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推荐读读《西行漫记》?

 烟雨任平生oq4j 2024-03-24 发布于辽宁

      当下,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已经逐渐被快餐文化所占据、所消解。加之生存及生活的压力,沉浸墨香物我两忘、映雪囊萤专心苦读,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传说以至奢侈。但如果真有心有时间捧起一本书,推荐读读《西行漫记》。

      外国人介绍中国多少带有傲慢与偏见,在国衰民弱的时候尤其如此。例如,在部分西方人印象中,中国人仍然停留在拖着大辫子、嘴叼大烟枪的形象。

      即使发展至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旧会被抹黑、被诋毁。例如,出于政治正确,BBC电台就采用“阴间滤镜”拍摄视频照片,进行关于中国的报道。如果感兴趣,这方面新闻网络随搜随有。

  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应该是个例外。

  这个例外,并不是像某些外国人,为了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刻意宣扬某种观点以讨好中国国民而信口开河。——这些观点,往往被无限放大,“外国人说的就是真理”,作为我中华文化伟大的明证。

  例如,“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引用者说这句话是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的,但翻遍全书,找不到这种表述。

  事实上,我们自己的历史,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条真理,何须外国人再来费话!我们的自信心,完全不需要外来势力作背书。

  归根结底,这个例外,是埃德加·斯诺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站在第三者角度,以观察者的身份,客观并且相对公正地报道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一面,个人成长的一面,历史之所以为历史的一面。

    它不算是一部信史,至少在埃德加·斯诺动笔时不是,因为毛泽东的许多类似对日持久战等的预言,直到抗战胜利才被证明完全正确。

      这是一部纪实的故事集。其中,有对人物的素描,有对场景的刻画,有对内心的揣摩,有对事件的分析,不夸张,不造作,达到了清代黄遵宪倡导的“我手写我口”的境界。

  例如,写到毛泽东时,初步印象说“”他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话锋一转,又说“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接着,他又说,“切莫以为毛泽东可是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决不会有一个是可以做中国的'救星’。但是,不可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

  不虚化,也不神化。领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然而才有附着其上的信仰、追求、境界等其它。写朱德、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采取相同的笔法。

  同样,书中记述的革命历程,也很简单、朴素。

  埃德加·斯诺遇见一位十一岁在南方参军的红小鬼,说他为什么参加红军。他说:“我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我总是挨饿。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的两个哥哥参加了红军。”

  分到田,吃饱饭,有尊严,这就是革命最初的目的。而自古以农业立国的中国来说,百姓与土地的关系异常密切,朝代更替几乎都围绕占有土地的多寡来展开。在这个意义上,埃德加·斯诺说出了中国几千年朝代演进的核心。

   《西行漫记》是了解中国历史、当时现实的一面镜子,尽管是通过一位外国人的笔下写出。因此,值得一读。

                             二

  我们常提到初心。

  初心是什么?书面意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可引申为不忘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勇于牺牲。

       秉持初心不是共产党人的特有属性,但在共产党人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追击,避免重蹈太平天国石达开被全歼的命运,红军必须强渡大渡河。而唯一的通道是一条基本只剩下铁索的泸定桥。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埃德加·斯诺写道。

  “他们身上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是第二个,第三个。”埃德加·斯诺慢镜头似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守桥的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的斗志受到了影响,最终被红军或消灭或吓跑。

      国之大者,往往通过人之小者来体现。在这些普通战士身上,折射的恰是红军宗旨、红军领导层的追求:争取胜利,为了解放穷苦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

      埃德加·斯诺不过是通过一个个事件、一个个人物,来展示这份初心。需要在字里行间去品味,去体会。任何抽象的理论概括,都会在鲜明的事实面前,显得立体而生动。

      站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路口回望,不忘初心,不仅是政治口号、政治要求,更是直面历史的警醒、指向未来的告诫。

      否则,当官会肆无忌惮、丧失底线,发财会荒奢淫逸、胡作非为,得势会趾高气扬、目中无人。

      《华严经》有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西行漫记》,无意间为此做了事实上的注解。因此,值得一读。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问胡桥木:“你说说,什么叫军事?”胡引经据典,说了一通。毛泽东说:"没这么复杂,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毛泽东又问:“什么叫政治?”胡乔木又说了不少。毛泽东说:"没这么复杂,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作为两杆子之一,承担枪杆子使命的宣传工作,同样肩负这样的责任。

       在埃德加·斯诺笔下,红军的宣传工作注重攻心

       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张学良,把他的司令部迁到西北以后,大举进攻红军。但连吃败仗,成千上万的东北军士兵“投向了”红军。也有许多军官被俘,扣了一阵子受“抗日教育”。

      这些军官释放回到西安以后,大肆赞扬地向少帅作了关于苏区士气和组织的报告;特别是关于红军有诚意要停止内战,用和平民主方法统一全国,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这给张学良很深的印象。

      使他印象更为加深的是,他的部队送上来的报告说,全军都有反对与红军作战的情绪,红军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影响到了东北军的全体官兵。

      随后,有了西安事变。其中,宣传工作功不可没。

      在埃德加·斯诺笔下,红军的宣传工作注重大众化

      普及政治宣传是毛泽东在1927年提出的一项宣传任务,即把共产党领导的农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要求普及到广大下层群众中去,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延安“人民抗日剧社”,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中央委员会书记络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

      宣传机构或宣传主导者,没有高高在上,首先摆正了人民的立场,自然而然宣传工作也会融入人民并被广泛接受。

       剧社演出节目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节目充满了明显的抗日和革命的主题宣传,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但优点是从锣鼓铙钹和假唱中解放出来,采用活的题材而不像腐朽的中国京剧那种没有意义的历史故事。

      而且,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多采用本地方言,演员和观众打成一片,这就弥补了一部分细腻精美的不足,观众情绪激动。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机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

      由于不断地改换节目,几乎每天变更活报剧,许多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上的新问题都成了演戏的材料,农民许多怀疑和问题,就都用他们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

      对他们来说,演出不仅仅是政治宣传,也不是滑稽戏,而是深刻的真理

      《西行漫记》1937年出版于英国和美国,1938年2月才有中译本。按照以史为鉴的说法,我们的宣传工作需要占领阵地,更重要的如何守住阵地

      正如《西行漫记》最初的名字《红星照耀中国》,红星是一步步闪亮的,照耀中国也是一步步完成的。

       这个过程,艰难而伟大。而延续这个过程,需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因此,值得一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