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乡故乡】一幢大楼的身份变迁||一风

 一犁_书馆 2024-03-24 发布于江苏


一风 

手记:无意中看到家乡的“清江浦人家”公号,欣喜之余,想到今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忆自己曾在上海老市政府大楼工作过,就写了这篇具有代表性建筑的短文。
初次给家乡公号投稿,愿大家喜欢。

我以为,一座引人注目的历史建筑,定与设计者的艺术理念、品味风格、建筑工艺、材质雕饰以及其社会功能在岁月洗礼中留存的厚重感等元素息息相关。坐落在上海市江西路汉口路的工部局大楼,其历史之久远,建筑之独特,特别是它的朴实而典雅的建筑风貌及其曾经身份的多次变异,直接定格了是时上海乃至全国的政治风向。正因工部局大楼的历史地位如此特殊,常引人驻足走近。

2009年元旦,上海市民政局决定筹建上海民政博物馆,筹建办设在工部局大楼内,我作为筹建办办公室主任,在那里整整工作了四年。

民政博物馆陈展内容设计中,有一项是“工部局大楼”,以模型作为陈展手段展现这幢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为了更多地了解工部局大楼的历史,我得空便跑到坐落在外滩的上海市档案馆。从档案记载中,我了解到工部局大楼的建筑始末及身份和功能的多次变化。

第一次看到工部局大楼的历史照片,我的心情激动而震憾。这张陈旧的透着历史风雨的建筑,我是多么熟悉啊。每天我从这扇大门上班下班,这里的每层楼每间房我都路过进过,如今我又从历史档案里找到了原貌的出处,还看到了最初施工中脚手架林立的场景,如此亲切,怎能不让人兴奋。然而,当我得知工部局大楼来自公共租界的前因后果时,我的心里又不禁掠过一丝悲凉来。

弱国遭受欺凌的档案,字迹总是生硬而冰冷。我并不关心工部局大楼的设计时间是否有出入:有的记载1913~1919年,有的记载1919年,还有的记载1913~1922年。我也不关心建筑设计师到底是谁?有的说是由英工部局打样间设计,有的说是(英)特纳,有的说是丹拿,还有的说是R.C.Turner。让人心情压抑的是,工部局当时的身份是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最高市政机关,其下设警务处、火政处、财务处、工务处、卫生处、学务处、华文处、万国商团等多处执行部门及相关委员会,管辖内容涉及公共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社会各个方面,俨然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市政府”。这些文字,让我的内心深处产生一丝忧郁而不能欢畅,心底生出一股愤慨的波澜来。

一个国家的领土上竟有外国的“市政府”,这是什么话!?

看到这样列强的文字,我不禁义愤填膺:一个偌大的国家,怎会把自己的土地让给别人随意来摆弄?一个“租”字,不是自欺欺人吗?一国之君的脊梁难道垮了吗?就是垮了,不是还有亿万民众吗?为什么要忍受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外国人可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强行划出租界,这到底是强盗所为还是自己软弱无能?

带着这些戳心的文字再次走近工部局大楼,我的心不觉沉重起来。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大楼,究竟见证了怎样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

1943年1月9日,日本和汪伪政府签订了《日华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同年8月1日,公共租界交还接受仪式在工部局大礼堂举行,工部局大楼从此改变为上海特别市第一区,即汪伪政权下的上海市政府办公楼。工部局大楼的身份第一次发生了转变。

仅仅两年后,即1945年8月14日,日本战败并宣布无条件投降。上海遂被国民政府接管,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也由枫林桥搬迁到工部局大楼内办公。工部局大楼的身份第二次发生了转变。

工部局大楼像一个无力支撑自己身体的老人,他在等待,等待那个还它自尊、给它体力、让上海人民都能接受并抱以赞美的心情去行注目礼的那一天。

终于,那一天到来了。

1949年5月25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城区,在工部局大楼内办公的上海市代理市长赵祖康命令警察局长陆大公不要抵抗,并率领原市府工作人员举旗投城。三天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陈毅出任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市长。当天,新旧政府的交接仪式在工部局大楼里旧市府市长办公室举行。5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于工部局大楼宣告成立。同年10月2日,上海市政府在工部局举行隆重仪式,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上海解放一周年时,陈毅市长欣然题写:“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上海。”这代表着已解放的上海人民以铿锵有力的笔迹从此镶嵌在工部局大楼的正门登楼处。工部局大楼的身份发生了第三次转变。

看到工部局大楼第三次身份的转变,我的心头升起了红红的太阳。我依然记得,少年时代看过的电影《战上海》的镜头里,双手持枪的解放军战士威严地站在工部局大楼的门楼上,他们精神抖擞,自豪地迎接上海人民的载歌载舞。

1955年,上海市政府搬迁到外滩原汇丰银行大楼内办公,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劳动局、上海市卫生局等局级机关从此在这幢“老市府大楼”里办公。千禧年之后,除上海市民政局之外,其他相关局都先后搬出了“老市府大楼”。

这座集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法式巴洛克风格和文艺复兴式样的“老市府大楼”,这本泛黄的“世界年鉴”,在无声的岁月变迁中,不断地为自己书写着历史的内容。


  简介  


     


一风,原名李业峰,淮阴区赵集人,退役军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上海某刊物编辑。出版散文集《格桑花开》《生活暗示》《心里的那条河》《天空的眼泪》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