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文青:硬折扣是表象,本质是快消品流通模式的变革

 新经销 2024-03-25 发布于上海
作者丨任文青Andy
校审丨何雯 排版丨汪海

3月14日-3月16日,以「供应链革命」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在成都举行。大会期间,一百多位分享嘉宾与来自全国的两千多名厂商代表及快消人士,一起共同探索“增长在哪里”以及“增长怎么做”两个核心命题。

其中,新经销COO、中国零食硬折扣白皮书主编任文青先生在3月15日第二届中国快消品硬折扣大会上的重磅分享——《透过硬折扣,看快消品流通模式变革及其影响》,引起了在场众多厂商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共鸣。

以下为正文。

感谢各位朋友莅临大会。我是新经销任文青。

去年12月在郑州,我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快消品硬折扣大会,那次会议之后,我们决定3月份在成都开第二届硬折扣大会。有人说你们会议频率有点高,老实说,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哪有那么多新东西可以讲?

但是过去两三个月,我的想法逐步在改变。

为什么?

过去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外面出差,见了很多人,有折扣零售的创业者,有投资人,有品牌商,有经销商,有工厂,也有传统零售人。

我发现,提到硬折扣,太多的人有不理解和不认同。有人说,硬折扣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国外早就有。有人说,折扣店最终也只是快消品销售渠道之一。有人说,不要忘了之前的B2B和社区团购...

我理解他们说这些话的意思——你们天天讲硬折扣,讲变革,其实行业每隔几年就会有新热点出现,最后该咋样还是咋样。

关于硬折扣,新经销过去半年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发布了《零食硬折扣白皮书》,我们举办了行业第一个以硬折扣为主题的大会。当大家都在讲硬折扣的时候,可能会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以后都是折扣零售的天下了。

但这并不是我们要表达的意思。

零售行业未来不会都是折扣店,参照发达市场的数据,它甚至不会是主导的零售模式。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

因为硬折扣是表象,它的背后是快消品流通模式的变革,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理解和关注的!

你可能会说,这个说的是不是有点大?说说我的思考。

硬折扣不等于折扣零售

它是系统性变化的一种呈现

年前有两个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

1月12日,Costco华南首店开业,顾客爆满,截止开业当天开卡数量超14万,居全球第一。

1月17日,沃尔玛宣布去年对国内29家门店进行了升级改造,SKU数减半,其中8成商品与源头工厂共同开发,2024年这样的改造将继续。

这两个新闻似乎跟硬折扣都没啥关系,但如果你真正理解了“硬折扣”这三个字,你就知道它们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

这涉及到,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理解硬折扣。

硬折扣是舶来品,德国的ALDI是这个模式的鼻祖,这两年随着零食店、折扣超市的兴起,这个概念流行起来。

根据我的观察,提到硬折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折扣店,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它们是有形的,是看得见的,而且当下的行业变化是从零售端发轫的。

但如果把硬折扣等同于折扣店,这就相当于把一个立体的世界,坍缩成一个点,会导致我们看不到更多深层次的东西,进而会对很多事情产生误判。

拿大家熟知的冰山模型来解释,低价、店面、陈列、装修等等,都是冰山上我们能看到的。

但我们必须搞清楚冰山下面是什么。

为了解释这个事情,我通过“点、线、面、体”的框架来解释。

点:零售层面的一个个折扣店,它是我们容易看到的,它是表现形式。它的经营理念是:1)减中间成本;2)减品牌溢价;3)消费者主权。基于硬折扣的理念和逻辑的零售,都可以认为是硬折扣零售。

线:任何一种零售只是一个个售卖的场,东西不是它生产的,它的背后是商品流通的链条。所以硬折扣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流通模式,与既有的流通模式相比,核心仍然是三点:1)减中间成本;2)减品牌溢价;3)消费者主权。

面:我们要站在快消产业来理解这个事儿,最上游是生产,最下游是需求,目前的状态是,上游供给过剩,下游需求分化,消费者变得更为理性...

