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片丹心向阳开(1)

 宜昌石头书屋 2024-03-22 发布于湖北

美化中

▲封面
       钩沉重庆继续,
       这是“一片丹心向阳开”系列的第一部分。

美化中

▲小说《红岩》封面设计
       很多人和笔者一样,
       从罗广斌、杨益言
       1961年12月首版的长篇小说《红岩》中知道渣滓洞、白公馆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窃以为,在这篇钩沉重庆开始,
       有必要说说渣滓洞、白公馆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历史。

美化中

▲民国的四川农村
       磁器口张家场的程尔昌(1886-1931年)的老爸
       在井口詹家溪一带置有大量田产,也是大地主一族,

美化中

▲张柏林1909年拍摄的四川集镇
       23岁程尔昌接手时,
        和当时见过世面、接触过西学、家底富足的许多富家子弟一样,
       经不住当时打着“实业救国”旗号崛起的民族资本行商开矿办厂那么轰轰烈烈、大富大贵的诱惑,
       1909年变卖了田产,
       在磁器口开办了主要经营棉纱、煤油、盐、糖、五金等的“德记”字号。

美化中

▲民国小煤窑
       由于磁器口是当时巴县(巴国-巴郡-巴县-巴南区)主要的水码头,
       程尔昌又颇有经营头脑,“德记'生意兴隆。
       意气风发的程尔昌便以“德记”招牌,
       以单独投资或是采取与人合股的方式,
       先后在今天磁器口至烈士墓一带的土地堂、渣滓洞、青草坡开办了三家炭厂(最初的称呼),
       开采烟煤。在临江门开了一家炭房,专销这三家炭厂生产的煤炭。

美化中

▲钱庄
       在开办炭厂的同时,程尔昌还在青草坡开办砖厂,烧制砖瓦;
       在地藏寺开办农场,栽桑养蚕,
       又建丝厂,缫制蚕丝,聘请川大毕业的陈执中、陈治明等作技术指导;
       在磁器口正街大码头开设碗铺,经销陶瓷器;
       在大溪沟一带开办固安建筑公司;
       投资开办巴县乡镇中最早的银行——“德记”钱庄。

美化中

▲民国的报刊杂志
       在开办实业的同时,程尔昌也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
       1923年,程尔昌在磁器口创建书报社,
       他带头捐出了自己大部分的线装书,
       还出资为书报社订了大量的报纸杂志,
       并挨家挨户动员镇上的有识之士捐书捐款。
       这年的下半年,
       程尔昌又开办了英语夜校,第一期便招收学员百余人。

美化中

▲民国小学堂
       1924年,受地方推荐,
       巴县教育局委派程尔昌为龙隐镇学董,负责管理龙山小学等10余所国民学校。
       一上任,程尔昌便四处奔走,八方游说,积极筹资修建新校舍,
       新校舍可容纳12个班的学生,建有师生宿舍、会议室、礼堂、食堂,
       校舍前有校前区,有花园、球场等设施,
       其面积之大、设备之好在全县首屈一指。

美化中

▲民国小学上课
       1925年巴县全县小学举行毕业会考,
       教育局长胡子昂亲自监考,
       全县共千余名学生参加考试,
       前三名均是龙山小学学生。

美化中

▲民国小火轮
       磁器口是当时巴县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但磁器口到重庆的交通却只有水上的木船,
       1928年,程尔昌看准机会,集资兴办了“庆磁汽船公司”,
       买了两艘小轮船“庆磁”、“庆合”,专门从事磁器口到临江门码头的运输,
       既提高了运输能力,又弥补了由于水域问题大船进不来的不足。

美化中

▲卢作孚
      据说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曾专程到磁器口拜访过程尔昌,当然是“拜码头”。
       不过同样涉足轮船航运,卢作孚从嘉陵江走向川江,再走出长江、驶向大海;
       而陈尔昌却折戟沉沙在磁器口。

美化中

▲民国乡村商议
       程尔昌1928年被委任为龙隐镇镇长和巴县第一区区长之职。
       上任之初便积极策划,改变磁器口的面貌,
        拟扩建正街街面(即现在的磁器口正街)。

