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晗先生所记的“叙永琐话”

 叙而永之 2024-03-21 发布于四川

来源于辰伯:《叙永杂谈》,原文载于《星期评论》1941年第29期。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东西两城、大梁王、西南交通、叙永琐话。(因近期学习繁忙,文字版由杨培洁同学整理)

之前已整理分享: 吴晗先生谈叙永的“东西两城”

现将吴晗先生的“叙永琐话”部分整理,如下。

------

我第一天到叙永,就感觉到两个特殊的现象

一,街上来往的人,不论男女头上都捆着一卷白布;

现在叙永街上,仍能见戴白帕的路人。摄/刘朝勇,2023-02-07。赵光裕老师提及(2022-06-21):“包帕子是一种习俗,有许多人大热天也包帕子,可替代帽子。在街上穿长衫包白帕的男女几占一半。”又补充:“解放叙永时,我十一岁了,解放前布匹很贵,一般穷人都穿补巴衣服,机织布称洋布,手工木机织的称土布,土布用一种植物叫蓝叶子制成的土靛浸染。即便中小地主穿土布的占多数。”

二,大街小巷,很多人家门口都钉着一块匾,质地不一定很好。就颜色和文句说,匾可以分几类:

一是祝寿的,如寿登大衍或期頣;

二是吊丧的,如孟母芳型,驾返瑶池之类;

三是结婚的,如琴瑟好合之类。

第二天住在四川旅行社,那房子里面所有可挂匾的地方都订上木制地金字贺娶媳妇的匾对横条一个礼拜后租到房子,那房子的老主人前年死了,院子里订的是他七十岁时买这房子,亲友所送的匾对,黑地金字描花,考究得很。我们住的厢房,也是四壁琳琅,挂的挽联祭文,满目都是千古哀挽,我们实在千古不了,只好婉商房主替他收好。

关于这两个现象,后来碰见本地人请教。他说,头捆白布是一种习俗,尤其是赶马帮,垢和汗浸透了,蒙住鼻子可避瘴气。从前捆的人更多,现在渐渐少了第二,他以为这只是无意识的浪费,办喜事或白事的家庭习惯地留着,并没有多少道理。县志礼俗中也说:“馈送则徒事铺张,屏联束筍,且制金碧匾对,相以货财为礼”云。

见民国二十二年《叙永县志》卷4《文化篇》。

大街上有不少绸缎铺,最好的绸子十四元一尺,四年前这样的料子只配做里子。杂货铺也有几家,但物价暴涨,为其他各地所罕见。书铺有三四家,一家新的叫新宁书店,卖一点杂志和三民主义之类的书。旧的一家有永庆升平,苏黄尺牍。更旧地一家有木刻古辞类篆!县立图书馆很不错,有一部百衲本二十三史(缺明史),还有一部四部备要本二十四史,更有万有文库一套,笔记小说大观,亭林遗书,小石山房业书等!叙永中学校长病了,没有能看他们的图书馆。西南联大分校图书馆则有中心文书大小数百册之多,图书馆安排得很好,学生也还用功,只是无从用起。有一班有四五个学生,教科参考书一本都没有。学生要书看,有一教员说“大家想办法”。第二次又要看,这教员说:“何必看书,何必读书?上课而已矣,吃饭而已矣”!

民国二十二年《叙永县志》所载的图片“西城图书馆”。赵光裕老师提及(2023-08-08):图书馆这幢砖木结构楼房,图书馆只是驻楼的右方楼上房屋,馆长是马俊民(回族)。左方是国民党叙永县党部,书记长牟石如(前任有靳晓耕、郑霜萸等)㡳楼是会议室。纪念碑(图书馆右方)是岑烱昌任叙永县长时所建,碑上还镌有岑烱昌之名,可能是图书馆落成纪念(待查证)。公园内有球场一个,由于地址在城中心,常有球队自发赛球,观者很多。

可是也有几个好现象,皮鞋穿不起了,布鞋也艰难了,大家穿草鞋!有不少学生穿白衬衫长裤,底下是草鞋,干净利落真可爱,可是好一点的也贵得可观。道林纸用不起,白报纸买不起,用土产竹纸。笔记试卷都是土产竹纸,价廉物美,也很清楚。墨水也用国产得了。所差的是读不到书,学校不供给书,自己买不起也买不到书!我不懂现在的大学教育怎么办,我要代这七百个年轻小伙子呼吁!救救大学生,给他们书读!

叙永分校师生在叙永,来源于徐蓓导演纪录片《西南联大》,第4集,00:25:10截图。徐蓓导演回复(杨潇学长转告2022-10-29):这张照片是在联大学生沈叔平之女那里得到的,文件名只写了叙永分校,没有人员名单

气候非常怪,前一天五十六度,穿夹穿棉,第二天中午七十八度,单衣还汗流浃背。本地人说天还没暖和,六月间才热。据县志,平均温度六至七月一百度。房东告诉我最高要到一百八十度整。

...  The End  ...
欢迎交流讨论
叙而永之
让我们慢慢去发现关于山河&岁月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