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山文学》:选择文学,今生无悔 ——访陕西农民诗人郭兴军

 在陇州 2024-03-22

选择文学,今生无悔

——访陕西农民诗人郭兴军

《宝鸡日报》记者   王商君

初次见到郭兴军,这个看似木讷的山村作家让人很难和他的作品以及他在文学圈的影响力对应起来。他至今已经有2000余首诗歌散见于《诗刊》《星星》《绿风》《诗潮》《诗林》《四川文学》《山东文学》《飞天》《延河》《厦门文学》《回族文学》《伊犁河》《阿克苏文艺》《文学港》《中国校园文学》《中国铁路文艺》等大型专业刊物,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一位实实在在的高产作家。在这苍凉而美好的人世,他硬是凭着对于文学的一腔热忱,辛勤耕耘了近30年。

郭兴军,1973年生于陕西陇县城关镇高堎村,年近半百的他一直行走在漂泊的路上。为了生计,早年间做过乡村代理教师,还干过合同制乡镇干部,后来转向城市打拼,干过杂志编辑、小报聘用记者,还在民营企业担任过文秘,然而这些事情都是断断续续,直至近年,饱受疾病困扰的他为了老人和孩子,他又回到了家乡高堎村。

命运多舛,历经磨难若等闲

打开郭兴军这本大书,页页都被苦难写满,但多年来,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心底对世间美好决绝的向往,而生存了下来。这些残忍的苦难,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早就被击垮了。而他却认为这些都是生活赐予自己的磨炼,都是命运中该来的。因此谈起苦难,他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上世纪80年代,文学很有影响力,正如今天的互联网。正在中学读书的郭兴军,课余间一下子迷恋上了文学。故乡陇州独有的文化积淀,使得他的童年在贫瘠的山村里根深叶茂的生长,并滋养了他的文学梦想,更让这个山村孩子对山外世界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那个年代,人们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他却能在文学的世界获得无穷的乐趣,一份份载有他作品的杂志报刊飞向山村,一封封编辑鼓励信和读者来信更加坚定了他在这条路上耕耘的决心和信心。

此后,中考落榜给了他人生的第一记闷棍。不甘屈服的他,带着自己的梦想去了更远的山村担任代课教师,在关山深处的韩家山小学,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一个人担起四个年级的复式教学。靠着每月58元的微薄收入,自己砍柴做饭。就这样他还出资改善学校环境,帮助周围学生家长收获洋芋、种植燕麦、维修收音机。深深的夜晚,煤油灯下,他批改完作业、备完第二天的课后,又开始进入文山诗海中遨游。

我很难想象,他无论处在什么样的逆境中仍能坚持往前走,这是难能可贵的。读了他的诗句“天下美的事物都是使人看着辛酸的”,才能领悟他的惊世感悟:“人生最美的风景总伴着一点寂寞”。才能理解他在“过尽千帆”之后,写出“高度真实的艺术常常会惊世骇俗甚至令人不安”这样的句子,他对苦难的感受也是独特的:“作者往往因为打破了人们平稳的梦境而受到惩罚”。

几年后,实在是入不敷出,前途渺茫,他便离开了那个山村小学校,前往都市打拼。第一站到了宝鸡,在朋友推荐之下进入一家叫《炎黄》的内刊杂志做编辑,当时经济拮据的他没有地方住,挤过别人的宿舍,住过朋友的办公室,借居过同事的出租屋……这些令旁人听起来都感到无比心酸的事情他都经历过。之后,在朋友举荐下他离开宝鸡去西安打拼……这些年,在打拼的路上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领受了人世的纷繁与苦焦,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一步一步咬牙走了过来。

矢志不移,多年痴迷写佳作

无路生活多么困苦,但对于文学的一片赤诚,他始终没有放弃,文学是他立于世间的精神支撑。

这些年,他以故乡陇州为根,写出大量的唯美动人的诗篇,宛如气质缤纷的花瓣盛开,醉人的芬芳乘着清风四处飞扬,一首首诗作频频从大山里飞向天外,遍地开花。

无论是行色匆匆还是饥肠漉漉,或长或短的句子总在他的脑海里翻滚、漫溢。无论盛夏的夜晚任凭蚊叮虫咬,或者是在寒冬的夜里独自抵御风寒雪冷,他都没有放下手中那支不屈的笔。  

正如他在诗歌《你举着灵魂的大火穿越时空》中写的那样:你的故事从凤凰涅槃开始,无需着墨,也是一部动人的神话……这几句传神的描述,正是郭兴军在文学的沃野里辛勤耕耘半生的写照啊,读来令人心酸,也让人对他的这种坚韧和不屈肃然起敬。

前几年,在新浪网和方正集团联办的一次网络文学联展上,郭兴军推出了自己的中短篇小说集《相遇就像一场风》,反响强烈,广受好评。集子中作品语言精准,结构独特,部分作品已经在《北方作家》、《躬耕》、《大平原》、《辽河》、《佛山文艺》、《华山文学》、《秦岭文学》、《秦都》等杂志发表。

近年来,他的作品频频入选《2000年中国散文诗年鉴》、《陕西当代乡土诗选》《辽宁青年十年精华选》《当代校园文学精品文库》《走笔散关》《路魂》等选本,随着网络的兴起,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都成了文朋诗友展示作品的又一新的阵地和平台。郭兴军的诗作多次被业界大腕汤养宗、郁葱、王久辛、车延高、傅天虹、娜仁琪琪格、秦巴子、王若冰、洪烛、中岛、侯马、韩东、商震、李满强等在线转发,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

心底有光,生命不息笔不辍

细说郭兴军的生活、婚姻、工作等诸多问题,几乎就是一地鸡毛。在很多人的眼中,像他这样有个性有才华的人,日子不应该过得这么恓惶。可事实命运对他就是如此苛刻,想躲都躲不开。

他的生命是从“陇州”出发,多年漂泊在外,但自我必须寻找栖息之所,只有故乡才是“自我”的归宿和落脚点。所以,面对人生的诸多无奈,他选择在“陇州” 建设自我的精神家园。如今,回到家乡的他初心不改,就着心中文学的明灯,一如既往地阅读和写作,靠着种地和微博的稿酬收入过活;结婚十多年的妻子,难耐清贫,竟不辞而别,撇下了几个年幼的孩子;如今,伺弄孩子们一日三餐、还得务弄几亩庄稼……这些事情弄得他焦头烂额,常常心生人生的无力感,但片刻的恍惚阻止不了神圣的文学继续支撑着他一颗快要破掉的心。他说,活着,就该坚强,否则就不配活在这人来人往的世间。稍有空闲,他又习惯性地拿起了笔,在写作这条路上辛苦跋涉。

在文学被逐渐边缘化的今天,他仍然在坚守这块最后的净土。他认为文学应该表现时代精神,创作应该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为时代创作,为人民创作。他对文学的这种忠贞令多少同行们汗颜。

说及他对未来的打算,他还是那句话:文学将会和他的生命一起殊途同归。

                 (左一:郭兴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