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网君:火箭发射该走马斯克的试错路线,还是中国的归零路线?

 太空与网络 2024-03-24 发布于河北
02

国内手机直连卫星 计划最早年底发射

时空道宇星载大规模可展开相控阵天线 ,计划最早年底发射。

时空道宇宇宙魔方星载大规模可展开相控阵天线,折展比大,高效收纳,适应一箭多星发射,天线展开面积达12平方米,信道带宽宽,通信覆盖范围大,满足手机直连卫星通信需求,可服务海量存量手机,填补国内手机直连卫星载荷空白,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

卫网君

虽然在低轨道手机直连卫星的问题上,我们比马斯克稍微落后了一点,但有华为在前,众多企业跟随在后,看起来技术上的差距非常有限,完全可以追赶得上。那么,电信政策方面的促进与更新,似乎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无论如何管理,千万不要重蹈直播卫星的覆辙。除了国家安全、公民个人隐私安全之外的事情,能不限制就不要太多限制。如何促进竞争才是最重要的。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WKzwQsNb6dDyvuvT-epg

03

全球及中国商业航天电子元器件发展环境利好 市场快速增长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大力支持及社会资本的推动下,我国商业航天市场快速发展,带动了商业航天电子元器件市场需求快速增加。

商业航天电子元器件指的是用于商业航天领域的元器件,商业航天电子元器件下游为商业航天装备,主要包括商业火箭制造、商业航天器制造,其中商业航天器包括卫星、飞船、空间站等,现阶段实现产业化的主要是商业卫星。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新材料、新技术等不断涌现,但传统航天作为国家任务驱动的科研生产体系,推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商业航天市场快速发展,我国商业航天电子元器件表观消费量呈现较快增长态势,现阶段本土所需商业航天电子元器件大部分能够自主生产,但仍有少量高端电子元器件依赖进口。

近年来,各国纷纷加强对电子元器件核心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强化自身供应链。商业航天电子元器件具有高可靠性、特殊环境适应性、质量轻、体积小、消耗低等优势,产品技术要求和性能质量要求更高,属于电子元器件中较为高端的产品,因此属于政策重点发展的领域,总的来看全球及中国商业航天电子元器件产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利好。

卫网君

航天电子元器件与商业航天,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丰富和廉价的元器件,就不会有商业航天。没有商业航天大发展,也不会有元器件的上水平上产量。元器件走向国际市场,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随着小卫星产业的发展,对国产元器件的需求可能会越来越大。如何在扩大市场和有效管控最终用户之间取得平衡,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不能把元器件卖给了有敌意的用户。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6bR78iBFGZHgKfHf2tT2A

04

美国塞拉公司开发多款新型太空拖船满足美国太空部队的需要

美国塞拉公司(Sierra Space)在最近获得了一份军用卫星制造的重大合同后,接下来的目标是扩大在轨服务和运输等新领域的国防市场份额。

塞拉公司最出名的可能是开发追梦者航天飞机,以及与蓝色起源公司合作建造商业空间站Orbital Reef。该公司正在关注新兴的“太空访问,机动性和物流”(space access, mobility and logistics,SAML)服务市场。在美国太空部队的2025年预算提案中,该市场占4000万美元。

为了满足美军的SAML需求,塞拉公司设计了“幽灵”(Spectre)在轨服务航天器,它可以精确对接、在其他航天器周围近距离操作。

塞拉公司还在开发“小鬼”(Ghost)返回舱,可以从太空运输货物并安全返回地球,设计容量约为250至700公斤。小鬼是一种低弹道系数再入飞行器,采用了可展开减速器技术,将能在9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世界任何地方返回有效载荷,从而无需固定的基础设施,实现快速响应的天基系统。该公司正在与美国运输司令部合作,研究如何利用这种航天器快速点对点运送物资和设备。

卫网君

太空拖船是个相对新兴的细分领域。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在这方面的涉及还相对比较少。但是随着小卫星产业的发展,新卫星入轨和死卫星离轨,都将成为重要的市场。如果有拖船的普遍服务,也能大幅度降低新兴企业进入太空的门槛。卫星星座的规模越大、需求就越旺盛。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5lMpkGDJ3P2ZcRksIdTk1Q

05

火箭发射该走马斯克的试错路线,还是中国的归零路线?

日中美几乎同时进行的三次火箭发射失利或部分失利,当然有一定偶然性,但或多或少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人类已经进入太空快70年了,今天的航天活动仍然充满着风险。

日本Space One小固体火箭采用的是成熟技术,但火箭本身需要可靠性增长过程。首发失利不足为奇,以IHI的丰富经验,后续发射成功应无悬念。但在日本商业环境下,小固体火箭如何实现低成本高竞争力将是一大挑战。

中国远征一号S上面级也是成熟技术,且已连续7次成功,偶发质量问题的概率较高。商业化版本简化导致可靠性降低是否是原因之一,还有待确认。按照中国航天的归零传统,问题应该能很快解决。不用等太久,我们就能看到DRO-A/B替补星的发射。

星舰再入属颠覆性创新,风险极大,首次试验失败也非常正常。激进的试错迭代开发模式SpaceX屡试不爽,是它取得一系列成功的法宝之一。但一旦发现根本性问题,试错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如果最后证明星舰再入失败是气动和飞控设计的重大失误,那么SpaceX和NASA的后续任务全都会被殃及,负面影响巨大。

所谓试错,其实就是对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实践来找到答案,是马斯克将它带到了航天业并且获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也带来了大批追随者。归零思维不允许火箭带着隐患,即认识不足的问题上天。全面细致的分析、模拟、试验等当然会使得节奏放慢、成本提高。但对国家队来说,安全和稳妥是第一位的。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可能更为合适。商业航天追求效率,在资金充足、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以试错迭代作为主要方式是合理的,可以达到以金钱换时间的目的。但对颠覆性创新,还是应该对科学规律有所敬畏。此时采用归零思维,在充分认识基础上稳步推进,比冒险试错可能更靠谱。

8失利不是问题,失利暴露出来的问题才是问题。

>End

>>>                     

本文系“太空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我们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