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姓家奴」王思政

 了用民 2024-03-22

吕布为什么被称为三姓家奴?

是因为他抢了董卓的媳妇吗?不是,是因为他坏了不能亲自动老大的规矩。

关羽为什么被称为武圣?

是因为他比吕布武力值高吗?不是,是因为人家守住了只跟一个大哥的规矩。

什么叫规矩?

除非是刀架脖子上的城下之盟,亦或是巧逢明主的弃暗投明,否则,跟定老大,就要坚持不换手,做好干一辈子的打算。

这就是封建时期没人说破的规矩。

今天介绍的这位,先后跳槽北魏,北周,北齐三个工作单位。“三姓家奴”拿个遍,最后史书给出评价却是:忠节冠于本朝,义声动于邻听。

就是因为人家懂规矩。

他的title包括但不限于:孝武帝西迁破壁者,高欢快乐城缔造者,侯景投降精神支持者,慕容邵宗天命克星。

上场吧,王思政。

王思政,太原王氏,出身寒微,公元523年,他爸托人给他在军队找到份活,很快他凭借特殊的专业优势得到贵人垂青。

他的才能是有筹策,这年头,能干会计的都是领导心腹。

当时王思政汇报对象是北海王元颢,知道这位的朋友估计也许不多,好歹人家也当过几天的皇帝。

他不是重点,重点是元颢把王思政引荐给平阳王元修,就是后来的我们熟知的孝武帝。

只是王思政对待贵人的知遇之恩,只有两个字来形容:挖坑。

这事还得追溯到公元530年,尔朱荣在洛阳被元子攸杀害。

天柱国被杀后引发的蝴蝶效应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先是尔朱兆家族冲到洛阳废了孝庄帝元子攸,推出“哑巴”皇帝元恭,再后来高欢起势击败尔朱家,又准备扶持新的代理人。翻遍元家族谱,高欢将目光锁定在只有22岁的元修身上。

元修早年丧父,因为没有根基,在朝廷干的都是散骑常侍的闲官,当时尔朱家搞孝庄帝,元修作为皇亲被迫躲到民间。

所以让高欢一顿好找。

高欢先联系到“多面间谍”斛斯椿,让他找到好友王思政,让王思政给元修捎话提前做好登基准备。

此时,北魏已经接连5位皇帝非正常死亡,瞎子都看出来这职业的高危性。所以当王思政拐弯抹角的把这事给元修说的时候,元修吓出一身冷汗,立马质问道:你踏马是不是把我给卖了?(非卖我耶

当天晚上高欢就带着400人冲到了元修家送“大礼”,元修又是哭天抹地,又是说自己能力不够,死活不干。高欢也拿出了十足诚意,让女儿嫁给元修,表示以后咱就是一家人。

元修知道不配合的代价,他默默接收了高欢的进表,回过头给王思政叹气说:我真不想当皇上!(视,便不得不称朕矣)。

这里不得不说,元修是熟读历史的。

汉献帝的老婆姓曹,孝庄帝的媳妇姓尔朱,哪有什么翁婿情缘,只是禅让的时候大家都有个台阶罢了。

现实的问题是,无论是汉献帝,还是光绪帝,一旦形成大跌的势头,什么番邦勤王,什么改革变法,都阻挡不了滚滚历史的车轮,你都得认怂。

可还是那句话,元修是熟读历史的。

元修翻遍历史典籍还真找到王朝要想止跌转赢的新路径:迁都。

1400年前,商朝君主盘亘就是通过搬家的魔法操作实现商王朝的第二春,走投无路的的孝武帝也只能压上国运赌一把。

所以老岳父的资源倾斜,并没有成为元修的政治仰仗,相反,他把胳膊肘外拐到另一位政坛新秀:武川贺拔岳,并随时准备迁都跑路。

尴尬的是,这面刚和晋阳高欢撕破脸,被寄予厚望贺拔兄弟却辜负了他。“投降将军”贺拔胜戍守边疆指望不上,和元修对接的同志贺拔岳关键时候惨遭敌人暗杀,新上来的接班人宇文泰又是副新面孔。

