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夸父逐日”神话,也该解密了

 快乐老年435 2024-03-25

《山海经》“夸父逐日”神话解密

夸父逐日的神话妇孺皆知,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将其作为远古神话收入。

小学教材里的夸父追日

这个神话最初来自《山海经》。

《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这里关于“夸父逐日”一节的叙述显然属于神话。逐日,就是追逐太阳,这个倒是有可能,古人也可以做到。

被视为神话的关键不是“逐日”而是“入日”。

因为“入日”就是钻进太阳的意思。不要说在上古时期,就是当今,飞机、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现代航空航天设备满天飞的时代,人类还做不到。

上古时期,人类是不能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的,更不用说遥远的太阳。太阳是个巨大的燃烧的火球,温度极高。地球距离太阳大约1.5亿公里,对于青铜时代的古人来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到达太阳表面。因而人们只能将其视为神话。

[ ]内一节文字疑属《海内北经》 。出现在这里,应是汉末当时校书时误入。夸(博)父在《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大荒东经》以及《山经》各部分都有出现,唯独在《海内四经》不见踪影,而其相邻之国都在列。究其原因,即此句此简被误编之故。

刘歆 汉代校书的总负责人

然而对于古书内容,解释不通的时候往往要对其文字多留神。毕竟,书籍文献内容是由一个个文字构成的。古今文字差异很大,书写习惯也不相同。古书经过历代传抄,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尚书·大诰》中的“宁王遗我大宝龟”,这个“宁王”困扰了中国读书人近两千年,直到清末学者吴大澂根据古文字知识才解开谜底,原来就是“文王”、周文王。

如图第一、三,文字笔画都较繁复。第三字与古文字“宁”字形近似,误读两千年

由于字耕农认为《山海经》原书是战国末期楚人越遗面对历代古图看图说话的结果。因而参考了一些战国时期楚国简帛材料中的古文字。发现楚书“入”字与合文“十六”极其相似,极易混淆。

战国文字 入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1379页

就出土的战国楚国简帛材料看,战国楚人对于十以上数字的书写多采用“合文”的形式,就是把两个字合二为一来书写。因而“十六”被误认为“入”字。即《海外北经》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应为“夸父与日逐走,十六日”。“夸父追逐着太阳奔走,进入了太阳。”原来是“夸父追逐着太阳奔走,走了十六天”。

十六 合文 与 入 形近 易讹 。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1502页

“合文”这种书写习惯,其实在殷商甲骨文即已十分常见。以下仅举两例:

孟世凯《甲骨学词典》第8/9页。二十人、二十屯等其实即廿人、廿屯等

孟《甲典》34页 八十不是十八,殷商时期不说十八,而是十又八、十有八

夸父部落从山东潍坊边线王遗址向西逃往河南三门峡灵宝黄帝铸鼎原一带。约800-1000千米的路程,夸父部落连续走了十六天,疲累不堪,故而中了以逸待劳的应龙的埋伏,夸父被杀。

“博父国”一句显然才是符合《海外北经》文例的原文,聂耳即上文东营广饶营子遗址一带,而其东南的潍坊寿光边线王遗址,有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并且具有城郭结构,当即博(夸)父国所在。

袁珂注曰“首尾皆曰博父,其一必为夸父”,所见正确。要么“博父国”应为“夸父国”。所以后文才说“一曰博父”;要么前文为“博父国”,后文则必为“一曰夸父”。否则,两个都是“博父”,何必再来个表示或然的“一曰”,就是“另一种说法是”的意思。“一曰”全书有58例,在《海外四经》常见。应为对原图标注的不同解读或有不同版本参照。

其实就是《海外北经》指出,也有意见或版本认为夸父是“博父”,而《海内北经》、《荒经》、《山经》皆称夸父无疑。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按,可见夸父为后土之孙、伯陵六世孙、炎帝八世孙,时代约为龙山文化中期。

此处《大荒北经》又言夸父为应龙所杀,并非“夸父逐日”神话所言饥渴而死。可见炎帝后代到了第九世即夸父时期,在政治斗争部族冲突中被迫离开潍坊一带故国西迁,又被追杀于河南三门峡灵宝一带,行程约在800-1000千米之间。而传说其逐日饥渴而死,乃是为了掩盖这一幕血腥历史而已。

夸(博)父国:潍坊寿光边线王古城

黄帝后代如上文所述,禺号、柔利、无肠、聂耳等国在山东中部昆仑(泰沂山地)之北,从聊城经济南、滨州、淄博到东营一带,势力显赫。而炎帝之后在潍坊寿光一带的夸父为硕果仅存者,仍然被排挤驱逐并追杀。

夸父逐日路线 历史还原示意图

成都载天,当即山东潍坊边线王遗址以南的淄博沂源毫山,即《东山》犲山,该山“有兽焉,状如夸父”,此山在博父国即边线王遗址南边不远处,此山有兽状如夸父,正是暗指附近以北有夸父国遗迹;《中次六》有夸父之山,可能为夸父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阳平河源出的老鸦岔脑以西的和尚凹一带。当然,这里或许是夸父部族迁徙的目的地,夸父于中途被埋伏截杀,残部来到山下,葬夸父于此,山名夸父是永久的纪念。加之当时的世情所迫,真相已经依稀难辨。我们仍可通过《山海经》语焉不详甚至相互龃龉的记录片段隐约一窥当时的历史。可参考本书《中次六》“夸父之山”。】

中次六 夸父山当今位置 河南三门峡灵宝一带

参考资料:

寿光边线王遗址位于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办边线王村后台地(俗称"后埠岭")上。东西约350米,南北约500米。……边线王城址是一座有内外两道城墙的城堡,为龙山文化城址。城墙环绕埠岭修筑,现仅存城墙基槽。外城平面为不甚规则的圆角方形,方向(以东墙为准)约15°。城墙长度约240米,总面积57600余平方米。已发现的3座城门分别位于东墙、西墙、北墙的中部,南墙为村舍所压,无法探测。 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南,方向与外城一致,东墙基槽保存尚好,北墙的西半部,南墙的东、西两端及整个西墙均已破坏。据残存部分观察,平面应为圆角长方形,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东墙中部发现城门1座,与外城东门相对,南墙中部亦发现城门1座,与外城南墙中部相对。北墙和西墙城门已破坏。

……内、外城基槽的夯筑方法、夯层结构基本一致。夯层的层理结构,横剖面均呈下弧状,但上口和底部弧度较小,纵剖面呈水平状态。夯痕以圆坑最为多见,似为木棍垂直夯打所致;另有不规则圆坑和长条状痕迹,当是用扁圆形卵石、自然石块及木棍横向敲打所致。夯窝表面常铺一层细砂,说明当时已有加砂防粘的施工工艺。夯筑技术原始,夯层的质密程度不同,有的夯层很不明显。夯土的硬度较当地的原生土层坚实,因而在夯土与基槽壁原生土层的结合部常形成一层厚5~10 厘米的钙质结核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