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艾大荀:从公益人到公益博主

 吕杨鹏 2024-03-24 发布于上海

前言

 Q  =  起棹

 A   =  艾大荀

 #1公益从业者、公益博主与人类学

Q  |  请您分享一下自己的公益经历。

A  |  在广东读本科时,我就接触到了许多公益资源。除了学校的公益社团,还有许多社会上的公益组织。那时候我开始了相关的实践。毕业之后,我在一家公益基金会一线工作三年,而后在某互联网企业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工作。

大学阶段的公益实践培养了我对公益行业的基本认知。比如说我最开始实习的一家基金会非常关注社区发展和人才培养,这也是我后面工作当中非常关注的部分。做全职公益人之后,长期在一线直接接触受助人,也会让我在项目设计当中更加关注受助人需求。

我选择读人类学硕士,是因为我觉得人类学能够回应公益行业的许多问题。比如现在很多公益项目其实是在执行甲方的需求。有一些大公司的公益项目直接捐赠自己公司的产品,却不考虑当地人是否需要,那这到底是做公益还是清库存?如果要从根源上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就要更深入地了解受助人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的视角是怎样的。这时,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技巧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图片

Q  |  作为一个公益从业者,您为何选择走向前台,进行公益科普呢?

A  |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很多时候,人们对于自己生活范围之外的事情并没有很多了解。其二,公众对于公益行业的认知有非常多的刻板印象,有热情却不知道从何开始。

比如湖南郴州永兴县的毒奶粉事件,许多父母在三甲医院购买到了营养含量极低的奶粉,导致孩子变成“大头娃娃”。有很多网友指责这些父母粗心大意,没有检查配料表。但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阅读配料表;而且那一罐奶粉价格不菲。

这时我意识到,大家对于“弱势群体”的认知差异是非常大的。如果不结合个体背景去思考,就很容易演变成互相指责和道德绑架。比如,质问贫困女性为什么不读书而选择了结婚;质问遭受家暴的女性为什么不离婚…长期在一线,我能看到许多真实的案例和细节。因此,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呈现这些差异,让大家更加具体地了解他们的困境。

与此同时,我发现公众对于公益行业的情感也非常复杂。一方面,大家对我们有非常多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很多人都有公益参与的热情,但不知从何开始。如何选择一个靠谱的公益项目,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图片

所以,我一直在“教”大家如何捐款。看执行机构,项目预算,项目进展等等。不同公益机构之间有非常多差异,包括项目设计、实际落实、后续跟踪等等等。与此同时,我也会推荐一些自己实际接触过的或者长期捐赠的项目,让更多小而美的公益机构被更多人看到。

同时,我也会对许多公益热点进行回应。比如去年讨论度非常高的“受助女生成为家庭主妇”事件,该博主说自己每个月给该女生资助一千块;但是,国内大部分针对高中生的助学奖学金都在一年2000-3000元左右。因此,我当时花时间解释,为什么是这个数值,一个农村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多少等等。并且,我发现许多同行在面对行业性丑闻时保持沉默,比如儿慈会套捐事件。我一方面提供专业视角解读事件,另一方面也呼吁更多公益人站出来进行回应,促进行业自律。只有这样才能重建公众信任。

图片

 #2 公益科普:改变与期待 

Q  |  您做公益科普之后,对于公益行业的认知有什么改变吗?

A  |  当然会有改变,但是做科普不是唯一的因素。还有我在香港读社工的经历,这几年的社会事件等等。

做科普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一些行业基本知识,比如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为了解答网友的疑问,我把《慈善法》反复看了好多遍。我在香港读社工硕士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在一次与网友吵架之后获得了灵感。

与此同时,我也会更多地与同行交流。因为同样一个案例,不同的公益机构的处理方法可能是非常不同的。比如,当一个受资助的女孩辍学,大家是如何处理的?这其中有非常多专业考虑和个体因素。因此,我会主动了解更多知识,与更多从业者交流,了解大家的实际经验,再将这些转述给大众。在这其中,我自己不会掺杂太多个人价值判断,而会尽量只讲述这件事,把思考和解读的空间留给网友。

我没有统计过自己的科普和推荐带来的筹款总额是多少。偶尔会被吓一跳。比如女足上一次世界杯预选赛失利后,我推荐了贵州元宝小学足球队的项目。我的广播发出之后,短短几天之内筹款总额就有了几万元的增长。还有一些时候,我会收到一些感谢私信;比如某县教育局工作人员看到了我的推荐申请到了相关资助,再比如一些朋友加入公益机构成为实习生。这些微小的改变都让我非常开心。

图片

Q  |  您觉得这几年大众对于公益的认知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A  |  其实,我觉得很多人的认知从08年之后就没有再变化过。公益行业在舆论中整体缺席,大家不知道现在公益行业在发生什么,只看到了一次一次引发信任危机且缺乏回应的舆论事件。并且,“公益”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我很清楚“行业”的边界在哪里,知道在抖音上给山区孩子赛钱的网红和职业公益人的区别;但在大众眼中,他们是一样的。

所以我觉得,大众现在的认知是怎么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公益行业如何建立自己的公众影响力,从一点一滴开始。我除了自己做科普之外,也一直在号召更多的公益机构和公益人进行公众发声。当每次出现相关热点事件的时候,我们进行更多及时且专业的回应,有更多人信服,大众的认知才会开始有改变

文  |  起棹 

图 | 艾大荀 

审稿  | shine  艾大荀

编辑 | 张瀚予 

围炉 (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