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70年代的“水景房”

 唯我英才 2024-03-21 发布于河北

    那天保定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护城河还清后的大西门附近的河景,看得我热泪盈眶,脑海里立马儿回响起“清凌凌的水来蓝个英英的天”的歌声,随之倚马可待,十来分钟内以清凌凌和蓝英英为基调,写了一首诗《我家曾在岸上住》发在了网上。似乎这首挺业余的诗歌引起了老同学和故乡人的共鸣,很快就有同学请了配音专业的同学朗诵一番,还有给打字幕的,一天中就做出了带字幕的配乐诗朗诵视频版广为转发。有几行是这样的:

保定护城河清亮了

人生的记忆和心灵

那些死去的和还活着的

心灵多年里盼望河水还清

历史沉重的旧债压迫着古城

我在这里出生

低矮的宿舍排子房与大操场

翻墙下去戏水捞鱼虫

在童年的六十年代

伴着贫穷

水却是那么清

天也蓝个英英

……

    其实我写诗时视网膜上浮现的完全是我小时候在西护城河畔的五中校园里生活成长的场景和历程,是曾经荒凉但清澈的护城河景色。再后来河水就变得一片肮脏不堪。最近两年终于还清,又清澈见底了。那个简朴甚至土气的老五中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求学或教书工作的地方,但对少数几家人来说那里就是我们的家,尤其对我来说更是如此,那里甚至是我心目中的天堂福地,在那里度过了阳光灿烂的少年时代。现在绕护城河沿岸的房子都是“水景房”了,与当年矮趴趴的平房完全是两个世界了,水岸生活实现了,来之不易啊。

1956年保定市第五中学在西护城河畔落成。本来是要叫女二中的,最早招收的也全是女生,后来还是改成了普通中学。

五中的特色是一共有三座教学楼,这在当年的保定还是很新鲜的校园,因为那时除了女中有楼房,别的中学建筑还都是平房。因为都是楼房,校园就相对小。三座楼房之外,靠着护城河从北到南建了六排红砖平房充作办公室、仓库和教员宿舍,最南端是锅炉房和礼堂。另外在北楼和中楼之间有一排平房也是教师办公室。楼房之间是三个小操场,北门西边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操场。但没有一个正规运动场,只有从北楼通向南楼的大通道当作一个百米跑道用。

这就是五中的整体布局,从小西门桥到大西门北边的河堤下面一座普通的小型校园。解放前据说这里是一片菜地,更早则是坟地,还是杀人场。所以很多人都说五中风水不好,不仅因为这些,还因为地势低洼,比河岸低了两米左右,因此一下大雨就会积水,还被称为“蛤蟆坑”。

这样的城外荒地校园,与地势很高的城里只隔着一道护城河和宽阔的环城西路,但就显得地老天荒,似乎与城里是两个世界,当年确实没有吸引力。我父母都是外地来的,就只能以校为家了。我家的房子就是东边第四排的第一间,后窗是钟架子,西边紧邻跑道。两排房子之间是空旷的土地,那时也没有人利用这些闲地种菜种花,也没人在空地上私搭乱建小房子,就那么空空荡荡。

我从向阳小学毕业后划片分配到了三中,曾为了方便想转到五中,但母亲坚定地说不能转,本校子女别在本校上学,免得出了问题不好处理。所以我就一直住在五中,每天跑很远的路去三中上学,基本上是顺着西护城河到北护城河,再从小北门向北去三中。有时为了赶时间,就钻进新华村,过水沟,从三中南墙根爬墙进西操场(就是现在直隶尚书房与三中的那道墙),那样能节省十分钟。想想真是穿越,那道墙的位置没变,可墙外不是荒草沟了,而是后工业大院的文创书店了。

