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小说《下洞庭》连载7(原创版权,抄袭必究)

 张效雄 2024-03-24 发布于湖南

屈原投江殉国的地方

“衡山号”在磊石山下抛锚停下。柳如易领着聂大方穿过一片芦苇丛生的湿地,慢悠悠地往磊石山上走去。

他指着东面的水道说,往上游去大约十里路,就是屈原大夫投江殉国的地方,那一段汨罗江的北岸,建有祭奠屈原的专祠屈子祠,始建于汉代,清乾隆二十一年将它移建至江边的玉笥山上。自山脚至祠有石阶一百一十九级台阶。此祠为三进青砖结构。祠正门牌楼墙上绘有13幅屈原生平业绩的图画,后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祠的附近有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桃花洞、寿星台、剪刀池、绣花墩、望爷墩等古迹,俗称玉笥山“八景”。祠内有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桂花树多株。现在正是中秋,祠的内外,黄、白色桂花盛开,馨香四溢。

柳如易又说,屈原投江不远处的屈潭,也叫河伯潭,也建有一个屈原庙,是湘军将领李元度兴建的。他是平江人,家在汨罗江的上游,除了他对屈原十分敬仰以外,也有借此保佑下洞庭的平江人的意思。下有好些个与屈原有关的景点,屈子祠与屈原庙隔江而建,相对成犄角之势。屈原庙,也就是河伯潭附近,有沉沙港,晒尸墩等遗迹。

屈原投江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左侧湘江,右侧汨罗江,在磊石山两边直下洞庭,屈原庙渺渺茫茫中隐约可见,远处的沙滩上稀稀落落有几棵杨树。如果不是柳如易说出来,这里与其他江段无异,早已找不到任何不同于别处的痕迹。

再往南看,有一个叫琴旗望的地方,当年人们寻找屈原的尸体,就是从这里出发的的。屈原被打捞起来的沙丘,叫晒尸墩。当时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吃屈原的尸体,驾船大佬的人不停地往江中抛掷包子和粽子,以此诱惑鱼儿。中国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的习俗,就起源于这里。不同的是,本地人除了吃粽子,还要吃包子。

遗憾的是,人们找了很久,才把屈原打捞上来,可惜他的头部已经被鱼儿吃了一半。屈原的九个儿子,没有一个人想出法子来复原,倒是屈原的女儿,花了一大把金子将半边脸合上,才有了“九子不葬父,一女打金头”的说法。为了防止盗墓,屈原是夜间出葬的。他的女儿撩起罗裙掀起大把泥土,做了十二个坟冢。

聂大方听着听着,入迷了一般,问道,我小的时候,奶奶就给我讲过屈原大夫十二座疑冢的故事,后人无法辨认哪座是真,哪座是假。原来真有这么回事哦。

柳如易又讲了一个金鸡护墓的故事。

某年某月某日,有一个农夫到屈原墓前打柴。他刚刚挥舞柴刀的时候,一只大母鸡带着十二只小鸡便围了过来,似乎要将这农夫赶走。农夫使尽解数不得脱身,顺手用柴刀打死了一只小鸡。老母鸡,见状,赶忙扑过来,啄了农夫的脚板,顿时流血不止。

农夫看那被打死的小鸡,突然变成了一只小金鸡,欢喜不已,拎着金鸡边跑。回到家里,农夫被啄的那只脚,流血发脓,久治不愈。他只好把金鸡变卖,换了钱治疗,直到把金鸡换来的钱用光,菜渐渐好转。

这个故事传出以后,当地人都相信有这么些个金鸡在保护屈原的十二座坟墓,从此没有人敢砍伐墓地四周的一草一木,更无有盗墓人敢打这里的主意。

聂大方听罢,感叹道,是屈原大夫在天之灵在庇佑,真是神了。

柳如易却说,传说而已,姑且信之。

磊石山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

柳如易指着东方说,再往那边三十里,粤汉铁路边有个范家园车站,十二座疑冢就在那个方向。范家园与磊石山,古书上说一箭之地,但走起路来,差不多要一整天呢。怪不得古人说,望山跑死马。那个时候没有火车与火轮,要走百十里地,不是个把时辰到得了的。

