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第周先生故居行

 孤峰扫云 2024-03-22 发布于上海

汽车沿着蜿蜒的道路飞驰着,两旁的青山和秀水迅速不断地往后退却。
终于,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宁波鄞州区塘溪镇童村,我们要去拜访童第周先生的故居。
村口有一条深深的溪坑,沿着溪坑一路向前,便是郁郁葱葱的大山,山上矗立着一座座巨大的风力发电机。
溪坑里的溪水清澈见底。两只可爱的小鸭子在水边觅食。两个母鸡在避风处的角落里晒着太阳。
村口的广场上有一座文昌阁,阁前坐着一些在聊天的老人家。
我们沿着溪坑向着村里走去。走了很深,还不见童第周先生的故居,便向村民打听,说我们已经走过了头。我们再折返,终于见到了童第周先生的故居。难怪我们走过了头没有看见,原来这是一座低调不显眼的老房子。
这是一座典型的浙东老民宅。通过开在东南角的院门进入宅院,里面是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子的南面是一排小屋,其中一间是灶间,其余几间陈放着一些农具。院子的北面是一排低矮的二层屋子。一楼是几间早先的卧室,二楼除一间为卧室外,其余几间陈列着童第周先生的生平事迹故事。
童第周先生是中国的克隆之父。
百度: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于北京病逝。

(上图为小朋友拍摄)

(上图为小朋友拍摄)

(上图为小朋友拍摄)

(上图为小朋友拍摄)

(上图为小朋友拍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