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幻想中的长安:一座不夜城,真实的长安:晚上出门就要你命!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4-03-24 发布于北京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28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话说,我们现代人的夜生活非常丰富,倘若以今度古的话,很容易觉得古代人也就是没有电灯点,没有酒吧泡,但夜里去哪儿也还是相对自由,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晚上出门有严格的限制,要是乱出门,搞不好会丢掉性命,这就是所谓“宵禁”制度。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古代统治者会不约而同实施宵禁制度?它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周公画像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规定晚上人们无故不得外出,《周礼·秋官司寇》当中列出的一个职位叫“司寤氏”,他“掌夜时,禁宵行者,夜游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宵禁的记载。当然,在春秋战国那种乱世,周王的统治力下降,各诸侯国也没有认真执行宵禁的法令,而到了商鞅在秦国搞变法,为了更好地控制民众,宵禁令在秦国得到了严格执行。比如城门会在如今的晚上八点左右关闭,凌晨四点再开,此段时间内夜里在路上行走被抓住都会被重重责罚。

◇ 《商鞅变法》的连环画封面

如此宵禁之法被后世的汉朝所继承下来,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极盛,宵禁执行的非常彻底,“飞将军”李广有次出去喝酒打猎忘了时间,回城赶上宵禁,守城的士兵愣是不让他进城,李广没辙只能在城外的亭子里凑合一宿。即使到了东汉末年,宵禁的法令也还是发挥着作用,曹操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他上任之后造五色棒震慑所谓的不法分子,当时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违禁夜行,就被曹操抓住乱棒打死,可见即便是朝中有人,在这样的宵禁令下也能要你的命。

当然,这样的宵禁制度执行需要有强大的中央政权做后盾,汉朝之后下一个大一统的长久政权是唐朝,而唐朝也把宵禁写进了法律。

此时的宵禁由执金吾掌管,而且为了便于执行宵禁,在每个街的角落处悬鼓,一到宵禁时分,就有人击鼓呵止行人,这便是所谓“暮鼓”。击鼓之后,城门街口便关门下锁,各街区之间不能通行。人们只能呆在住处所在的里坊。

◇ 图中除皇城外的一个个小方格就是“里坊”,以中轴线朱雀大街为界,朱雀大街以西为长安县,以东为万年县,活在长安城中的人们在暮鼓敲响后只能在里坊内活动,图为长安城示意

如果公家官员因为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外出,得县一级核准发文牒,而平民遇到疾病丧葬之事,不得不夜里出行,那就得持有里坊发的文牒,谁要是夜行搞事,发文牒的就要连坐倒霉。除了这些不得不外出的人,一到夜里街上就没人了,只有负责巡视的军士不断走动,遇到任何可疑人等都要查验文件,否则按照唐律,这是“犯夜”之罪,最轻的也是得挨二十下鞭子。

因为有这种宵禁制度,所以盛唐时期根本不会出现所谓“大唐不夜城”的景象,当时的人写诗,说“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这就是盛唐夜景的真实写照。

◇ 只有在重大节日中,人们才有夜晚出门活动的自由

后来的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在中秋月夜独自值班,不能随便走动,就只能写诗给好友元稹:“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这就是描述自己独守官衙,百无聊赖之状。可见即便是大唐官员也要严格遵守宵禁制度。

不过,到了中晚唐,由于中央朝廷管控力大大不如以前,宵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松动了。唐文宗时期都城长安就出现了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的情况,而当时的诗人杜牧也曾回忆说半夜里有人给他送信,凡此种种,说明这宵禁制度的执行力大不如前。而到了宋朝,都城汴京是依运河而建的,运河来船时间并不固定,再加上此时发达的商业已经成了朝廷课税的重要来源,而商业的规律也需要市民夜间的休闲娱乐,如此情况之下,执行唐朝那样严格的宵禁就没有必要了。

◇ 北宋·张泽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当时人们记载,酒肆市场通宵营业,生意兴隆,甚至宫殿中的宋仁宗都要羡慕外头民间酒楼的夜生活,感叹“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宋朝完全没有宵禁,当时梅尧臣出京赴职,临行前去找欧阳修辞行饮酒,到了夜禁时分,梅尧臣无法回家,只好与欧阳修继续喝酒畅谈国事,熬过一夜。只不过相比唐朝,宋朝宵禁时间大大缩短,过去从一更开始宵禁,现在改为三更开始,五更结束,而且对宵禁的惩罚力度也减轻了,有人喝多了在街上躺着,巡逻军士发现了也就是尽可能给送回家,这可比唐朝打板子轻多了。后世提到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往往会讲到晚上街市的繁华,这也和大大松绑的宵禁制度有一定关系。

这宵禁的放松虽然大大促进了商品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但毕竟对于统治者管理非常不利,所以只要一有机会,宵禁还是会被严格执行,像宋朝那样的反而成了异类。

到了元朝,统治者对宵禁做出了更细致严格的规定,时间是从现在的晚上九点到凌晨五点,这段时间内除了有特殊情况者,任何人不得在街道行走,违者要被鞭刑,而明清时期皇权统治力度相比于过去那是青出于蓝,宵禁制度不仅在都城,在县城里也要严格执行。

清康熙年间的京城内栅栏 图为王原祁等纂编《万寿盛典初集》中的街景局部

比如明末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就曾记载,各个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敲锣,街道之间都有铁栅栏,宵禁时还得上锁,而违反宵禁令外出,自然也会被严厉惩罚。清朝的龚炜曾经记载一个叫做钟淳崖的酒鬼,有次喝醉夜行,违反了宵禁之令,被处以杖刑,这位喝的大醉,每被打一下都大呼痛快,这在当时传为轶事,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宵禁制度在明清执行之严格。

到了晚清,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大为减弱,然而北京城作为朝廷中枢所在,宵禁还是被严格执行。直到辛亥革命之后的1924年,北京才取消巡更和宵禁制度,而到了1935年,北京街区之间配合宵禁措施的栅栏才给基本拆掉,如此看来,这宵禁制度远离我们,其实还不过百年光景。

 晚清时期的前门大栅栏

可以说这宵禁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缩影,在维持统治是压倒一切的任务的前提下,想要什么“火树银花不夜天”,想要什么“不夜城”,那真的是想多了,这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理念的冲突,现代人脑补的古代夜间繁荣的景象,也只能是现代人的YY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