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上下五千年”到“上下八千年”!文明古国将如何定义?

 RK588 2024-03-21 发布于美国

8000年的文明史,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是国人自嗨,还是实至名归?其实,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的确已有8000年文明史。

图片

周家庄遗址:虞舜之都?

图片

先秦将历史按照次序列举为虞、夏、商、周,《尚书》的第一篇《虞书》即记载了虞朝的历史。韩非子曾声称虞夏两个朝代共延续了2000年。夏朝存在了约400年,而虞朝则长达1500多年。然而,近年来山西考古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这些考古发现揭示了一个庞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持续了2000年之久的时间线相吻合。这使得人们不禁将这些发现与虞舜联系在一起。

 在山西临汾襄汾县,考古学家在上个世纪发现了一个名为'陶寺遗址'的地方。根据该遗址的位置和考古发现,现在普遍认为这个陶寺遗址就是古代的'尧都平阳'。史书中记载,尧和舜的距离并不远,舜曾是尧的臣子,后来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可能是舜的族姓或个人名字)。因此,根据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舜的都城要么就在陶寺遗址,要么与其相距不远。

图片

周家庄遗址位置图

 本世纪初,在距离陶寺遗址40公里处发现了周家庄遗址,它是全国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面积达到了500万平方米。周家庄遗址与陶寺遗址是当时晋南地区最大的两个遗址。从古代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城池的主人肯定是非同小可的人物,堪称崇高而尊贵。

考古报告显示,陶寺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300年前至3900年前,而周家庄遗址则包括上至仰韶时期、下至夏朝时期,但以龙山时代(距今45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遗存为主要特征。因此,陶寺遗址和周家庄遗址在数百年间共存,相距如此之近,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相互交流互动的情况。至于是否有出现过尧舜禅位这样的互动,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

图片

陶寺文化彩绘龙纹陶盘

摄影/吴学文

问题在于山西运城绛县的周家庄遗址是否可能是虞舜的都城,有没有相关证据?

首先,《史记》中记载:“舜,冀州人,居妫汭。”其中,“汭”指的是河流弯曲的地方。而周家庄遗址位于涑水河(黄河中游支流)下游的弯曲处。现代学者的考证表明,古冀州位于汾水或涑水河与黄河之间,而周家庄遗址的位置基本符合这一特征。

此外,山西运城的夏县和平陆县一带是商周时期“虞国”的所在地,这一地域与周家庄遗址在空间上基本重叠。这也为周家庄遗址有可能是虞舜都城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然而,根据目前的证据,我们无法确定周家庄遗址是否确实是虞舜的都城。要得出确切结论,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图片

仰韶文化陶人面像

摄影/吴学文

其次,竹书纪年记载称“稷放丹朱(帝尧之子)”。现代考古发现老虎山文化南下攻克陶寺遗址,可以与“稷放丹朱”相对应。既然丹朱是陶寺的主人,那么舜就不可能选择在陶寺立都。而周家庄与陶寺遗址都是当时最大的城市,因此最符合帝舜的地位。

第三点,周家庄遗址规模巨大,与陶寺属于同一级别,并且距离陶寺遗址仅有40公里,两者共存了数百年。因此,如果陶寺代表着“尧都”,那么周家庄遗址显然就代表着“舜都”!更进一步说,陶寺代表“尧族”,而周家庄则代表“舜族”,这两个势力长期互动,甚至发生战争。

图片

帝舜后禅位于大禹,表明禹舜部落相近,若距离太远则交集几乎不可能。历史记载显示山西运城夏县是“夏墟”,即夏朝的发源地,后来又迁都到二里头遗址。因此,从舜与禹的交集来看,舜都应当与夏墟相距不远,而周家庄遗址所在的位置,较符合当时的交通条件。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认为周家庄遗址就是舜都的可能性较高。至于后来出现的“舜都蒲坂(位于运城永济市)”,可能是后人对舜都的误解,或是舜族后人迁徙到那里并带去了舜族文化,导致后世将其误解为舜都。

图片

韩非说“虞夏二千岁”,以周家庄遗址来看,始于仰韶时期,距离夏朝建立有1500余年,大致对应虞朝统治时间,加上继承者夏朝大约400多年,恰好2000余年。根据周家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从仰韶时期开始,至夏朝建立大约1500多年后,即对应虞朝的统治时间,再加上夏朝的继承者统治了大约400多年,总共大约经历了2000多年。另外,陶寺遗址始于距今约4300年前,是一个后来兴起的文化中心,可能曾短暂打破了周家庄的统治,建立了尧族的统治秩序。但是,随后周家庄重新崛起,舜又打破了陶寺遗址的统治。

图片

中国文明是八千年天文史!