体:更为宏观的层面,是我们所处中国经济体,GDP增速放缓,居民负债率上升,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用这个框架来解释,主要是想说:

1. 硬折扣是什么?放在一个零售系统来讲,它是一种经营理念,从行业视角来看,它是一种流通模式。折扣零售店,只是硬折扣在零售端的表现形式。

2. 基于硬折扣的理念和模式,可以从狭义和广义来理解。零食折扣店、折扣超市,是狭义的硬折扣;仓储会员店、直播、乃至拼多多,可以说是广义的硬折扣。

3. 硬折扣是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应该立体和系统性的。当下我们讲硬折扣,不能脱离快消产业,也不能脱离中国经济这个大环境,因为这是硬折扣出现和发展的土壤。

4. 硬折扣不是一个简单的零售层面的变化,它是系统性变化的一种呈现,它是结果而非原因,但它反过来会加速行业变化。

概念本身不重要,关键是透过概念看到背后正在发生什么!

宏观经济和产业链变化是因

折扣店出现和发展是果

正在发生什么?我们有很多描述,比如,折扣店破厂家的价盘了,传统商超生意下滑了,越来越多的经销商生意干不下去了,这是负面的描述。

但还有正面的描述,比如,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了;过去只能站在背后给品牌代工的厂家,现在有机会直面消费者了。

这两种描述放在一起,再结合我们上面的框架,怎么来理解?

讲一个我自己的真实经历。2014年,有一段时间我每个周末都会驱车20公里到北京亦庄的山姆会员店购物,那个时候北京只有一家山姆店,仓储会员店也远没有现在这么火。

为什么去山姆?因为那里卖的东西,其他地方买不到。那时候传统商超生意生机勃勃,而仓储会员店只是在萌芽。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近两年传统商超生意落寞,而仓储会员店、零食折扣店开始火热起来。

为什么?

单纯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其实看很简单,今天你走进任何一个传统商超,陈设和商品都大同小异,激发不起你的购买欲。最重要的一点,当折扣店、仓储会员店、直播等发展起来之后,消费者突然发现:原来市场上不是只有超市货架上的那些东西,而且价格不必然那么贵!

年前我走访了一个工厂,他们给山姆供的一款产品,出厂价63块钱,山姆售价69.9!除了山姆,他们还给各品牌代工,而那些品牌售价最起码要翻倍的卖。

他们拥有研发能力,有产品实现能力,他们推出自有品牌,进驻各零食店系统。同样的产品,他们在终端卖6块,而找他们代工的品牌要卖10块。

现在头部零食系统选品的逻辑,要么是能带来流量的品牌,要么是找有制造能力的源头工厂。随着零食店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消费者被教育,有一大批这样的工厂会在变革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

回到快消产业的本质,不就是农业的资源,通过工业制造出产品,再通过渠道体系交付,去满足消费者需求吗?

零售端的变化是驱动行业变革的直接因素,比如商超、电商、直播,以及硬折扣连锁店的兴起,但供给和需求端的变化,才是商品流通模式变革的根本力量,而供需变化的背后是整个经济体的系统性变化。

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硬折扣零售在中国的尝试,但没有任何结果。硬折扣在2023年成为行业热点,但它们其实是过去十年陆陆续续萌芽发展起来的。

过去十年,零售端还有什么变化?

仓储会员店发展起来了,直播电商发展起来了,拼多多发展起来了....

这些是巧合吗?

结合“点线面体”的框架来看,这些都是表现形式,有合适的土壤,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宏观经济和产业链的变化是因,折扣店的出现和发展是果,不要搞反了。

我知道很多人有质疑,说资本催生的泡沫,低价没好货,破坏了现有的秩序等等。但有了这种系统性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就知道,那些是点上的事情,不影响趋势性变化。

过去一年折扣店对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快消产业链上的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都受到极大影响。

我把它称之为,既有秩序到新秩序交替过程中产生的阵痛,它不是哪一方决定的,也不以哪一方的意志为转移。

新旧秩序的交替,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什么意思?

新秩序:把消费者组织和动员起来

为需求找到好产品

以前我在德国公司工作,每次去德国都会带很多东西回来送人,就是在超市买的物美价廉的商品。

我们超市的商品物美价廉吗?其实很难说,因为没有对比。但是零食折扣店火起来以后,我们就有了感知。

一开始我们的疑问是,它们为什么便宜?便宜没好货吧?然后我们发现,它们的质量并不差,再往后,我们发现,不仅不差,还比商超里的要好。

其实我们问反了,我们应该问的是:为什么传统零售店的商品不能便宜?

为什么瓶装水就要卖2块,不能卖1.2?为什么红牛就要卖6块,不能卖5块?

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在旧的秩序下,它就得卖这么贵。

在这个体系里,品牌的定价就必须高,因为要留给经销商利润,要雇业务人员,要给商超的进场费、条码费,要顾促销员、要买陈列,要买堆头。

品牌说,这是商超定的规则。商超说,价格是你定的,我要利润没错。问题是,商超要各种后台费用,品牌为什么愿意付?