聂大方说,这洞庭湖中的石山,确实有些神奇。我们上去看看,会会神仙去吧。

柳如易说,要得要得,我们边走边说。

他接着说,别看磊石山不大,还有有几处古迹。南麓曾有一栋石墙石瓦的洞庭庙,它就是磊石王爷柳毅的寝庙。很怪,冬季滩干水浅时,庙基离水只不过几尺高的距离,而到春夏间,长江西来的洪水与湘江上游山洪齐来,湖水上涨丈余甚至几丈时,洞庭庙基永远也不会被湖水淹没。古时称之为磊石王爷住的活龙头地,水涨山高。

传说在建庙前,洞庭湖里经常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翻船的事时有发生。一次东海龙王巡查时,察觉洞庭湖的翻船是水鬼作怪,必须有神在这里坐镇,才能保证行船的安全。于是龙王钦点柳毅来担任,并恳求八仙相助,一昼夜间盖起一栋两进五间的石墙石瓦洞庭庙。封柳毅为洞庭王爷,住宿在庙里,以镇压兴风作浪的水鬼。当柳毅来到庙前,时值春夏之交,湖水茫茫,离庙基不过咫尺。柳毅大惊失色,连忙找到龙王:“你叫我镇守洞庭,我自身难保,怎能保佑遇险船民呢?”龙王说:“我会交待山神土地做你的保镖,水涨山高,任何漫天洪水也淹不到你的庙基。”可惜洞庭庙早毁于日寇的炮火之中,如今庙基上已建起了一个聂大方笑了,说道,真实神了。

柳如易又说,几千年来,磊石山也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

屈原是第一个在磊石山留下足迹的名人。战国时期,七雄纷争。在秦强楚弱情势下,屈原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力图楚国一统天下。但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侫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屈原最终因谗言被罢官、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屈原被放逐汨罗江畔9年余,报国无门,每日只能披发行吟于江边,有时登上磊石山,北望郢都,思念祖国,愤然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许多爱国爱民的诗章。当秦军攻下郢都的消息从远方传来,他痛不欲生,万念俱灰,抱石沉于磊石山下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一百多年以后,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试图走进这个源头。贾谊,二十岁岀头进入朝廷,一年之内升迁至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代秦己二十多年,天下安定,应当适时改革。他草拟了色尚黄、数用五、改官名、更法令及列侯就国等一些具体方案,呈奏汉文帝。那些将相大臣们对贾谊此举相当反感,纷纷抵毁贾谊擅权乱亊。满腔热忱的贾谊,在众大臣眼中成了喜欢生亊的捣蛋鬼。文帝无奈,只得疏远贾谊,将他外放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这段经历,与屈原因起草主张改革的“宪令”而遭谗流放,何其相似。贾谊赴任,从洞庭湖转渡湘水时,路过磊石山,自然想起屈原。英雄惜英雄,他吟《吊屈原赋》,在汨罗江河口“投书以吊屈原”,“因以自喻”。面对谗谀得志、方正倒植的时世,贾谊在祭诗中表示,“当追随先生,神龙潜渊,凤凰高逝,览德辉而下之,摇增翮而去之。”

唐大历三年,也就是西历768年,诗圣杜甫几乎是一步三叹,追随屈原的足迹,把汨罗江作为人生最后的驿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贫病交加的杜甫,从长江一路漂泊而来,登上岳阳楼,北望家山,凭轩涕泗流。他终是受不了凄冷的风刀霜剑,于是改道湘江。途中,杜甫经过磊石山,在夕阳中参谒屈原庙。有幸投诗赠汨罗,他追思屈原,对着一江春水感叹:“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他南奔北突,归路迷茫,苦叹乾坤万里,竟然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忍不住泪洒湘江,然后将一叶孤舟划入汨罗江,在船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后来,被安葬在汨罗江上游平江县小田村天井湖。湘阴县志有诗曰:“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成就了杜甫一生最后意愿。

先人留下的墨宝

柳如易到底是个洞庭湖边生长的角色,说起这些故事来,引经据典,一套一套的。

聂大方也不插话,听柳如易滔滔不绝继续说道。

磊石山又是兵家必争的战场。南宋抗金大将、杰岀的民族英雄岳飞,当年在磊石山一带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亊。

岳飞岀生在河南省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受母亲“精忠报国”的思想教育,立下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南宋宣和年间,金人南侵,19岁的岳飞应募参加抗金战斗。他坚持顽强抗敌,反对苟安投降,屡败金兵,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抗金名将。他在历史上也有另外一笔,就是为大宋朝廷驱使,南下洞庭剿灭了在水泊扎寨的农民武装。洞庭湖作为匪盗流民藏身之地,似乎就是起自这个时期。官府剿过又剿,未曾铲灭,生生息息,几百年延续不断。