图片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天文考古体系建立者冯时教授,却认为“80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即主张中国已有8000年的文明史。

就'文明'而言,中西方现代社会对其有不同解释。然而,根据中国传世文献的记载,古人对'文明'也有自己的理解。

《周易》中记载:“刚柔交错(阴阳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文明以止'实际上指的是古人追求相对稳定且可传承的事物,例如总结出来的天文规律的传承,形成了'人文'。

《周易》中还提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青龙星象是二十八宿中的一颗星,春天时会从地平线升起,因此称为'见龙在田'。然而夏秋冬季,青龙星象的位置各不相同,其中冬季时看不到青龙星象,因此称为'潜龙勿用'。因此,'天下文明'与天文学有因果关系。

图片

《尚书》记载:“汪濬能够温和恭敬地扩展领土。”在这里,“文明”形容的是帝舜的品德。《周易》记载“他的品德坚强而有力,又具备文明之德,能够与天相应,按时行动,因此享受万世太平。”这里的“文明”指的就是道德,源于“与天相应,按时行动”,也就是观察天象。因此,我们评价夏桀、商汤、纣王、文王等人的“品德是否高尚”,关键在于他们能否“与天相应,按时行动”,而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道德。

由于长期观察天象,古人发现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总是准时如约地出现,数千年来没有发生变化,于是形成了“至信如时”的认知。基于这一观察,人们形成了诚实守信的观念,要求人们像天象一样遵守约定。

总之,中国古代人眼中的“文明”,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天文观察,核心内容包括由此形成的道德和诚信等。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中华文明的特点。冯时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以这一观念为标准来研究中华文明史。

图片

    考古学研究证实,中国在最晚1.4万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种植,成为了全球最早从事农业的国家。然而,要成功进行农业种植,必须对农时有清晰的认识,因为过早或过晚都会导致粮食歉收。那么,中国是在何时开始观象授时的呢?

在贾湖遗址上发现的考古文物提供了一些线索。这个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两件与天文学有关的东西:一是有刻有“目”字的甲骨。现代学者发现在彝族文书中,这个字被称为“吉”,而商代祭天玉璧上也刻有同样的字。因此可以推测,甲骨上的“目”字可能与祭天有关,表明在贾湖先民的时间观念中,可能已经存在了观象授时的实践。

另外一件是两根贾湖骨笛,它们是由候鸟丹顶鹤的腿骨制成的。这些骨笛可能用于“候气”,即通过管乐来观察气候的变化。有趣的是,这两根骨笛一根代表着“阳律”,另一根代表着“阴吕”。这可以反映出贾湖先民对于阴阳刚柔交错的认知。

综上所述,从贾湖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可能早在8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观象授时的实践,这标志着对农时的了解逐渐成熟,在农业种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片

    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约有8000年的历史,出土了一块被认为是立表测影的石碑,现在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称为“表”的工具。在离该遗址不远的秭归柳林溪遗址(距今约7000多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九宫图形(见下图)。这个图形由十字交叉的两根绳子构成(通过立表测影规划而来),外围有四个角叫做四钩,四个角位置上的四条斜线叫做四维。这个图案展示了天地空间变化的脉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文学的相当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九宫图上,有一个位置形状类似于“文”字(见下图中的红圈),在陶寺遗址、甲骨文等地也都发现过类似的符号。再加上贾湖刻符,毫无疑问,这证实了在七八千年前的中国已经存在文字。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蚌埠双墩和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古墓,距今约有7300年的历史,上面也发现了与秭归柳林溪遗址中九宫图几乎完全相同的图案。这两个遗址的年代相隔至少5000多年,可见中华文明显然是有着相承关系的。周易中说“文明以止”,这意味着古人通过数十代甚至更长时间的探索和总结规律,希望能够将这些规律相对稳定地传承下去。九宫图的传承就体现了这一特征。

图片

距今7000年后,濮阳西水坡青龙白虎北斗星象图、双槐树遗址的“北斗九星图”和陶寺遗址观象台等遗迹,展现了中国上古天文观测的不断演进和深入。

其中,现代学者的考证发现,陶寺遗址观象台可测定20个节气,已接近后来的24个节气。学者推测,大致是由于陶寺先民计算不够精确,出现了一些误差,于是得出每年20个节气的结论。然而,这只是时代局限性所致,并不能说明古人缺乏智慧。

总之,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的天文学历史可追溯至8000年前。以湖北秭归遗址的陶顶盘为例,中国的天文学起源时间可能更早。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九宫图等成熟的天文系统才会出现,因此中国的天文学大约开始于约一万年前左右,与中国农业起源时间大致相符。

图片

山西师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图/国家文物局

不论八千年文明起源是否能得到普遍认同,回望八千年前发生了什么,无疑是有意义的。它在更长远的尺度上,让我们观察人类社会的进化,也在感性层面上启发我们,虽然我们的生活与远古先民已经迥然不同,但也有些东西亘古不变。

图片

从远古时代一步步走来,堪称“一眼万年”

摄影/吴学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