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艺术】乾州蕞娃:寻梦高家庄泥塑

 W行走在人世间 2024-03-25 发布于陕西

【内容提要】高家庄泥塑是乾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记载于《乾县志》(2003版)。近日,在高恺兄的倡议下,我和乾县唐秦韵艺术工作室的王志宏老师一起前往马连镇高家庄探寻该村的泥塑制作。

寻梦高家庄泥塑
乾州蕞娃

2024年3月初,受高恺兄之邀,同乾县唐秦韵工作室的王志宏老师一起赴乾县马连镇探寻乾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家庄泥塑。

之所以用了一个“寻梦高家庄泥塑”的题目,那是因为童年时期,虽然在小货郎的货摊上见过他们的作品,却因为家庭经济困窘一直没有机会获得,所以想借这个近距离感知一下高家庄泥塑,圆自己一个童年的梦想。

那时候,村里人穷,连个代销点也没有,大家平日里没事很少外出,除了从走村串巷的货郎手里买点或者换点东西外(货郎会允许妇女用长头发或者废铜烂铁换点东西),要买个针头线脑都要跑到街道上去。

当时,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村子有老人去世的时候,儿女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请乐人、叫电影、叫唱戏,周围七村八社的人都会聚拢过来看热闹,便有一些人聚集在看热闹的地方摆摊做生意。大多也不过是买一些瓜子、花生、糖果一类的小玩意,印象中有豆豆糖、娃娃哨。

娃娃哨,造型生动、小巧玲珑、色彩明快、声音清脆响亮,民俗味浓厚的特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曾经是关中农村孩子十分重要的玩具,深受他们的喜爱。

娃娃哨,简单的三个字就能概括出这个手工艺品的特点:娃娃玩的,哨子,但现在的很多资料都称之为“泥叫叫”,这明显不如原来的名称生动形象。

泥哨制作以当地黄土为制作原材料,分为采土、碎土、和泥、制模、泥人、晾晒、烘烤、彩绘等程序。黄土晒干后,一定要用细筛子过一下,以避免出现料浆石,影响泥坯的黏性。采土,娃娃哨的制作原材料一般是随地取材,并没有特殊要求。西安市蓝田县狄寨泥叫叫(娃娃哨)用的是当地的黑垆土,高家庄泥塑只要不是红土就可以,因为红土黏性较差。和泥也很关键,一定要把泥条反复揉搓,软硬适中。泥块过硬,则不容易加工,且容易绽裂;泥块过软,虽容易加工但阴干过程中容易变形。如果是小件的娃娃哨,则不需要加棉花。如果是大的挂件,则必须加棉花,这样更容易保存。制模(案子),模具一般都是提前制作好的,传统的也就那么几种,有人物有动物。细心刻画,先制成形象不同的阳形模具(楦子),晾干,再用阳形模具在泥坯上压出阴形模具,有了阴模,就可以压制出娃娃哨。做胎,将软硬适中的泥坯搓成泥条,拍平压入模具,脱模后放置在一旁。通哨,在泥人背部开一小口,然后用竹棍捅进泥人,制成哨子。这些工序中,最难的要属“通哨”,“通不好,就吹不响”。哨子制作完成后,还要试吹,看发出的声音亮不亮,合格后,放置阴干。彩绘上色,将从货郎那里买到的化学染料(主要是红、黄、黑、绿四种颜色)用鸡蛋清化开,按照造型均匀地涂上颜色,静置阴干即可。

据《乾县志》(2003版)《文学艺术志》第五章第二节《民间工艺美术》记载:高家庄泥塑 马连乡高家庄生产泥塑玩具已有百余年历史。清末,该庄有何姓三人,曾投袁村老艺人李柏林门下学做泥塑,竭其技而归,办起泥塑作坊。所做泥塑玩具畅销乾县、兴平、礼泉、武功诸县,于是全村效仿,遂成气候。高家庄彩绘泥塑以挂片为主,亦有少量带哨圆塑,造型夸张生动,色调以白为主,彩绘点面,色彩鲜艳,浓淡相宜。其泥塑动物,如麒麟、老虎、狮子、公鸡等,设色厚重,天真逗人,富有稚趣。戏剧人物如“存孝打虎” “穆桂英挂帅”、猪八戒、孙悟空等勾点洗练,行笔流畅,涂抹清新明快,形神兼备。老艺人刘兆庆的作品曾在西安、北京举办的民间美术展览中参展,被誉为“泥土里的珍珠”。

