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翼沧桑

 xiaopanglang 2024-03-21 发布于山东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3年09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和整理,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知识。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第一部分请点击链接:

第二部分请点击链接:

飞向未来——60年代末以来军机的发展

再度重视机动性

越南上空血与火的教训表明:典型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空战模式,其刻意追求的高空高速性能在实战中很少有发挥的余地。设想中的超视距空战主宰一切的时代尚未到来,近距空战仍然是现代空战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第三代战斗机自60年代末以来相继问世,其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克服越南空战中遇到的问题。其典型特征是:最大速度M2.0~M2.5,开始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以及涡升力技术:低翼载,高推重比:大部分采用放宽静稳定度设计;装备第三代中距、近距空空导弹,内置式固定航炮:全向、全高度、全天候火控系统:多功能多普勒雷达。

美国先后研制出F-14“雄猫”、F-15“鹰”、F-16“战隼”、F/A-18“大黄蜂”等4种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四兄弟在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都有上佳表现,以航电设备完善、机动性良好著称。但敌我识别系统造成多次误伤事故仍是美军一大隐痛。

图示:停放在航母甲板上的美制F-14A舰载战斗机。该机装备部队,使美海军确立绝对的海上制空权。后来经过现代化改装,该机的后续型号又具备了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苏联的第三代战斗机米格-29和苏-27直到80年代中期才相继服役。这是苏联三代机的代表作,也是苏联战斗机的绝唱。就气动设计而言,苏联三代机并不亚于美国同期产品,但航电水平始终是苏制战机永远的痛。80年代服役的两种三代机,其航电设备只相当于美国70年代初的水平,严重限制其作战能力的发挥。

图示:乌克兰空军装备的苏-27“侧卫”战斗机。就气动布局而言,苏-27已经做得很完美了,但在电子设备和信息化作战能力方面还很欠缺。

英、德、意等国在70年代研制出“狂风”战斗机,实际上这是一种多用途战斗轰炸机,性能上和第三代机有较大差距。80年代为了替换主力制空战斗机,西欧国家再次联合发展,这就是欧洲战斗机(EFA)计划。90年代后,由于苏联解体,EFA进度急剧放慢,并降级成为EF2000。由于研制时期较晚,该机得以采用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作战能力超过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成为所谓的“三代半”战斗机。

英国皇家空军双座型台风战机空中打开减速板

1978年法国的三代机“幻影”2000问世。它采用达索公司典型的无尾三角翼布局,应用了放宽静稳定设计、电传操纵、复合材料等新技术,使得性能大幅提高。但该机M53发动机性能比同代的美国F100发动机差一个档次,严重制约了其飞机性能,这是法国飞机的致命伤。80年代初法国也曾参与西欧EFA计划,但因作战要求和研制主导权问题退出,自行发展ACX战斗机——该机后来演变成“阵风”。“阵风“也是一种三代半战斗机,但放弃了达索传统的无尾三角翼布局,改用近距耦合鸭式布局,以期进一步提高机动性能。不过“阵风”的经历和EF2000差不多,进度严重拖延。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法国“幻影”2000战斗机没有取得一个战果。这一点使其在海湾国家的销路大受影响。

法国“阵风”战斗机

瑞典则研制了Saab-37的后继机JAS-39“狮鹫”。该机同样采用欧洲流行的近耦鸭式布局。其突出特点是廉价、多用途(只需更换软件和在必要时加挂吊舱,即可执行不同任务)以及良好的可维护性。因此尽管该机各项性能在三代机中都不出众,但仍然以高效费比赢得不少用户。

瑞典JAS-39鹰狮战斗机是一型典型的欧洲三代半战机

1991年美国空军ATF选型竞争落下帷幕。设计较为传统的YF-22“猛禽”战斗机(选装YF119发动机)中选,这标志着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的诞生。这种飞机按照所谓的“S4”概念设计,即超音速巡航、隐形、超机动性、可维护性。这一概念后来成为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的判断标准。从性能上说,F-22的确足以傲视群雄,但其高昂的价格也令美国空军备感吃力。在这种背景下,JSF联合攻击机计划出台。该机最大特点是在设计过程中严格考虑价格因素,开创了军机设计的先河。尽管JSF的性能和F-22这样的标准第四代战斗机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它在设计中引入并完善的一些概念(如可操作性、可维护性、低成本等),却足以改变未来飞机的设计方向。这也是JSF的真正先进之处。

F35可能将成为下一个F16,畅销全球,让美国军火商赚个盘满钵满。这得益于优秀的作战性能和相对低廉的价格。

从雷达屏幕消失

70年代以后,只剩下美苏两国在研制新一代的战略轰炸机。美国在下马的B-1A“枪骑兵“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进,强化隐形性能,加强结构,并主要以低空高速方式突防发展出B-1B。1978年启动的先进技术轰炸机(ATB)计划最终发展成新一代隐形轰炸机B-2“幽灵”,开创了轰炸机的一个新时代。同期的苏联图-22M轰炸机以作战威力强大和准洲际航程一度成为美苏限制战略武器第二阶段谈判的焦点。而其“多用途轰炸机”计划最终发展出图-160“海盗旗”。该机隐形性能不佳,仍强调高空高速突防,与同期美系轰炸机风格迥异。

B2轰炸机,15000高空作战,敌国领空来去自如

进入90年代后,俄罗斯已无实力继续研制新型战略轰炸机。美国也没有这方面的迫切需求,其空军甚至计划让现役轰炸机群服役至2030年。如无意外,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见不到轰炸机家族的新面孔了。

攻击机的发展则呈现明显的螺旋上升趋势。1966年美国空军启动A-X计划,研制专用攻击机,即后来的A-10“雷电”攻击机(参与竞争的YA-9被淘汰)。苏联针对性地推出了苏-25。这两种飞机的共同特点是:装甲厚,火力强,强调低空性能而放弃了对高速性的要求(均为亚音速飞机),专用于近距空中支援。进入80年代,战斗轰炸机再度兴起。由于技术的发展,这一代的战斗轰炸机真正实现了双重用途。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F-15E,其改装的原型是曾被强调“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的空优战机——F-15。不过,这时的战斗轰炸机重点是纵深遮断,而非近距支援。

图示:美F-15E“攻击鹰”战斗轰炸机的前座舱特写。传统的仪表已经被先进的多功能显示器所取代,它给飞行员传达更清晰明了的信息,减轻了飞行员的劳动强度。

随着F-117A的出现,攻击机进入了隐形时代。尽管该机也被称为“战斗轰炸机”,但由于气动性能不佳,实际上只是一种专用的纵深攻击机。90年代以来,防区外发射武器技术日渐成熟,从而大大强化了作战飞机的对地攻击能力,并提高了其战场生存力。相比之下,厚重装甲对生存力的影响明显下降。以A-10为代表的第一代专用对地攻击机已显过时,美国空军开始将其淘汰(当然,这类飞机仍在其他国家继续服役)。JSF计划已经明显体现出这种趋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将进入一个战斗轰炸机大发展的时代。

结束语

写到这里,或许该告一段落了。这实在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那片冰冷的铁翼上,不仅凝聚了人类文明的精华,也凝聚了太多的血色和沧桑。再过100年,军用航空会怎样?也许没人能够回答。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人类还有战争,军用航空就永远不会停止发展。军用与民用,本身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