当孝武帝左右为难之际,王思政发表了自己的政治意见。正是他下面的几句话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王思政先抨击高欢的狼子野心,同时又指出洛阳的风水问题,和关中的地缘优势,最后一针见血指出,搞好西部大开发才有胜利的可能。(高欢之心,行路所共知矣。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关中有崤、函之固,一人可御万夫。且士马精强,粮储委积,进可以讨除逆命,退可以保据关、河。宇文夏州纠合同盟,愿立功效。若闻车驾西幸,必当奔走奉迎。藉天府之资,因已成之业,一二年间,习战阵,劝耕桑,修旧京,何虑不克

平心而论,思政同志无论是军事见地还是战略规划都非常精准,甚至还预言出十几年后关陇能取得天下的理论依据。

可惜如此精妙的言论却忽视了最不可控的变量:

这个人叫宇文泰,也叫元修。

先说宇文泰,就动机而言,他肯定是孝武帝西迁最坚定的支持者,谁都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高明之处。当然孝武西迁也有两面性,他是根基未稳小弟,人家才是名义上大哥,以后鹿死谁手真不好说。

宇文泰有宇文泰的想法,元修也有元修的心思。

元修谥号孝武,富贵不骄曰孝,刚强直理曰武,这标签暗示这位铁定是不服管的爷,高欢那面老婆和江山都安排好,他还敢撕破脸,就是赌宇文泰的枪里没装子弹,也是赌北魏江山气数未尽。

公元534年7月,两大心怀鬼胎的集团终于在东阳驿完成了会师,自此,东西魏分裂形成。

然后,一切开始朝元修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宇文泰一面喊着微臣护驾来迟,一方面又拼命削减元修的后宫人员(宇文泰使元氏诸王取明月杀之)。意图明显:元修老老实实当皇帝,别的不用管。

元修也拿出自己的倔脾气:摔桌子,砸板凳,拒不配合(或时弯弓,或时推案,君臣由此不安平)。

臣强君弱自古以来都是皇权大忌,元修用生命告诉我们去人家借宿,不爱护公物的下场。

刚到长安才两个月,宇文泰就以乱伦的名义把元修悄悄做掉,随后老实巴交的文帝元宝炬上线,以宇文泰为首的关陇集团开始接过权力的指挥棒。

而背后极力主张西迁的第一幕僚王思政压根没帮上任何忙。

同时,他惊奇地发现,除了正常汇报外,宇文泰不给自己多说半句话,生分得像刚入职的新同事。

也是,自己是前领导心腹,没给穿小鞋已经是万幸。可封建时期就业渠道那么狭窄,不给宇文泰打工,还能投降高欢不成?

站在上帝视角,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当时王思政是一门心思地想向宇文泰表示咱才是一条沟里的兄弟。

很快他就在牌桌上找到了机会。

有一次,宇文泰在同州的设请宴会,西魏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大家喝完酒,吹完牛就是开始娱乐活动---赌博。

他们玩的游戏叫樗蒱,古代版的掷骰子。

宇文泰从仓库里搬出来绫罗绸缎供大家娱乐,活跃气氛也拉拢兄弟感情。趁着酒劲宇文泰还把自己的金腰带解下来,说:谁能打出六点,就给谁。(先得卢者,即与之

第一圈没人拿走,等第二圈轮到王思政时,王大人用行为艺术告诉我们什么叫舔到上司开心。

我们切近景好好学习下:

首先他特别恭敬地跪坐到大家面前(乃敛容跪坐

紧接着拔出佩刀放在膝盖上,同时开始给骰子吹气,边吹边念咒语:

我心灵,打出6点,心不灵,杀我都成。(若此诚有实,令宰相赐知者,愿掷即为卢;若内怀不尽,神灵亦当明之,使不作也,便当杀身以谢所奉。)

看这架势分分钟准备剖腹自尽。

别人都很疑惑,玩个游戏,有必要这么拼命吗?