但因为住在五中,宿舍区的老师都很熟,学习上有什么问题随时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样我等于上了两个中学。五中有个小图书馆,我母亲从那里借了书回来我能蹭看。时间长了,图书馆管理员储阿姨都知道我喜欢读小说,来了新的小说就会推荐给我母亲带回来。所以那个特殊年代里出版的少量文学作品我都囫囵吞枣读过,虽然不是名著,但好歹是能读到的新书如《南疆木棉红》和《西沙儿女》等等。那个年代没有电视,夏天的晚上老师们都是聚成几堆在操场上纳凉聊天,我就坐在一边听他们山南海北地闲聊,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比上课还长知识,有时还敢插嘴问问题,这是我住在学校里的最大收获。

但我最感到受用的还是每年两个寒暑假。一到放假,那些外地的老师基本就都回自己的老家了,尤其寒假,回家过年是必须的。我的父母老家都是外地,他们也会回各自的农村老家去,我很少跟他们去,我更喜欢一个人在家独享占有一个家的自由,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想出去同学家串门就去,没有人管,十分自在。暑假里,我最喜欢的是到教学楼的楼梯间里,在躺椅上看书,午睡,穿堂风嗖嗖的十分凉快,高大的钻天杨哗哗作响,随时可以到自来水管子下冲凉,整个校园里几乎空无一人,只有我一个人,三座楼随便溜达,大操场也是我的乐园。冬天里更是这样,学校的人都走空了,到晚上没有几家亮灯的,赶上下大雪,校园里一片白茫茫,那场景有点吓人。我就躲在屋里,把炉火烧得旺旺的,煮点粥或面条,还自己腌上一罐咸肉,每天到传达室取母亲办公室的各种报纸杂志拿回家看,自己练笔写点酸文假醋的诗歌散文,闷了就跑出去到三中老师同学家走走,夏天去游泳池游泳,冬天去附近的保定图书馆看书取暖,阳光好的时候,就开着门,坐在门口晒着太阳听收音机里各种长篇小说连播和“电影录音剪辑”,一个假期很快就过去了。谁也不知道,我会那么享受一座空空荡荡的校园,对它很是恋恋不舍,因为那是我唯一的家,而且整座校园都是我的家,那种感觉特别美。

其实我们的房子很简陋,最早南面还没有窗户,只有北窗,夏天睡觉关上门不通风屋里还特热,凉席都溻了,冬天没有南窗的房子进不来阳光,也很冷,就靠自己盘的一个“扫地风”砖炉子取暖,最暖和的炉子周围才十三度,穿着棉大衣和棉鞋也不觉得冷。后来学校改善住房条件,给每家都凿墙开了一个南窗,还在院子中间盖了一排小平房,给每家分配一间厨房,接了自来水管子。于是我们都觉得生活足够美好了。春天一层小雨点洒过后满操场泛着泥土的清香,夏天校园里有知了和鸟语啁啾,蛙鸣虫啼,雨后满天蜻蜓飞舞,冬天满操场的雪可以堆雪人儿。当然下大雨时院子里也积水会灌进低洼的屋里,有时就得跳进通往护城河的排水沟里掏树枝垃圾,让雨水畅泄入河,我会游泳,能憋气潜水下去掏,也很有趣。

后来随着城市升级改造,那个简陋纯朴的老五中校园拆了,盖起了楼房,我家也因此搬进了宿舍楼。那座楼也算水景房啦,推开窗户能听到环城西路的车马声,楼下的花鸟鱼虫市场一片喧闹,那个安静素雅的五中,再也没有了。一个时代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但我知道,那片土地上曾经有我最珍爱的家,所以我现在经常做梦的背景都是五中,都是我那间简陋的小北房,经常与逝去的亲朋在那里欢聚,做饭,喝茶,聊天,谈天说地,甚是快乐。什么叫难忘,就是梦里总在萦回。

图片

护城河畔的老五中

图片

老办公楼兼宿舍

图片

老楼 办公平房和广播喇叭

图片

1986年有相机后回家休假时在老屋门口拍照。这是我唯一在五中里的照片。

图片

现在托雄安的福,上游保定的河水还清,河边都是水景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