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恬然入睡——世界睡眠日

 张玉龙医论 2024-03-21 发布于广东

       今日是世界睡眠日,健康睡眠成为今日热门话题。其实,睡眠健康一直是近现代特别是近些年一直困扰百姓的一个医学难题,很多人四处求医寻药多年治疗都疗效甚微,最终被认为属于焦虑症、抑郁症、人格分裂症等神志病症,服用精神抑制药既影响日常生活,也严重损害精神状态,更有甚者有很多人药物剂量逐年增加仍不能控制病情发展,最终不治。作为医者也都一直在寻求适合近现代失眠症的治疗有效方案,无论是药物或物理治疗还是心理疏导都在努力为改善睡眠质量在不断地探索着有效方案。

      所谓“不寐”,又称“失眠”,是因阳不入阴而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苦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不得卧”“目不瞑”,如《素问·逆调论》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灵枢·大惑论》有“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之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称之为“不得眠”,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难经·四十六难》云:“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老人“卧而不寐(首见);《景岳全书·不寐》将不寐的病机概括为有邪和无邪两类;明·李中梓对于不寐证论述颇丰,为后代推崇:“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大端虽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致不寐病证。其病机总属于“阳盛阴衰,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和脏腑阴阳”。其临床分型历代医家分类多以心脾两虚证(治以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证(治以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或天王补心丹)、心胆气虚证(治以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心肾不交证(治以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痰热扰心证(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肝郁化火证(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郁脾虚证(治以逍遥散加减)等。

     针灸治疗不寐的基本原则以“调和阴阳、安神助眠”为主,选用督脉、手少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常选用以百会、神门、三阴交、照海透申脉、安眠为主穴。配穴:肝火扰心者配伍风池、行间、侠溪;心脾两虚者配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配伍心俞、肾俞、太溪;心胆气虚者配伍心俞、胆俞;脾胃不和者配伍丰隆、中脘、足三里;噩梦频多者配伍历兑、隐白;头晕者配伍风池、悬钟;重症不寐者配伍夹脊穴、四神聪等。

      推拿多以头颈部轻柔手法疏通头面气血循行为主,再采用一指禅手法根据上述针刺腧穴着重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之平衡。

      此外,要重视心理疏导,多鼓励和激励失眠者,树立自信心,引导其走出心理误区,解除忧思焦虑。

       重视饮食调养,重视药膳调养,常用山药、莲子、百合、黍米、核桃仁、大枣、人参、灵芝、熟地黄、黄精等作为膳食调养。

      对于机体其他病因引发的失眠要解决主要病症而后兼顾调理失眠。譬如瘀血阻滞疼痛引发的失眠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的同时配伍养心安神的药物,可以选用延胡索、丹参片、鸡血藤、炒枣仁、首乌藤、川芎等配伍成方;因阳明腑实大便秘结,热积于内,扰乱神明者,可以选用大承气汤之气本证,而解失眠之困扰。

      总之,失眠是一个值得重视而又顽固的疾病,需要长期研讨,特别对于近现代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巨大的人们,非常值得关注。

     最后,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好的睡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