部一部来——

一、张怀瓘《书断》

张怀瓘,本名怀素,玄宗敕改今名。广陵(今江苏泰州)人,郡望出自范阳,晋司空张华十二世孙,其父张绍先(一说绍宗),官至邵州武岗令,卒赠宜春郡太守,韦述撰有神道碑志述之。
图片
(张怀瓘画像)
张怀瓘(其生卒不详),开元十五年(727)九月以善书自举应制,召入翰苑,为侍诏,迁右率府兵曹参军,后外放为升州司马,改鄂州司马,除长史。或卒于长史任上,时在肃宗(758-760)初年。
如上所述,张怀瓘是因为“善书”然后入宫待诏的,他供奉于内廷,直言书道,虽有违时议,但最终以书论垂世,不独名高于盛唐,而且遗泽千年,至今不废。其著述可见者,有《书断》三卷和《书估》《二王等书录》《书议》《文字论》等篇,并载张彦远《法书要录》。又有《评书药石论》一卷,见诸《书苑菁华》。其中,以《书断》最为著名(《历代书法论文选》有全文收录,浙江人美亦有单本出版)。

图片

(浙江人美出版的张怀瓘《书断》)
《书断》又名《十体书断》,分上、中、下三卷,始撰于开元十二(724)年,完篇于十五(727)年初春,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指隶书)、隶书(指楷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体,各述源流,系之以赞,末有总论一篇。中卷下卷分神、妙、能三品评述“爰自黄帝、史籀、仓颉、迄于皇朝黄门待郎卢藏用,凡三千二百余年”间之书家,每品各以书体分。
其中凡神品25人(各体重复13人,比如:史籀的大篆、籀文都归为神品,王羲之的隶书、章草、飞白、草书都归为神品),妙品98人(各体重复59人),能品107人(各体重复72人),前列姓名,后为小传,传中附录又38人,记述甚详,论评亦允。
《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论书,一改九品等第之陈习,且倡言“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但《书断》的很多观点,并非张怀瓘首倡,李嗣真《书品后》已启蒙于前。
《书断》也有所推进,它了结自梁虞迄至唐初孙过庭二百年来有关锺、张、二王“四绝”并称及其优劣的争论,而特以锺繇、张芝、杜度、王羲之、王献之“五贤”替代之。

图片

(《书断》中的“五贤”)
《书断》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锺、张虽草创称能,二王乃差池称妙,若以居先则胜,锺、张亦有所师。固不可文质先后而求之,盖一以贯之求其合,天下之达道也。虽则齐圣跻神,妙各有最,若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锺繇)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王羲之)第一;若章草古逸,极致高深,则伯度(杜度)第一;若章则劲骨天纵,草则变化无方,则伯英(张芝)第一。其间备精诸体,惟独右军,次至大令。然子敬可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逸少可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然此五贤,各能尽心而际(跻)于圣,或有侮毁,亦犹日月之蚀,无损于明。
也就是说,至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已不是“尽善尽美”,他的“第一”只局限于“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其他书体,大略都不是第一了。再后来的中晚唐“抑王论”已于此初见端倪。
《书断》的另一个贡献,还在于它为书家立传,并兼品与评,并且“甚见精鉴”。
张怀瓘一江左处士,以《书断》臧否先贤,其轻视汉魏以来乃至有唐先圣如是者,已属不易,其后之论并世书家,则更显谔谔。也就是说,张怀瓘是耿介直言之性,他对当世书家更报以直讥之态。如《评书药石论》直接以相马之法评书: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以如之。今之书人,或者肉多筋少之法,薰莸同器,十年不分,宁知不有藏其智能,混其体法,雷同赏遇,或使之然……或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骀,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或小人甘以坏,君子淡以成。耀俗之书,甘而易入,乍观肥满,则悦心开目,亦犹《郑》声之在听也……棱角者书之弊薄也,脂肉者书之滓秽也……从宋、齐以后,陵夷至于梁、陈……肥陈之弊,于斯为甚。贞观之际,崛然又兴,亦至于今,则脂肉棱角,世俗相沿,千载书之季叶,亦可谓浇漓之极。
“《郑》声”,“亦至于今”……这可真是毫不留情的批评了。
到了晚年,他又撰写《书议》,以“风神骨气”为尚,有讽“妍美功用”之书,锋刃直指王羲之:
夫翰墨及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草书)逸少则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是以劣于诸子。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举世莫之能晓,悉以为真、草一概。
这在当时是胆大之言,这一则著名的抑王论,恐就是后来韩愈《石鼓歌》说“羲之俗书逞姿媚”的依据了(与《石鼓文》之雄奇高古相比,王羲之书法自然“俗”了些,这个俗,是相对的)。 
张怀瓘工书,以草书见称于吕总《续书评》,有“继以章草,新意颇多”之评,张氏亦高自矜饰,行书自量可比于虞世南、褚遂良,而草书“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则自诩可独步于数百年间。