当时钟相、杨么在洞庭湖一带聚合了大批对官府不满的农民,建水寨,造战船,声势浩大。钟相被剿后,杨么成为主帅。到南宋绍兴3年,起义军控制北达湖北省公安县,西及常德、澧县、津市,东至岳阳,南抵长沙之界的广大地区。南宋王朝面临北方金兵犯境,又有南方农民起义,两相夹击,岌岌可危。

岳飞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北上抗金不成,被朝廷派往南方镇压杨么起义,与杨么在洞庭湖的君山、磊石山大战。征剿长达3年,岳飞七胜杨么,终于平息了这场农民起义。

南宋绍兴5年,洞庭湖洪水泛滥,征剿十分困难。岳家军驻扎在磊石山附近的新塘、白塘、桃林一带交界处,进行休整训练达半年之久。岳家军军纪严明,不许侵犯老百姓一草一木。后来老百姓在岳飞安营扎寨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纪念亭,若干年后改名为“穆屯观”,后山养马的地方取名为“寄马坡”,岳飞班师岀发的那座山叫“将军山”。

到了清同治8年,当地乡绅集资,用3年时间,在白若塘对门山上,修建了一栋三门四进、富丽堂皇的大庙,取名“武穆祠”。大庙飞阁琉璃,雕梁画栋,楼台亭榭,金碧辉煌。大庙正殿,安放着一尊高约丈余的岳飞镀金塑像,左右两边是牛皋、张显、王贵、汤怀四员武将。上方悬挂宋代理学家朱熹手迹“气壮中原”镏金匾额和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写的“德被苍生”匾额。四根大梁柱上两副长联,黑底金字,把大厅装饰得典雅辉煌。每年正月和九月下旬都要在这里唱戏庆典,以本地特有的祭祀方式纪念岳飞。

柳如易说道这里,停住话头,说道,不过这些建筑因年久失修,加上洞庭湖洪水不断。全部倒塌,早已经荡然无存。

聂大方感叹地说道,看来,这磊石山就是一部书,兄台见多识广,将这;磊石山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不愧是本地知名绅士。

柳如易谦逊地说,我们柳姓家族,从明朝初年从江西移民来此,凡二十代,没有出过什么达官贵人,倒也有不少饱读诗书之人。我不过一届落魄儒生罢了,只得跑船经商,讨生活罢了。

聂大方继续奉承道,看你们柳家祠堂和养正堂那气派,很不同凡响,内外联对,应景抒情,恰到好处,都是出于大家手笔。

柳如易还是谦逊地说,多谢夸赞,都是先人留下的墨宝。柳姓人家后辈,还是作田的居多。有着营田码头的便利,也有不少以做小生意为营生,代代相传,有些祖业。

聂大方却说,我看中的就是你们营田的码头,上通长沙湘潭,下达岳阳汉口,西去常德洪江,天时地利。若是依此为核心区域,往西边把些小的围子合拢成为大的围子,以百里金堤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招募潇湘各地农夫到围子里安家生产,八百里洞庭一两年内就是八百里粮仓。

他又说,不晓得汨江和其昌他们谈得如何,框架既定,细节也不能忽视。两件大事,关乎百年大计。

柳如易回话,晓得的,晓得的。我昨晚交代过儿子,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做的事乃百年大计,一是修金堤,不得马虎,再是招来的农夫,要是他们觉得来此有甜头,能安居乐业。来屯垦的人,抛家舍业下洞庭来,不是逃荒来的,是来长久过日子的。。

聂大方举起茶杯高声说,兄台所言极是。我们要把流民变成永久的农民,再引来大批新农民,让他们觉得洞庭湖是个安身立命的乐园。这些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我们放心好了。我高兴的是,营田街码头会越来越兴盛,磊石山庙宇消失的烟火会重燃起来,会越来越旺盛。

柳如易兴奋地说道,你我聂柳两家,天作之合,天时地利,我们去屈原庙烧香磕头去,求屈原大夫保佑我们风调雨顺,岁岁丰年。

聂大方开心地说道,此提议甚好,极是。

作者张效雄,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湘潭大学1977级学生。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新闻阅评专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随笔集《蓉园笔记》,论文集《新闻文化随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