答案是:太有必要了。

因为他不光打出六点,把金腰带收为囊中,还借机向领导表了忠心。他念的咒语有这么一句话,蒙宰相国士之遇,方愿尽心效命,上报知己。

这话相当于对着领导和同事给神明发誓:宇文泰是我永远的大哥。

从此:太祖(宇文泰)期寄更深。

当然,王思政拿到好处也得承担这句话所带来的代价。

没过多久,王思政新的委任状下来了,转骠骑将军和独孤信带领精兵镇守洛阳。

看着是职级提拔,可并不是个好差事。

经过孝武西迁的折腾,洛阳已经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沦为东西魏边境的战争中心。

表面上是镇守故土,暗地里还是排挤独孤信这群潜在的政治对手,往脏活累活里扔。

而这些脏活累活,差点废了王思政的老命。

公元538年河桥之战,王思政亲自下场以一敌三,这种高级领导的亲临一线的确能鼓舞士气,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就在王大人准备效仿赵子龙大杀四方的时候,不知道被谁一记闷棍,王大人应声倒地。

经常打仗的都知道,一旦坠马,面临的不仅仅是千军万马的踩踏,还可能会遇到敌人割耳邀功的待遇。

然而两个极小的事件救了王思政。

第一个,王思政作为高级将领,既没穿宇文泰赏他的金腰带,也没穿防御性的金丝战甲,就穿了件普通士兵破烂的盔甲,以至于敌方打扫战场的时候,都没把他当条鱼,再加上他重伤昏迷,稀里糊涂地就给放过去了。(思政久经军旅,每战唯着破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免。

第二个,就是王思政个人魅力。

当时和他并肩作战的有个帐下都督叫雷五安,打到一半雷五安猛然发现,完蛋,老大不见了,沿着战场找了好久在死人堆里扒出来王思政,最后雷脱下衣服给他包扎伤口,趁着夜色掩护,才把王思政扛回大本营。(会日暮,敌将收军。有帐下督雷五安于战处哭求思政,会其已苏,遂相得。乃割衣裹创,扶思政上马,夜久方得还。

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难不死的王思政报仇的方式有点特殊,他没有找第一责任人高欢算账(也找不到),而是悄悄地在玉壁城埋伏了下来。

之所以在这埋伏,是因为这是高欢西征的必经之路。

其实刚开始包括西魏自己人都没把玉璧当回事,认为这不过是简单的军事堡垒。

直到大统八年冬天,高欢带人亲自到玉璧城下,在冰天雪地里攻了九天,愣是没见啥动静,还死了不少人,最后不得不先回家过年(十月,己亥,欢围玉壁,凡九日,遇大雪,士卒饥冻,多死者,遂解围去)。

这时上层领导才发现玉璧城的战略价值,王思政也因为这事被嘉奖为骠骑大将军。

转年,王思政因为别的任命调到弘农,临走之前把镇守玉璧的任务指定给了接班人韦孝宽,正是这位大哥造就了高欢的“快乐加倍”。

公元546年,韦孝宽凭借不到万人的队伍,在西魏零军事援助的不利条件下,硬是顶住了高欢20万人连续60天高强度进攻。

最后算下来,西魏不仅消灭了东魏7万有生力量,还熬死了神武帝高欢。最最关键的是这场战役后释放了后三国时代最大的变数:人间撒旦侯景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当年那一闷棍没有打死王思政。

高欢死后,侯景没有犹豫就选择叛变,他第一封投降书写西魏,愿意带领河南十四州归顺,对于这种意外之财,西魏上下难得保持到了克制,宇文泰听取了于瑾的意见:口头答应,见机白嫖。

可身在荆州(治邓县,今河南邓州)的王思政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他认为拉一把景就能到得河南十四州,这笔买卖划算(思政以为若不因机进取,后悔无及)。

