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惨现状:以前凭运气赚来的钱现在凭实力亏进去了

 C知识管理中心 2024-03-25 发布于北京

文 / 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01

王健林在清华大学的一个演讲中说过“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同样的话在央视的《开讲啦》也说过。

这样的话自然引起过很大的争议,但彼时万达仿佛还如日中天,首富的地位让他说起来也是理所当然。而且从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之前很大一部分创业者之所以成功,在于自己比同龄人、同职业的人“胆子”更大一些,更愿意承担风险。

从学理上讲,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企业家精神里面核心的东西就是要敢闯敢试,勇于承担风险甚至享受风险,这没有错。

但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在经济一直向好,整个社会都在蒸蒸日上的时候,那些敢打敢干的人,在时代的大潮中比较容易的抓住机会、创业成功,翻身农奴把歌唱。

但这个背后,其实是时代的红利!

就像那个段子讲的,在一个高速的电梯里你从一楼到十楼,每个人都能得到好处,而敢于创业敢于冒险的人,得到的好处则越大。

但现在已经变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米国将中国当作竞争对手,导向也从追求GDP快速增长到保护环境、碳中和和共同富裕。

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个人的发展,其底层逻辑都发生了变化。

02
在我的住所附近原来有个最近的超市,是一家国有公司开的。
经营了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里面的工作人员看起来懒懒散散,但买东西却很方便,附近的人足够多,生意看起来也还不错。
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前年却关门不开了。大北京的房租越来越贵,听很多小店的老板说一间房子每年都快十万了,超市那么大的地方估计房租一定是个很大的数字。
几个月后听说老超市的地方租出去了,还开超市,是内蒙的几个大哥。开始装修后,经常会见到超市前面停着京A的S600、悍马的车,据说大哥们是在内蒙开矿发财的,然后现在查严了,就想到北京淘金。赶上疫情,从开始装修到真正营业拖拖拉拉的估计有七八个月的时间,这家新超市终于开业了。
大哥就是大哥,开业后促销很给力,每天都有老头老太太排队,采取的策略也很简单粗暴,就是价格低、送的鸡蛋多,别人家送三斤的大哥的店送五斤,办卡就送各种优惠,各种打折活动层出不穷。
所以一段时间内也是人头攒动,里面人熙熙攘攘。
但要挣钱,不可能常年热闹,这种离居民区很近的超市还得回归它的本质,方便人们生活所需。
去过几次,发现经常喝的牛奶想买的时候总是没货,或者有也快过期,而自己从来没喝过的品牌却堆积如山。这家店的服务人员虽然都很热情,但却业务不熟,本来挺简单的事情却花很多时间,听口音还貌似很多是大哥的老乡。
由于不懂超市的经营,也说不出具体哪里不对,但就是感觉不像原来那个老的超市方便舒服,想买的东西很多买不到,结账退货什么的挺费时间,时间长了也就懒得去了。
不仅我一个人这种感觉,跟邻居们闲聊的时候,大家的感觉都差不多,人们觉得他们那里不方便、想买的东西没有、各类服务人员比较“楞”。

开了没几个月,大哥们估计从营业流水也看出了问题所在,突然一天就贴出告示,要改造升级,里面要加入美食城之类的业务,大家办的卡没有问题升级后继续使用等等。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个多月后又开张了,里面开了一圈各类饭店的档口,超市布局也进行了不小的变动,又来了一波促销。

但过了几个月后,大家的感觉还是差不多,自己只是偶尔去那里买点东西,仍然感觉想买的东西没有或者不合适,观察到开的各类卖食物的小店也人不多。

后来消息灵通人士说,开店的大哥们已经萌生退意了,但摊子铺的这么大,却找不到接的下家,大哥们很是郁闷。

前几日经过这家店,走到门口却看到又贴告示要升级,说五一后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03

想起来也奇怪,这家超市附近的另一家超市也开了好几年,价格也不一定比大哥们开的这家便宜,但生意却一直不错。在超市附近还有一家便利蜂的便利店和7-11的店,都开的挺火,为什么大哥们这么“真诚”的店就不行呢?

随着网络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影响,超市的风光被遮盖不少。

当年最火的时候,沃尔玛家乐福这类超市的家族是曾经当过全球首富的,国美苏宁这类家电超市也出过中国的首富。

这种业态在中国也有快四十年历史了,基本上每个城市都会有几家特别大型的超市满足人们购物、闲逛的需求,在线下人们也习惯了去超市逛逛。在今天,超市可能已经不是利润率很高的行业,但如果经营好,还是能赚钱的行当。

但为什么这几位有资金的内蒙大哥,选了好的地段开超市,却开不下去呢?

在城市里的每个人,大都有逛过超市的体验,也没看出超市需要什么样的高科技,不少开小卖店的后来开了更大规模的超市,也做不错。这些大哥们差在哪里呢?

前些日子看到物美的老总张文中接俞敏洪的采访,问“为什么现在物美集团下的超市不卖活鱼?”

张文中回答:“卖活鱼是个矛盾,在运输过程中,为避免鱼剐蹭死亡,就有人给鱼吃消炎药。最后这个事,我们解决的办法就是跟真正生态的养鱼场,直接在他那里进行加工,加工好就拿过来。

这个内容一出来很多人想到了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一块当然是任重道远。


但我想到的是,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去过超市,但作为一个消费者去超市和作为一个经营者想开好一个超市,是完全不同的。

超市不是一个新行业,从行业角度看其中涉及到的经验、知识可能已经成熟,也积累了大量的相关人才。

但从个体角度看,这些想开超市的内蒙大哥们则不一定具备,甚至他们可能觉得开超市这个事情没有多复杂,自己原来做几十亿的生意都没问题,只要下下功夫超市也一定能开好。

再进一步分析,这些大哥们在内心其实是不认可开超市这事需要什么专业能力的,或者即便知道开个超市不容易,也认为自己可以很快学会并能干掉其他的竞争对手而盈利。背后的核心是无知,不知道需要什么;另一个就是无畏,认定有问题自己都能搞定。

04
讲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会说吉利的李书福当年不是还认为:“汽车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加一个铁壳吗?”,人家现在不也做成了吗?

