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泉曾经的书院:石城书院

 zsw77792 2024-03-24 发布于陕西

石城书院

胡树勇

读民国二十一年《石泉县志》,有关于书院的记载。

原文如下:“

书院:在县治东,即察院地。清乾隆四十七年,知县杨河柱捐造未成。四十九年,知县齐球捐俸接修,后更为“石城书院”,又名为“银屏书院”。

先绪三十一年,优廪贡生朱自芳,照新章呈请知县陈天锡改为高等小学堂。

监修者候选训导夏之时,庠生李兆霖,例监张诗舲,县丞彭长松,逾月工竣。上堂五大间,改设礼堂三间,教员室、藏书室各一间;东西厢房六间,改设东西讲堂。二堂五大间,改大讲堂一间,教员室各一间;东西两考棚,改设自习室十六间;二门左边差务房二间,改设招待室、职员室各一间;右边差务房各二间,改设司事室、门役室各一间;二门外新建阅报室一大间。堂左侧新建膳堂二间,右侧新建浴堂一间,厕室一间,礼堂右操场一座。

民十四年,又改为两级小学。教职员六人。学生高二级、初三级,共七十一名。

近年,屡被驻军将校舍占据,不识何时方能移归旧地。”

注释】石城书院:惜时石泉士子攻读和考核士子学业的地方。院址即在现在县广播电视局所在地。

书院曾经是一个地方文化教育传播的标志性建筑场所,其兴衰走向代表了这个地方重视文化的程度。

石泉的书院活动县志几乎没有记载,但所记基本介绍却富有感情色彩,原本志书是忌讳感情语言的表述的。

石泉书院本名叫石城书院,可见是利用的县名中的首个字。书院又叫银屏书院,是因为县城南边的银屏山最早出产银矿,后开采而竭,但似乎在文人印象中一直很好,直到上世纪下半叶,有一本文学内刊还起名为《银屏山》,可能与这个书院名字也有关。

书院原本主要是成年人学习探讨人生世界的地方,但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就改为小学堂,是淡化了成人教育,强化了小学教育,应该是务实的举措。

民国时期,石泉本土出现了好几个人物,比如陈雨皋,后来作了省政协副主席,县志载:“昔日石泉私塾很多。仅在城关,就有唐藻三、许二先生、李尧初、周仲乐、叶香陔、叶吉田(叶三先生)、黄部三、唐云章等,都办过私塾。民国十六年,陈雨皋任教育局长,对全县教育进行了整顿,其措施:一、责令各地私塾废 弃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改授国文、算术。二、把各校的校产、庙产、清明会、祠堂等公产,收归教育局,统一安排。三、适当化零为整,扩大和健全学制。于是,各乡间私塾才逐步废除。民国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十个乡、镇都有了国民小学;六十四个保,都有了初小。民国三十年后,又有了中学。”

本土出现有格局的人物是时代进步的重要表现。因为沉浸在地方小圈子的生活状态是千年常态。

现在,许多地方恢复了书院,因为大家觉得书院可以承载本地的许多历史文化内容内涵,不含宗教色彩,不像文庙那样复杂。

书院恢复后,不仅可以传承文化,教化思想,还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旅游打卡地。

从这些角度说,没有书院的地方,可以考虑重建书院。

胡树勇摄影作品(1--100):常青

胡树勇【行走光影1--200】持久

胡树勇:从书的原点出发(一)

胡树勇散文选(1--520篇)

安康现当代文学人物回望:胡树勇

       对胡树勇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评论:

王宗仁评胡树勇散文:他的散文就是他的脚印

王蓬评胡树勇散文:{胡树勇和他的《江汉清音》}发表于《书海》杂志2003年第四期

武志强评胡树勇散文:读胡树勇《守一不惑》散文集有感

璩勇评胡树勇散文:静养当胸一块天

梁真鹏评胡树勇散文:坚守本真与本真地坚守

书法家李昌玉摘书胡树勇散文《心灵的土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