美化中

▲民众的眼睛
       在扩建过程中,要求原来街两边的房子后退,
       在赔偿问题上自然会与商户和住家发生冲突,
       那些人便借机闹事,说陈尔昌“营私罔利”,
       并上告到巴县县政府和刘湘的第21军军部,
       要求撤销程尔昌的镇长和教育委员职务。
       在此状况下,陈尔昌不得不在上任不到一年就辞去了所有的政界职务。

美化中

▲中国的民族工业的滑铁卢
       与此同时,
       由于世界经济萧条,资本主义经济大举入侵,
       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普遍难以为继。
       加上摊子铺大了,资金周转就很困难,
       经常拆东墙补西墙,仍捉襟见肘。

美化中

▲民国办丧事
       1931年8月,
       程尔昌不得不带病亲自到自贡找曾任自贡盐业公会主席、他的好友欧尔彬借钱。
       由于长期辛苦操劳,加上旅途劳顿,竟使他下船就病倒。
       经查,已是喉癌晚期,
       一个月以后,程尔昌客死于自贡。

美化中

▲民国“葬父礼帐”
       陈尔昌的遭遇
       是清(朝)末民(国)初,
       很多从地主士绅转身到民族资本家半途夭折的失败案例中极普通的一个。

美化中

▲拿木棍的工头
       陈尔昌1920年创办的“渣滓洞炭厂” 原为人工采煤的小煤窑。
       人家大老板当然无暇打理,具体事务由工头周文华负责。

美化中

▲民国背煤的童工
       可能是选址的问题,出煤质量差,挖出的煤炭里煤矸石多,
       有时挖出一车煤来,大半都是没用的煤矸石,
       只好堆在煤场旁的坝坝(重庆话:坪地)上,
       煤炭运得少,煤矸石却越堆越多,
       慢慢的附近的老百姓就把这个小煤窑叫做渣滓洞了。

美化中

▲废弃的煤矸石
       渣滓洞煤窑由于生产成本高,产品积压多,
       出煤的质量也不好,不得不召集各位股东商议。
       有人提出是开错了路,需要另开煤道。
       反复勘察后,程尔昌采纳了这个意见,
       可是那个时候陈尔昌已经内忧外困,背负了不少债务,
       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只得到处筹款,不想却客死自贡。

美化中

▲民国的矿工
       陈尔昌死后,
       他的所有财产就交给了当时成立的债券托管团处理,
       渣滓洞煤窑就承包给一名矿主继续经营。

美化中

▲歌乐山森林公园
       而同在位于重庆歌乐山中,也有一栋白色的小楼建筑。
       因原是四川军阀杨森的部下、
       192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一师师长白驹
       对山泉流淌、翠霭浓浓的歌乐山麓情有独钟,
       就在这里为自己的小妾修建了一幢别墅,金屋藏娇,人称白公馆。

美化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白公馆
       那座幽居山间的公馆在林中若隐若现,
       白驹对这座充满古诗意境的建筑非常满意,
       他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白驹便将别墅命名为“香山别墅”。

美化中

▲重庆大轰炸
       抗战期间,随着广州、武汉于1938年10月相继失陷,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1938-1950年)
       随国民政府由汉口撤退到陪都重庆。
       1939年5月3日和4日,
       日本飞机对重庆市区进行连续轰炸,
       军统局办公地点观音岩罗家湾也受到严重威胁。

美化中

▲重庆罗家湾军统本部
       局长戴笠派军统局总务科长郭斌,
       到重庆效区寻找一个交通方便,能避免轰炸的乡下地方,
       租一所房屋供军统局存放档案,
       并将部分单位迁移到乡下去办公。

美化中

▲福尔曼拍摄的1941-1942年的重庆
       大约一周后,
       军统局租下了歌乐山脚下五灵观的缫丝厂,
       原在罗家湾军统局本部办公的司法科、警务科、统计科、文书科等单位转移到五灵观。
       戴笠称这里为军统局缫丝厂办事处,并指定文书科科长刘启瑞兼任该处主任。

