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风廉景】“仁廉功勤”官箴碑

 友爱共同成长 2024-03-24 发布于山东

在邹城市孟庙致敬门门廊内西侧,有一座四面碑——“仁廉公勤”官箴碑。该碑是明万历年间邹县县令梁州彦所立,以策励自己及僚属廉洁勤政。该碑明清时一直立于邹县县衙,上世纪50年代,因旧县衙损毁,该碑移至孟庙致敬门下保存至今。


孟庙致敬门前的官箴碑

   据宋代叶釐《爱日斋丛抄》记载,“仁廉公勤”四箴言由王迈所撰,追溯源头却是真德秀提出。真德秀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嘉定十五年(1222年)出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到任不久即着手整顿政风,并以抚民以仁、律己以廉、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即“仁廉公勤”四字为做官准则来勉励僚属。王迈,南宋诗人,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历任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他在任职南外睦宗院教授时,在真德秀的基础上撰写了“仁廉公勤”四官箴。

  “仁廉公勤”官箴碑

   “仁廉公勤”官箴碑为四方柱形,无额,高1.94米,四面刻字,碑文竖写,每面5行文字,从右向左前4行各刊一段箴言,每段箴言左下部竖1列刻3字,分别为“右仁箴、右廉箴、右公箴、右勤箴”,说明右边文字分别为仁箴、廉箴、公箴和勤箴,在勤箴后另附有跋文。四箴均为大字行书,跋文为小字行书。

  碑文

   仁箴面西向,宽0.495米,4行,每行20字,计71字。碑文“古者于民饥溺,犹己饥溺。心诚求之,若保赤子,於兮!入室笑语,饮醲啮肥;出则敲扑,虽痛痒或不知。人心不仁,一至于斯。淑问之泽,百世犹祀。酷吏之后,今其余几?唯甘小人而不为君子。”大意为:仁心为官,对于百姓的疾苦,就像自己的疾苦,诚意爱护百姓,就像母亲抚育婴儿一样。唉,如今一些为官不仁者,自己贪图享乐,酒池肉林;对百姓则实行严刑峻法,漠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这些人的不仁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仁爱百姓,千百年后仍受到敬仰。而今能够继承古道遗风的又有几人?岂能甘为小人之事而不行君子之道?


  廉箴面北向,宽0.47米,4行,每行20字,计78字碑“惟士之廉,犹女之洁,苟一毫之玷污,为终身之玷缺。勿谓暗室,昭昭四失。汝不自爱,心之神明其可欺?黄金五六驼,胡椒八百斛,生不足以为荣,千载之后有余戮。彼美君子,一鹤一琴,望之凛然,清风古今。大意为:不要认为在暗处做的事别人不知道,其实天不可欺。你不自爱,又怎能欺骗自己的良心呢?你拥有众多的财富,“黄金五六驼,胡椒八百斛”,这些东西有生之年不能使人荣耀,但千百年后可能会留下骂名。为官者应该从政清廉,令人敬仰,让清廉风范传颂古今。文中的一鹤一琴喻指赵忭。赵忭(1008~1084年),字阅道,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由于面颜黑,人称“铁面御史”。与当时的包拯齐名,他初任成都知府时,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相随,为政简易,一清如水,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还时常以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以鹤顶上的红色激励自己赤心为国。

  公箴碑文宽0.475米,也是4行,每行20字,计74字.碑文如下:“厚姻娅近小人,尹氏所以不平与秉钧;开诚心布公道,武侯所以独优于王佐。故曰:本心日月,利欲蚀之。大道康庄,偏见室之。听信偏,则枉直而惠奸;喜怒偏,则赏谮而刑滥。唯公生明,偏则生暗。大 意为:厚待亲戚,亲近小人,这是周朝太师尹氏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原因;开诚布公,胸怀坦诚,这是诸葛亮优于其他辅臣的地方。所以说,人心原本如日月光洁,如果受到私欲的侵蚀,就会背离康庄大道。偏听偏信,就会冤屈正直的人而惠及奸佞;喜怒无常,就会赏罚无度。只有公正才能有英明之举,否则便会徇私枉法。

  勤箴面东向,宽0.50米,亦为4行,每行20字,计72字。碑文如下:“尔服之华,尔馔之丰,凡缕丝与颗粟皆民力乎?尔供居焉而旷,厥官食焉而怠?其事稍有人心,胡不自愧昔者君子?糜素其餐。汗炎浃背,日不辞难;警枕计功,夜不遑安。谁为我师,一范一韩。” 碑文大意为:华丽的服饰、丰盛的美味,你所有的吃穿用度不都是出自百姓的劳作吗?你住百姓供给的房屋,为何不勤勉做事?你拿着朝廷的俸禄,为何工作懈怠?稍有良心,怎能不感到惭愧呢?古代的君子皆能粗茶淡饭,辛勤劳作,迎难而上,每日如此。自省自励,安然而卧。在这方面,谁能作我们的老师呢?那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和韩琦。

  “仁廉公勤”阐明了仁爱、廉洁、公正、勤政等为政之道,也恰好对应了今天考察干部的五项标准——“德能勤绩廉”。“德”对应“仁”,爱护百姓、关注民生是为官者最重要的道德品质;“能”对应“公”,一名官员如果能公正对待人和事,这不仅是工作有能力的表现,也会提高工作效率。“勤”、“廉”从古至今都在强调。如果做好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自然会有“绩”了。

      “仁廉公勤”官箴碑立于邹城孟庙,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宋、明时期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孟庙始建于宋朝,孟子也在宋时被封建帝王赐以“公爵”封号,封为邹国公。明朝时更被尊为亚圣。孟子的民贵君轻和仁政修德思想发端与邹城,宋时儒学大家真德秀提出了“仁廉公勤”四字箴言,儒学才子王迈加以编撰。明朝时梁州彦又恰恰选择了其作为官箴,立碑于邹县县衙,这是孟子的思想回归故里。后官箴碑又迁到了孟庙致敬门下,让孟子的思想回归孟子,这是历史的巧合,更是历史的选择,也为孟庙,为孟子增添了一段佳话。

     “仁廉公勤”官箴碑文以凝练、概括、优美的语言阐明了仁爱、廉洁、公正、勤政等为政之道,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仁廉公勤”正好对应了我们今天考察干部的五项标准“德能勤绩廉”。“德”对应碑文中的“仁”,爱护百姓、关注民生是为官者最重要的道德品质;“能”对应碑文中的“公”,一名官员如果能公正的对待人和事,这不仅是工作能力的一种表现,也间接地提高了工作效能。“勤”和“廉”则古今都在强调。如果做好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那么“绩”也存在于百姓的心里,有句俗话说:“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梁州彦在官箴碑的激励下勤政为民,离邹后乡民为其立祠,不正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吗?

     2014年,邹城市文物局在孟庙孟府推出了政德游,“仁廉公勤”官箴碑成为其中重要节点,继续发挥其启迪教化,鞭策激励功能,向从政者提供修身立世的“他山之石“,以牢记为政之本,常修为政之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