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分日:携手《诗经》,走进“古质今妍”的日常

 新用户32637V7d 2024-03-20 发布于北京

01   一首《羔裘》,透视古今消费观

一向以批判性思维见长的Kelly同学,用一句灵魂拷问打开了《羔裘》这首诗的古今面貌。Kelly并没有准备华丽的PPT,她把《诗经》中的三首《羔裘》进行了对比,在《诗经》里,羔裘似乎总带着对某些士大夫的讽刺,他们对国家存亡视而不见,还眷恋外在的华服美衣。

Kelly提出了一些在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有时候总把美好的事物附加上反面的意义?

“玩物丧志”的观念是如何出现的?

为什么她身边那个女孩有消费实力,却不敢给自己买她真正想要的有品质感的东西,因为觉得自己不配?

为什么林曦老师在推荐好物的时候,都要加上一句“这样做是对自己好”?

汪老师说:或许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从古代开始就有了一种集体忧患意识,担心盛极而衰,因为这种意识印记,人们也容易把盛衰作为一条主要的因果线索来解释很多现象。这背后还有一种集体对于“富贵长保”的执念和恐惧,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要考虑子孙后代,这些观念被文化的力量催化与强化,这便成为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小明同时提到了古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事物和人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不像西方是把人和事分开看待的。花开花谢,总是要归零重归泥土的,这可能也是我们忧患意识的来源。

这天人合一的思想,让我们中国人总是容易自省,有任何征兆出现,都愿意从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寻找原因。

要建立适合我们当代人的消费观,需要我们重新梳理生命观,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尊重追求自我满足和价值实现的个体愿望,同时,保留传统中“物尽其用”的“敬物”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分辨欲望与现实,不被物质所左右,最终做到不亏欠,不盲从。

原来读一首诗,是可以跳出诗来,挖掘更远古的一个思考性的问题。

 Kelly这种对常识提出质疑的精神,其实是读书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02 读诗让一群女子学会了呐喊

任静,是这学期才加入我们诗史共读的北大学霸妈妈。

一个人曾经是学霸,不代表她毕业之后还有学霸的学习力,尤其是那种不功利一探究竟的学习精神,这个才是真正的学霸。

PPT一出场就惊艳众人,从字词释义、文章赏析,到义理考据、延伸阅读,无一不展示了任静同学细致认真追求完美的品质。

她完整地给大家普及了中华猕猴桃、羊桃、杨桃的区别,原来我国的中华猕猴桃是新西兰奇异果的老祖宗,下次再买猕猴桃,请认准翠香牌猕猴桃。

整首诗以哀叹人不如草木为主题,在看到草木繁荣景象时联想到自己的境况,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最后任静给大家奉献了一首三毛的现代诗,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如果有来生,你要做什么?

汪老师说她很早就想好了,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

下课后,海婷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配上这样的文字:

你问我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什么?

三毛说她想成为一棵树

我依靠在梧桐树下

仰望肆意生长的树枝

不行

不够高

我放眼四望

我要做那出生在城市最高处的避雷针

风吹雨打

电闪雷鸣

我不怕!

海婷的呐喊,尤其让我动容,我以为她会想做一只轻盈的小鸟,结果她却那直刺苍穹的避雷针。

Tina说:没什么特别想干的,像现在这样平平淡淡挺好的,知足了。

任静:如果有来生,我愿斜倚在这棵花朵如雪的桃树上,抬头仰望,目之所及,皆是欢喜。

正如电影中所说的,读诗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在美好的春天一起读诗,多么让人心生向往。

任静说:感谢诗经,唤醒了我内心沉睡许久的一个角落。


03 《匪风》:面对困境的姿态

“顾”向后看,“瞻”抬头向上看,小明从解字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西周末年平王东迁时人们想要回归到礼仪春秋的情景。《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兮。”小明说,读《匪风》这首诗前半部分感受到的是悲伤乃至绝望,但最后一部分又把恢复周道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并作了愿为治国之才效劳的表态,情感上升了一些。在读的过程中,小明同学思考了三个问题:

一:写这首诗的人可能是谁?从最后的表态“谁能亨(烹)鱼,溉之釜鬵”可以看出,既然他愿为有能耐的治国之人效劳,那他本来就是一个官员。也可以从“谁将西归?怀之好音”得到侧面的验证,因为西周末期往东迁都洛阳,他可能也是跟随诸侯国君往东迁徙的随从官员,所以他的老家是在西边。

二:为什么用烹鱼表示治国?我猜就是从老子《道德经》里边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而来,虽然很多人解释是说要掌握火候,油盐酱醋要恰到好处,但也有人解释,因为小鱼是不能乱翻的,否则就碎了散了,所以治国是不能扰民折腾百姓的。从这里来看,后面的解释更加符合,因为作者就是很怀念文王武王周公时候的治国有序,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被迫背井离乡。

三:如果你遇到一个困境,是像作者一样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还是去靠自己的力量去抗争?我想这个也得从每个人的现实情况和选择出发,我个人是后者,你呢?

小明说,她用的是模糊读书法,直达意象和情感。在这首诗里,她最终解读的是我们应对困境的启发:

我们在困境中,我们可以选择沉沦放弃,也可以选择奋斗,发挥主动性去破局。面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内卷问题,我们应该从焦虑中脱离出来,要保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创造属于我们的松弛感。


小结

Kelly的批判性思维,任静离开校园却不失学生本色的赤子之心,小明同学直达心意与情感的诗意解读,这一切让诗经的共读叠加了当代人的生命与情感,有了“古质今妍”的气质。

借助生活的力量,以思绪飞扬的扩展方式,来品读古老诗篇,与古人相会。

以此感谢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力,思考力,以及联动共创的美好。


《郐风》背景介绍:

桧,今音gui(如桧柏)、huì(如那个著名的大奸秦桧)。而“桧风”这个“桧kuài”,因为之前是写作“郐kuài”,故读音应当为“快”。

桧(郐)为周代子爵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密县东北。

朱熹《集传》:“桧,国名。高辛氏(黄帝曾孙帝喾)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xíng波之南,居溱、洧之间。其君妘yún姓,祝融之后。周衰,为郑桓公所灭而迁国焉。今之郑州即其地也。苏氏以为桧诗皆为郑作,如邶、墉之于衞也,未知是否。”

火正,为掌兵、掌火之官。

祝融,为三皇五帝时期夏官火正的官名,每位上古帝王都有自己的祝融。尧帝时弃用祝融官名,改名为司马。

夏官即兵部,掌军事。

火正、司马皆为军事长官,所以历史上有祝融大战共工的传说。

一般认为桧国是武王所封的西周第一批诸侯国。

桧国位于洛阳东部,与其北边的东虢国一同扼守河洛文化核心区沟通东部大平原的交通要道。并且这里适宜农耕,应当也是黄河流域率先进入农耕文明、率先被开发和发展起来的一片土地之一。

加上祝融掌兵的实际情况,有人认为桧国在夏朝便已存在,也并非不可能,至少他的族群、他的文化与军事技能,是一直传续的。

粮草充足,地理重要,加上祝融氏祖传的军事手艺,所以《国语》有“郐仲恃险”的说法。桧国这么个子爵诸侯,原本不可小觑。

不料春秋一开始,助平王东迁而来的郑武公灭虢、桧而有之,桧国就被灭掉了。

《国语·郑语》有云:“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役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

我们看到,在平王东迁之前,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早已定下利用桧国弱点吞灭桧国的计划。可叹桧君懵然无知,就让人灭了。

当别人虎视眈眈谋划着怎样吃掉桧国时,桧国高层又在忙活些什么呢?

基于这个背景的理解,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毛诗里解释桧风里的“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