因为在市场下沉的过程中,必须抢占终端,拦截消费者。因为品牌必须确保消费者看到的是自己,而不是竞品。

我们经常讨论厂商博弈,零供矛盾,这些都真实存在的,但是站在行业的视角来看,是它们共同确定了一套商品流通体系。

总的来讲,这是品牌商主导的,通过分销体系把自己产品推给消费者的秩序。

优质低价的产品很多,但它们无法出现在传统商超的货架上,因为不懂营销,没有上万人的销售队伍,给不起各种费用。

最近我跟一些工厂负责人聊,他们说,折扣店渠道,只要你产品好,价格好,不需要付各种费用,也不用雇人去做营销推广,卖不卖得好,留给市场检验。

折扣店、仓储会员店、直播、甚至是拼多多,这是广义的硬折扣,它们做的其实是同一件事:把消费者组织和动员起来,为他们的需求找到好产品。这是一个新的秩序。

如果说直播、拼多多还是线上消费,仓储会员店影响的还是一二线城市的中产,那么零食折扣店是切切实实攻入既有体系的腹地了,而在它之后,折扣超市在各地兴起,传统商超也不得不应战。

我们讲硬折扣,不是说,以后都是折扣店的天下,而是要讲清它背后的系统变化,以及它带来的影响。未来不管是硬折扣连锁,还是传统商超,他们有一点一定是趋同的:经营商品,而非经营货架。

最近我跟一些品牌销售负责人交流,他们说今年春节,一些走在前面的传统KA卖场已经在做这个动作,大家联合开发商品。

之前我说过,时代的话语体系,会从品牌商主导的渠道变革,转变为消费者主导的供应链革命,就是这个意思。

但实际上,我认为供应链这个词还不准确,供需链更加契合,供应端怎么做,真正由需求端确定,既有的体系是做不到的。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是它已经开始了,这对我们快消厂商意味着什么?

缩量竞争

行业不同角色的挑战和机会

先给大家看一张图。

这是尼尔森IQ的数据,2023年,主要快消大类,除了饮料和个护,基本都是负增长,而线下渠道也只有饮料在增长。

过去是增量,前几年讲存量,但现在已经是缩量了,这个结合我们刚才讲的行业变革来看:一方面,硬折扣连锁会通过垂直整合,加大工厂品牌的供给。另一方面,传统零售商会试图通过调整商品组合,精简SKU,去吸引消费者。

这意味,一定有一些现在还在货架上的商品,将失去它们生存空间,主要是二三线品牌、没有产业链优势,尤其是没有制造能力的品牌。

这里的机会是,一批拥有制造能力的工厂会在这一波的变革中获得成长。

而对于品牌商,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过去是空中打广告,然后通过武装地面部队,给足枪支弹药去占领终端的货架和堆头。后台模式的传统商超要么死掉,要么改造,那这样新品推广方式未来还行得通吗?

未来品牌一定会存在,毋庸置疑。即使是欧美发达市场,零售渠道的自有品牌也只占较小的市场份额。

但品牌商必须学会站在零售商的视角,去思考自己的定位。

开门店、摆货架,谁付得起费用,就让他的商品上架销售,而且就能赚钱的零售时代过去了。

未来是找到目标客群,做好品类规划,与上游深度合作,做好商品组合去满足消费者需求。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的零售模式就有其生存空间。

对于品牌商来讲,我属于哪个品类,如何拓展和深化供应链资源和能力,放哪个渠道销售,做哪个价格带,消费场景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跟零售渠道,建立真正紧密的合作关系。

过去品牌和渠道的关系是博弈型的,未来是生态型的。真正理解这个逻辑的品牌商,才会拥抱硬折扣,积极拥抱硬折扣背后的行业趋势。

最后说说经销商,从行业趋势来看,未来不懂消费者的经销商在新秩序里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既有的秩序里,经销商就是服务品牌商,厂家让怎么做就怎么做。新秩序里,消费者是真正的决定者,谁离消费者越近,谁才最不容易被取代。

未来有四股力量,在推动行业新秩序的进展。

前三股力量,是零售端容纳经销环节,本质上是自下而上的经销零售一体化。第四股力量也一样,是经销商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经销零售一体化。

这是B2B平台型经销商的机会,关于经销商板块,我们的第二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有更加精彩的分享和解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