于是带领万余骑兵马从鲁关(河南鲁山县)向阳翟(今河南禹州),驻扎在颍川准备商讨进一步接洽事宜。

后来侯景看宇文泰不诚心,又偷偷地南梁递交了申请书,中断了和西魏的交易。

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错失侯景的带资入组对西魏来说确实是一种幸运,谁能招架住侯景之乱的祸害,但对王思政来说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灭顶打击。

我们来捋下时间线。

公元547年正月,高欢死亡,侯景谋反。
公元547年六月,王思政前来收编侯景,双方表面上一团和气。
公元547年十一月,高岳、慕容绍宗出兵伐侯景,宇文泰选择袖手旁观。
公元548年正月,慕容绍宗打败侯景,侯景南逃。

慕容绍宗盘算着,带领10万人马就这么回去太亏了,于是就把目标瞄准在颍川干守卫工作的王思政。

之前王思政说过:蒙宰相国士之遇。方愿尽心效命,上报知己。这次宇文泰说:该你表现的时候到了。

宇文泰没增援投降的侯景,没分兵给镇守玉壁的韦孝宽,自然给热心市民王思政也是零充值。

随后就迎来了长社之战(颍川保卫战),这场战役在历史没有玉壁城之战有名,但特别适合做失败的军事案例分析。

我们先看下双方的军事配比,王思政手里只有八千人,东魏这面有步骑十万人,还有高岳、慕容绍宗、刘丰生等当世名将,我要是王大人站在城头上看着乌压压的敌人,天天都得换裤子,当然有这种想法的不止我一个,王大人手下不少士兵也是这么想的,史书记载:城内卧鼓偃旗,若无人者。

敌众我寡不是最绝望的,毕竟依托有利地形优势,搞不好还能像玉璧之战那样演一出活生生的蛇吞象。

但和玉璧城相比,王大人更绝望的就是颍川的地理位置。

我们来看下颍川郡:豫东平原腹地,洧水下游,泄洪区。

图片

王大人不敢继续往下想。

不利的兵力,不利的士气,不利的地形,注定是场失败的战争,只是连王思政也不会料到,这一仗打出了让北齐绝望的战损比。

废话不多说,双方赶紧上场比划吧。

公元548年四月,双方开始第一回合无差别级格斗。

开始高岳根本就没把王思政当回事,直接放出狠话,一战可屠,然后让部族从四面八方攻城。王思政站在城头上说:你这也太麻烦了,我把大门打开,咱正面刚。结果高岳竟然没打过,只得引兵撤退(思政选城中骁勇,开门出突。岳众不敢当,引军乱退。

第二回合,在军事家慕容绍宗的指挥下,高岳学聪明了,安营扎寨,给他打攻城战。打不赢你也耗死你。

然后高岳就体会到当年大哥高欢打玉璧城的苦。

你建土山,他也建土山,你飞梯火车攻城他就烧你的战车, 最可气的是他还趁你不注意,搞突袭(仍募勇士,缒而出战)。

结果高岳口中的一战可屠的小规模战斗,硬生生拖了一年也没拿下。

时间来到了549年。

第三回合。

既然人力攻克不了那只能用点魔法手段了。

万事俱备,高岳对着颍川城,说了一个字:灌。没错,这就是王思政最担心的“灌水淹城”策略。

通过史书记载我们也能看到淹城有多危险。城中井都变成了趵突泉突突往外喷水,做饭都没地支锅,只得把锅加起来烧,最可怕的是经过一年的征战,城里出现粮草不足的危机。

就这样,北齐军其实啥也不用干,颍川城喝饱了自然会乖乖投降,可主帅慕容绍宗、刘丰生偏偏按捺不住好奇心,干了件著名后世的“半场开香槟”事件。

这两位觉得火候也差不多了,就开着战舰出来看看城里啥情况。看到没啥人烟后,慕容绍宗决定验证一下:

令善射者俯射城中

这么做也能理解,上去踩两脚看看对手到底死透没。

可敌人不光没死透,而且老天爷都不站在这边。

就在慕容绍宗指挥人往城里放箭的同时,突然间变天了,起了一阵妖风(俄而大风暴起),好死不死的是,这阵风直接把慕容绍宗的大船吹到颍川城下。

这家伙,那群装死的士兵也不装了,开始用钩子勾住大船,然后往船上射箭。

慕容绍宗、刘丰生这两位草原上的糙汉子,哪见过这阵仗,纷纷跳船逃命,结果一个不会水被淹死,一个在岸边被射成刺猬。

东魏这面,没攻下颍川城还折了两员大将。

消息传到邺城指挥部,高澄再也坐不住了,带着11万人的家底亲自跑来,看看这王思政到底是何方神圣。

这场战争终于迎来赛点。

公元549年夏,质量不合格的北城墙被水浸泡垮塌了,然后东魏兵趁机冲到城里展开巷战,经过一年的守卫,王思政这面早就弹尽粮绝,曾经八千人守军只剩下三千,没办法,他跑到城头土山上发表了最后一次的励志演讲,准备自杀。(思政知事不济,率左右据土山,谓之曰:“吾受国重任,本望平难立功。精诚无感,遂辱王命。今力屈道穷,计无所出。唯当效死,以谢朝恩。”因仰天大哭

就在这时,手下却拦住他,说:王大人,您可不能死啊,您死了我们都得完蛋(因为高澄发话了:若大将军身有损伤,亲近左右,皆从大戮)。

这不是手下忽悠王思政,高澄还真派人来说:你投降,全城将士都能存活。(但将我头降,非但得富贵,亦是活一城人)。

要我说,高澄来这趟最大的意义就是防止屠城的发生,虽然气氛都烘托到这了,但王思政也没办法,还是投降保命。

自此,颍川保卫战落幕。

这场战役最诡异的地方不是慕容绍宗离奇的死法, 而是一年多的时间里,宇文泰自始至终都沉住气,没动一兵一卒的武装支援。

之所以这样,宇文泰也有他自己的苦衷。

首先就是宇文泰和王思政的关系,这不用多说,他给王思政的军事安排,哪危险就派哪去,如果颍川城里是宇文觉或者宇文护,你看宇文泰急眼不,说到底不是自己人。

其次是颍川的地缘格局,侯景投降前这里是东魏的地盘,王思政驻扎颍川属于孤军深入,在没有其他军事据点的情况下,西魏的救援难度极高,所以王思政到最后也没听到撤退的集结号。

图片

还有就是当时西魏的军事实力太差,自孝武西迁后,西魏一直被东魏按着揍,5年前邙山之战更是损失惨重,当时高欢擒住西魏督将已下四百余人,俘斩六万计,西魏军事实力大损,同时若干惠(镇鲁阳)、怡峰(峰与赵贵赴援,至南阳,遇疾卒)的病逝也让救援工作搁浅。

这些是比较明显的原因,我们还得考虑当时的历史进程,公元548年,最火的根本就不是东西魏边境线问题,而是另一个爆炸新闻:景之乱。

邙山之战,西魏差点灭亡的危机依然历历在目,在这种节骨眼上,多一事真不如少一事,再说,宇文泰也相信王思政的军事实力。

可不,坚守一年后,四面楚歌的王思政被迫投降,他的戏份彻底杀青,史书上除了一句“及齐受禅,以为都官尚书”再无任何记载。

回看王思政的一生,虽然参与的事件不多,但个个都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

他主张孝武西迁害了元修,他坚守孤城对得住宇文泰的知遇之恩,至于高欢,这二位真是八字不合。

本来他是有机会成为的于谨,李弼这种安然养老的柱国级别人物。只是领导嫌弃,运势欠佳,造成城陷身囚,沦落他国。

但「忠节冠于本朝,义声动于邻听」是历史给出最公道的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