美化中

▲维修前的白公馆
       以后,
       又将白驹的公馆先租后买(据说是30两黄金的高价)作为看守所,
       将原地下贮藏室改为地牢,
       原防空洞改为刑讯室,
       住房改为牢房,
       在军统系统里还是被称为白公馆。

美化中

▲白公馆
       白公馆主要用于关押军统局内部的“违纪分子”和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
       这一时期白公馆关押过许多著名的共产党员,
       如中共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
       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
       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许晓轩,
       打入国民党政府军令部,从事地下工作的尚承文等。

美化中

▲红炉厂囚室
       还有曾关押过杨虎城夫妇的杨家山囚室,
       曾关押过廖承志的黄家院子囚室,
       曾关押过叶挺将军的红炉厂囚室。

美化中

▲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副主任、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修建的别墅。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是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
       美国海军情报所为收集对日作战情报而与军统美国站站长肖勃联系并提出意向的。
       1942年春,美海军情报所正式派遣梅乐斯到重庆与军统特务头子戴笠谈判,
       1943年4月,双方在重庆磁器口签订秘密合同。

美化中

▲重庆雄村中美合作所
       其内容共10项,主要有:
       国民党军统局向美方提供日本陆海空军在华活动的一切情报,
       协助解决美方人员在华期间的食宿交通问题;
       美方无偿供给军统局必要武器、无线电器材、气象器材及交通医药器材;
       美方人员在华享受外交人员待遇,并帮助军统局训练特务部队等。

美化中

▲戴笠与梅乐斯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的成立,
       得到蒋介石和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批准,
       成立于1943年4月15日,结束于1946年1月,前后不到3年时间。
       直接隶属于中美两国最高军事统帅部,
       总部设在重庆西北郊的歌乐山下杨家山。

美化中

▲中美合作
       成立时,中华民国外交部长宋子文,
       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和杜诺万少将、萧信如上校,梅乐斯、戴笠先后签名。
       戴笠、美国海军中校梅乐斯分任正副主任;
       参谋长中方为李崇诗,美方为贝乐利;
       主任秘书中方为潘其武,美方为史密斯。
       下设军事作战、心理作战、情报、气象、行动等小组和1个办公室。

美化中

▲1945年训练班合影
       除了在重庆,
       中美合作所还在福建建阳设立东南办事处,下辖上海、闽侯、定海、漳州4个情报站,
       并在安徽雄村、临泉,湖南南岳,河南临汝,绥远陕坝,
       贵州息烽,江西修水,福建漳州、建瓯,浙江瑞安,广东梅县等地开办训练班,培训特工。

美化中

▲解放初期的书籍封面
       据统计:
       从1943年至1945年8月,
       中美合作所开办的训练班共22个,
       训练作战部队近5万人,
       各种干部1300多人,
       毕业学员5万多人。
       除军统辖下的忠义救国军归建,
       剩下的3万多人编成64个教导营,军统武装力量因此大大加强。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得到最大好处的是军统,
       在短短不到3年时间内,军统扩编了10多万人。

美化中

▲中美合作
       1939年军统将白公馆改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
       称军统重庆看守所,主要关押政府认为级别较高的政治犯。
       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
       因白公馆改名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供美方人员居住。
       必须寻觅新址关押白公馆所关的“犯人”。

美化中

▲沈醉
       据时任军统总务处长沈醉回忆:
       当时他亲自开着一辆吉普车到处察看,
       终于选中了离白公馆约四、五华里,
       地处偏僻,此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人在维持着那个产量并不高的渣滓洞煤窑。
       他看中的是那里地势的险峻陡峭,
       山坳里被煤矸石堆起的一块很大的平地
       和平地上已有的一排矿主办公和井下工人居住的房子。

美化中

▲渣滓洞老照片
       他认为“这个地方作监狱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只要把这块平地用高墙电网一围,犯人就是插翅也难逃出这个山坳,
       因为三面的山峰陡峭高险,人很难攀登,
       前面的山谷很陡,只有一条通往磁器口的羊肠小路。

美化中

▲渣滓洞外
       小路右侧山崖有一条一米多宽的碎石路,这是煤矿为了用车往外拉煤而修的。
       只要在这条路的山崖上修一岗楼,派一两个士兵把守,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美化中

