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C视角看QA,不懂技术、却又是奋斗目标

 卓琦质量 2024-03-25 发布于上海

蓝字

QA人员觉得他在QC的存在感非常低,离开实验靠一张嘴在QC行不通了、在QC只能等仪器出结果啥套路都不行、有了结果得等和领导汇报后再和你讲。

但QC又觉得所有记录都要交给QA、所有文件都得经过QA、所有有用的信息又得依靠QA,甚至私下里还会问:你们QA还缺人不?我在QC的经历应该有助于做好QA吧?

列举一些需要QA加持的地方,会将QC优势发挥更完美。


QC需继承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理念和原理,QA应该起什么作用

1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不同产品的研发都需要QC来检验。QC能否尽量消化吸收不同研发团队的经验。靠自身的学习、操练,更靠QA从流程上理顺研发过程的思路、靠QA参与的研发过程变更和偏差的记录分享、甚至靠QA协助讨论方法学中的要素、靠QA帮助细化操作规程。

宏观角度的加持和帮助,有助于落实QC培训效果和消化研发的“不耐烦”。QC实操能力的经验,会反过来帮助研发在方法学研究更落地和更低成本,如尽可能在新产品开发时采用QC常态化使用的方法和高频使用的仪器。


QC要持续对产品检验的方法学进行研究,QA能有多少帮助?

2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类似产品方法学上的突破、迭代,能不能及时收集、能否借鉴到产品,不仅依赖检验人员对检验方法和实操层面的痛点识别和分析,还需要留意公司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需要关注国抽等法定部门的简报和合格不合格分析。QA可以在外来文件收集和管理时及时分享。

方法学的研究应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离不开QC的实践、也离不开QA的侧重点分析和风险点预防。

QC能检验和验证生产过程的有效性,QA应该有不少作为?

3

生产一定批量后,产品是否能持续保持稳定、检验方法的重现性是否一成不变、生产工艺总有微调检验方法能否及时发现。需要QC对实验过程每个细节都清晰、需要对不同批次实验数据差异性的敏感性,也需要QA分享车间信息来互动和验证、需要统计分析车间和QC差异点进而提升管控水平。

质量控制(检验方法)融入生产工艺是验证最核心的意义和价值,车间、QC、QA三方会审机制建立,离不开QA这个“第三方”或“牵头人”。

QC能复核供应商的内在质量,是对QA供应商管理的补充?

4

原料检能将风险控制在生产前,能降低公司使用的损失,经验老道的QC一定会帮助公司在和供应商打官司时立于不败之地,花在多时间就价格上讨论还价、在质量体系有这里那里不完善,不如一句“你的检验方法不对”、“你的检验结论是错的”。

依赖QC的权威性,QA可以行使对该供应商更高标准要求的权力。同样,QA在供应商管理时,及时对供应商工艺变更、检验方法识别、甚至供应商优势掌握,反馈给QC都可以让检验更有针对性。

不管QC的人怎么看QA,QA总会现场看看、记录翻翻,带着仓库的物料信息看你检验是不是及时,对着车间的领料信息看你报告有没有错误。每次都很不幸,总有一些细节考虑不周,这也许就是复核、监督和质量保证的意义吧。

以上几个例子,可以融合质量保证的管理技巧和质量控制的技术特点,造就质量的集体存在感。毕竟大部分企业,QA和QC都属于一个团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互通有无。


总结


1

质量保证是一种管理,包括监督、调查、分析、预防和流程设计等,行业特点使这些不创造效益的岗位得到了监管/法规层面上的支持。也正因如此,好的QA需要有经验、需要懂产品、需要看得懂检验记录和报告。这也成就了一部分想在QA发展的QC人员。

2

融合技术、审视法规的精髓,把“质量保证真正从设计开发阶段起步”、“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这两条思路,融入到工艺和操作的点点滴滴、融入到车间现场监控的每个风险点和QC的每一个检验项目中。

3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QC都想到QA,毕竟有人想在技术上深耕,有人顾虑他的腼腆、不愿意与人打交道。这些长年累月,把实验做到极致的老师傅,非常值得质量人员尊敬。检验过程的见多识广、看问题时的一针见血,对管理者真的是省时省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