我们当日采访的是高恺初中同学的父亲——刘印成,老人今年85岁,面容清矍,衣着朴素,很健谈,也很干练。据他介绍:高家庄的泥塑分为两种,一种是娃娃哨,一种是泥片(挂件)。他们村子里最早做泥塑的人叫刘凡训,那个人手艺非常高,制作的泥娃娃销路非常好。在他们村里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两家生意大,不如凡训卖泥娃”,说的是在他们村有一家“双义成”(两家人合作的)的生意还不如一个卖泥娃娃的。《乾县志》中记载的刘兆庆是刘凡训的徒弟。刘兆庆为县上(文化馆)制作过泥塑。刘印成和刘兆庆的大儿子是同岁。他们所制作的泥塑分为人物和动物,动物主要是十二生肖,人物有胖娃娃、麒麟送子、如来佛、孙悟空、猪八戒、八仙、福禄寿三星等造型。

老人是1940年生人。他小的时候家里穷,自己也不喜欢读书,十三岁的时候跟着村里人一起学习制作泥塑。因为受环境熏陶,有一定的悟性,所以也不需要专门的拜师学艺,别人制作的时候,自己在旁边看着看着就会了。学会了制作泥塑,他就以此为生,养活一家八口人(自己两口子、五个学生和一个老妈)。为了谋生,他们一家人都参与到泥塑的制作过程中。二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地面温度低无法制作泥塑,他就下到红薯窖里去做。九十年代中后期,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他便慢慢地不做泥塑了。

因为娃娃哨的制作简单,所以当地群众参与度非常高。但是,很奇怪的是,他们村做泥塑的全是西头的人,东头人没人会做娃娃哨。制作泥塑主要是二三月期间,全村有五六十户人,大家一起制作泥塑。据说当地的妇女一晌就可以制作千十个泥哨。

制作好的娃娃哨,有人上门收购(批发),他们也会用担子挑着走村转巷或者跟集会零售。一个娃娃哨便宜的二分钱,贵的大公鸡也就是五分钱。为了卖娃娃哨,他走南闯北,向北走到铜川(耀县),向西走到宝鸡(武功、普集、杨凌、扶风),向东走到西安,包括各地一些大的乡镇,哪里能买哪里跑。他外出做生意,头脑比较灵活,所以收入就比别人高一些。泥娃娃不仅可以用钱买,还可以用东西换,比如说马鬃、马尾巴、妇女头发、烂胶鞋都可以。马鬃、马尾巴卖给乐器厂,长头发卖给剧团,烂胶鞋卖给废品收购站。他最高峰期出去一趟可以买五六块钱。当然也有不顺心的时候, “文化大革命”期间,泥塑都被视为“牛鬼蛇神”而被禁止生产。有一次,他到宝鸡卖泥哨,刚一下火车站就被红卫兵抓住,勒令把泥塑倒到厕所了。还有一次,他外出买泥娃娃回来后被生产队长发现,人家给他办了几天的学习班。

至于《乾县志》中提到了高家庄村何姓三人曾经到袁村李柏林拜师学艺的说法,刘印成表示自己并不知道这种说法。

虽然刘印成对此表示否认,但是我们还是决定到袁村走一遭。看有没有人知道李柏林,谁知问了一大圈,没有人能知道李柏林。最后打听出来,三队有一个人制作过泥娃娃。

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袁村的曹平江老人(1944年生)。他告诉我们,他们家并不是制作娃娃哨的,他的伯父曹麒麟、父亲曹敬栋和他,两代三人都是以制作木偶、面人为业的。高家庄曾有人跟随他伯父学过手艺。老人制作面人的时候大概三十来岁,制作了七八年的时间。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村子去好几天,小孩子要排队等候。一个胖娃一毛钱,比较复杂的将官一个两三毛钱,一天能挣个七八块钱。一天的工分折算下来也就两三毛钱。有些人为了哄娃,要求啥快给娃弄个啥,他就捏鸭子,白色的鸭子不用涂其他色,很简单。曾经当过大队干部,在村小学教过书,在粉厂做过会计。

老人表示不知道李柏林这个人,村子除了他们家外,再没有其他文化艺术方面的人家。我们对于马连高家庄泥塑的探寻就到此为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