▲原渣滓洞煤窑入口
       沈醉把这情况向戴笠作了汇报,并领着戴笠亲自去看了一次,
       戴笠很满意,说:“就定在这里。”
       于是那个因渣滓多而得名,
       距离白公馆2.5千米的渣滓洞
       1943年被中美合作所改造为第二监狱,
       直属西南长官公署。

美化中

▲感化标语
       渣滓洞监狱三面临山,前面是深沟。
       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
       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女牢2间。
       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特务们特意在渣滓洞内院墙上写
       “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
       “迷津无边,回头是岸”、
       “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标语。

美化中

▲训示标语
       外院是特务办公室,刑讯室。
       外院墙上写有训示特务的标语
       “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
       白公馆内犯人被迁移至渣滓洞,最多时那里曾囚禁700余人。
       著名共产党人罗世文、江竹筠(江姐)、李青林等先后囚禁于此。

美化中

▲周佛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中美合作所撤销,美方人员回国。
       白公馆被军统用来关押大汉奸周佛海等人。
       这一时期被软禁在白公馆的人员还有:
       周佛海和妻子杨淑慧、长子周少海、次子周幼海,
       伪安徽省长和司法行政部长罗君强、
       伪政治部保卫部副监丁默邨、
       伪财政部总务司司长杨惺华,
       伪储备银行秘书处长马骥良等。

美化中

▲国防部保密局
       1946年7月1日,军统局改头换面为国防部保密局,
       白公馆看守所隶属国民党保密局第六处(司法处)管辖,
       贵州息烽监狱、重庆望龙门看守所撤销,
       很多革命者被枪杀,大部分军统违纪分子被开释,将关押在息烽监狱的七十多人转移到了重庆白公馆。
       1947年4月,原渣滓洞所押人员全部迁回白公馆,
       渣滓洞一度处于闲置状态。

美化中

▲北平的游行
       而渣滓洞的再度开张不能不谈到1947的“六一”大逮捕。
       1947年2月,国民党查封在重庆的《新华日报》,
       国共和谈彻底破裂,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5月,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全国兴起。
       全国各地学生积极响应华北学生倡议,决定在6月2日举行“反内战日”总罢课游行。

美化中

▲“六一”大逮捕
       国民党当局在得知这一消息后,
       决定抢在“反内战日”总罢课游行之前,
       即6月1日统一行动,取缔一切爱国民主活动,
       并出动大批军警宪特,
       对全国新闻、教育、文化、出版、工商等各界进步人士及学生骨干
       展开大规模的逮捕,这就是“六一”大逮捕。

美化中

▲“六一”大逮捕
       “六一”大逮捕为全国性统一行动,重庆被捕人数达260多人,居全国之首,
       被捕人员大多关在罗家湾原军统局本部“漱庐”,
       少数关在警备司令部和重庆广播电台。
       6月9日,在地下党支持下,
       成立了全市“大中学校六一事件后援会”,又发起组织“社会各界后援会”。

美化中

▲被关押的民众
       当局迫于各界的压力,不得不开释部分人员。
       截至7月,绝大多数已获释放,
       但在“漱庐”仍有20余人被认为是嫌疑重大,问题复杂,
       既不能轻易放掉,又不便移交地方法院处理,
       只好暂时关押在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看守所关押。

美化中

▲渣滓洞原大门
       半年后,
       行辕二处处长徐远举从南京高级情报训练班回来,
       决定按国防部下达的“俘虏感训办法”,
       将这批人编为“感训队”,送往渣滓洞监押看管,对外挂“爱国青年感训大队”招牌。
       于是,
       1947年12月,
       渣滓洞作为重庆行辕(后改为西南长官公署)第二看守所又旧店新开,再次关押“政治犯”。

美化中

▲封面
       图片过多,文字也很长,《一片丹心向阳开》不得不分段展现。
       这一段是渣滓洞、白公馆的来历,
       下一段是腥风血雨的开始。
       各位美友有什么疑问可留言,
       一定会答复的(2024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