二、窦臮及其《述书赋并注》

窦臮(jì)(生卒不详),字灵长,唐初宰相窦抗后裔,武功扶风(今陕西麟游)人。代宗朝曾任检校刑部、户部员外郎,范阳功曹,宋、汴节度参谋。德宗朝贞元初见任浙江东西节度判官,检校兵部中兼侍御史,后官到都官郎中,约卒于贞元三年(787)。
窦蒙,字子全,臮之兄,历官太子司仪郎,检校国子司业,太原县令,安南都护。都护或为其终官。
布丁没有找到窦臮、窦蒙的画像,只能暂时告阙。
窦氏兄弟虽非图书之府,但其久游翰苑,皆好图书,徐浩《古迹记》有评“辨伪知真,无出其右”。《历代名画记》列为“善鉴明识”之人。
窦臮著有《述书赋》二卷,其仿拟杨泉《草书赋》,词藻友赡,且品题叙述,也皆精核。其兄窦蒙《语例字格》有称:“精穷旨要,详辨秘义,无深不讨,无细不闻。”是赋所论历代书家,起自上古,迄于并世,而终于其兄蒙,凡13代。其中工书史籀等190人(上卷注107人,疑有脱漏),署证徐僧权等8人,印记太平公主等11家,述作虞龢等10家,征求宝玩韦述等26人,利通货易穆聿等8人,总7640言。
值得一提的是,其印记一章,兼画印模于句下,不啻为后来记书画并载印章者所取法,且开鉴识印谱之先河(《述书赋》及《语例字格》于《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均有收录,惜印记一章印模等图未载。)

图片

(《述书赋·语例字格》书影)
《述书赋》初撰于乾元二年(758-760),后施朱点发,随时补益,复检核改定,终遗稿于贞元初年(785-787)。其间,窦蒙曾预审校,后因其赋“结语立言,曲申幽奥。一字一句,数义旁通”,遂作《语例字格》,加以阐明,“注有未尽,在此例中,意有未穷,出此格上。”
是的,“赋”重在辞藻,而用赋格作书理论述,往往会出现“一字一句,数义旁通”的问题,这是《述书赋》的问题所在。关于《述书赋》,荣宝斋出版有尹冬民先生《<述书赋>笺证》可以参阅。

图片

(《<述书赋>笺证》书影)
另外,《述书赋》所评有唐书家,自唐高祖李渊以下,凡52人,每每加以赞述,特称颂盛唐书家,尤其是张旭、贺知章最为热烈。然而对于初唐书家如褚遂良、陆柬之、薛稷以及孙过庭都备加贬抑。
河南专精,克俭克勤。伏膺《告誓》,锐思猗文。恐无成如画虎,将有类乎效颦。虽价重衣冠,名高内外,浇漓后学,而得无罪乎?柬之效虞,疏薄不逮;少保师褚,菁华却倍。超石鼠之效能,愧隋珠之掩类……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如见疑于冰冷,甘没齿于夏虫。
这种“贬古扬今”的评论,固然有书法发展的原因,或与中唐崇尚闲逸的时代风气相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