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鞑子桥”传奇

 颐源书屋 2024-03-25 发布于北京

老北京的胡同名字千奇百怪,有的好听、有的不好听。今西城区(原宣武)西北部就有一条鞑子桥胡同,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校场五条。但凡带桥字的地名,基本上都是因为有桥。而“鞑子”是当年汉人对一些少数民族的......怎么说呢?总之是不怎么友好的称呼,比如管元朝和清朝的官兵都叫鞑子,即蒙古鞑子和满州鞑子。那么鞑子桥又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

宣南地区实际是老北京历史、人文的重要“根据地”特别是清朝、会馆云集,更关键的是旗人住内城、汉人住外城,哪怕是当官儿的和有名的文人;他们为了离内城更近,也为了进出城(外城)方便,多居住在宣武门外、广安门内(广安门是南方各省旱路进京必走之门)一带,也就是泛称的宣南,所以这里是仕宦名流活动之所。不过明时期这里还没有胡同,而是一条小河,自西向东流

图片

据《宸垣识略》载:正统五年天雨连绵,宣武门护城河决堤,漫流成灾,淹没民房,翰林刘球建议于宣武门外修减水河以泄城中诸水。或许这条小河就是书中说的泄水河,它宣武门外大街与另一条从北向南流的河相汇交汇处建有一座小桥,它就是鞑子桥。这里不是靠近校场口吗?清朝时是镶蓝旗兵丁操练的地方(实际八旗在各门外均设有校场),八旗兵丁进出内城均要从此经过久之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鞑子桥”

图片

不过也有一说:鞑子桥并非起源于清初,因为宣武门外校场不是清朝开设的,明朝便有“将军教场”的记载。有人认为明朝之前可能还驻扎过元朝军队,建桥之后因曾是“蒙古鞑子”驻地,故名鞑子桥。只是此说没在相关资料中找到证据,或许是民间俗称也说不定。甭管怎么说,总之在清代、鞑子桥是这附近的代称,一度还讹传为“炸子桥。后来人口渐多,将河沟填平盖上了房子,渐成胡同,索性就叫“鞑子桥胡同”。

图片

昔年的宣南会馆云集鞑子桥也不例外,河南会馆,为光绪年间改建,原为明代古刹,叫朝庆寺,亦称接待寺,清代史料总有“汴人就接待寺建嵩云草堂”的记载。嵩云草堂是河南会馆的一部分,该会馆规模很大,从鞑子桥延绵至上斜街,有150多间房,内设中州乡祠、洛社、池北精舍、月牙池、听涛山馆、精忠祠、报国堂等。嵩即嵩山,可代指河南,据传嵩云草堂是袁世凯住宅。袁世凯就是河南项城人,人称袁项城。清朝倒台后,民国政府也曾整顿过北京地名,觉得鞑子桥之名不雅,便美化为“达智桥”

图片

嵩云草堂也被改成嵩云中学、也称河南中学解放后前半部改为民宅,后半部改成北京204中学,现在204也没了,听说并入十四中了河南会馆对过儿是的杨椒山祠杨椒山即明朝著名言官、谏臣、文天祥之后又一位忠烈之士: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他为人正直、不畏强权、忠言直谏,最被后世推崇的是他弹劾严嵩的事件。严嵩的名声快赶上秦桧了,当年他权倾朝野,可杨继盛上疏力劾其“五奸十大罪”。结果反被诬陷、下了臭名昭著的诏狱。在狱中三年受尽折磨却不屈不挠。

图片

有个事迹听起来让人后脊梁发冷:受尽了酷刑的杨继盛伤口化脓、皮肉腐烂一天夜里他叫来狱卒为其掌灯,狱卒拿着灯一看,他竟然在用破碗割腿上的腐肉,肉割尽,筋挂膜,就用手揪断吓得狱卒几乎昏厥,杨员外却泰然自若。但最终他还是被严嵩害死十多年后才由隆庆皇帝为其平反,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故后世也称杨忠愍,并被奉为城隍。很多地方没有城隍奶奶,但北京有,就是杨员外的夫人张氏。因为杨继盛就义后张氏自缢殉夫,百姓敬而悯之,以故宅改庙奉祀,并以其妻配祀。

图片

杨员外京任职时住在今达智桥胡同12号,住宅起名松筠庵。清乾隆年间改为祠堂,并将他起草弹劾严嵩疏稿的书房称为谏草堂。杨椒山祠正门有石刻匾额:杨椒山先生故居,正堂内有杨继盛塑像。北京著名老字号“便宜坊”还是杨继盛给起的名,当时他正被诬陷,心中烦闷,便想找个热闹所在排解一下。于是来到米市胡同(离他家不远)一家饭馆儿,发现店主待人热情、菜品色香味俱佳,大快朵颐之后心中畅快,一时兴起便说道:“此店真是方便宜人哪!”并喊伙计拿来纸笔,挥毫写下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宜坊。

图片

其实当年鞑子桥也有饭馆,叫义盛居,专营江南菜肴,一些南方京官儿常到此饮宴;鼎盛时敢与“老北京八大居”之一的广和居相媲美(广和居就因官宦、世子、名流云集而被称作政治饭局、名人沙龙)。不过今天的达智桥胡同已经趋于沉寂,显得比较普通,谁曾想到昔日曾是车水马龙,冠盖云集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