的确是这样子,企业家要有一种无畏的勇气,但也要考虑时代环境的差异。李书福说这个话的时候是1997年,那个时候中国汽车工业处于什么阶段,那是桑塔纳、富康、捷达的阶段,现在的年轻人很多甚至不知道富康是什么。

1997年中国的人均GDP是781美元,而2020年则是超过一万美元,全国十几倍的增长。这样的结果是,用户需求、竞争环境、产业水平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之前在“粗暴”增长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快速发展,很多时候不是个人多么NB,而是你做什么领域或者行当都比较容易赚钱。这也容易给人造成误解,让人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能做成事情是因为自己目光如炬能力超群,就类似于那个段子说的“"三个人坐电梯从一楼到十楼。一个原地跑步,一个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他们都到了十楼。有人问他们是如何到十楼的?一个说是跑上来的。一个说是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是用头撞墙上来的。"”但没有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是靠电梯上来的。

还有一个结果是,原来发财的那波人对专业不认可,因为自己赚的钱大都不是靠专业来的,靠的可能是寻租、可能是政策、可能是运气,所以大家都养成了习惯,认为只要胆子大,什么都能做成,自己无所不能。所以就有了那句金句“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今天,可以简单粗暴赚钱的事情越来越少。

如果你在大部分领域期望形成竞争优势,都需要去做复杂系统的思考和深入的工作,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组织能力),否则大概率是做个热闹。
但这些专业水平和能力没做过的人无法理解和体会,也很难发现自己的欠缺。加上之前粗暴干成事情的经验,所以就出现了“当年靠运气赚回来的钱,都要靠实力还回去”的结果。

最近流传一位大连老太太,2008年买入五万元的长春高新,然而就出国忘了账号密码,回来去销户发现居然有500多万,赚了一百倍。类似的故事五花八门,很多歪打正着、莫名其妙突然变NB的故事。

让人认为真正做成事情,根本不需要专业水平和能力,或者专业也没什么卵用(在某些领域的确有这个问题)。
这样的结果是让很多组织和个人开始做一件完全陌生事情的时候,也对自己莫名自信,即便是最后做砸了,也不认为是自己能力问题,而通常归因于时运不济、环境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05

这种现象在我们做的知识管理领域也很明显。

当然,在中国做知识管理的,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真的想去做,而不过是为了这个名词做一个噱头或者时髦,或者申请一个项目得个什么奖项,应付一下领导,或者目的是为了卖一个软件或者咨询,这种即便什么也不做,都是成功案例最佳实践,属于“认认真真搞形式,踏踏实实走过场”,怎么好看怎么来。

即便那些真正想去做知识管理的,也有相应需求的机构和部门,大部分对于知识管理的专业性也不了解,大都低估了知识管理实施的难度。

许多对知识管理就是望文生义,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知识,知识就是文档或者内容,知识管理就成了管理文档或者内容,然后买一个软件存一些文档或者内容就做好知识管理了。

每年考核的标准就是产生了多少篇文档、多少个PPT或者视频,只有存上以后才发现,这些内容存起来就很少有人打开,也没有人觉得这个东西对自己产生价值,最后过不了两年就没人理这个茬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有了所谓的知识管理,但之前踩过的坑仍然是坑、之前犯过的错误仍然会犯,新项目也没有提高什么效率,当然也没产生出什么创新来,貌似知识管理没什么用。

软件厂商许诺的各种知识管理的诱人前景完全没有出现,业务和职能部门也感觉不到这些工作的价值。结果大家都说知识管理不行,而从来没有人说是自己不行。

开超市这个事情在全球快100年了在中国也有近40年,这属于比较成熟的领域,那些内蒙大哥却不认为这个属于一个专业,认为自己乱拳打死老师傅,期望自己可以快速摸索出方法而且能赚钱,这就是想多了。

如果是真的想干这个,对于成熟领域,则需要延揽专业人才,进行深入分析,再确定做不做、如何去做,大致是可行的路子。

德鲁克说过 “在21世纪,管理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使知识员工的生产率得到提高。”对于知识管理这样尚不成熟又涉及范围巨广(战略、变革、人力、文化、IT、组织等)的领域,则更加需要认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不要奢望自己简单粗暴的一操作,就能找到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就能把事情做成。如果这样去想,只能暴露自己的幼稚和天真。如何真正将企业知识管理做出价值?

有人去非洲发展,他们说非洲的某些区域像极了中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以在那里拷贝中国之前的经验很容易发财,有个哥们在那边建立了一个生产脚蹬三轮的场子,赚的盆满钵满。

但在今天的环境下,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许多新的技术普及和渗透程度甚至全球最高,各领域和行业的竞争已经十分深入,大量的资本虎视眈眈的在找能赚钱的赛道,这已经不是原来仅靠自己胆子大就可以取胜的年头了。

做任何行当和领域都需要较高的认知水平,深度的思考能力,如果你不专业,做什么行当可能都没戏,都是刚开始做个热闹,然后落个寂寞。(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

别盲目学东西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