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州之兖州

 zqbxi 2024-03-25 发布于江西

      兖州,是《禹贡》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个地理范围,大概位于古黄河和济水之间(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范围和治所随历史多有变更。地名,兖(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东西部与山东河北交界处,在古黄河与古济水之间。

 禹贡: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 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 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 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 济、漯,达于河。

      济、河惟兖州济水,发源河南济源县王屋山,至山东利津县入海。详川渎异同。兖州,今山东东昌府及济南府北境、兖州府西境,又兼有北直大名府及河间府景、沧诸州境。孔氏曰:兖州,东南据济,西北距河。河东曰兖州。山岱山见《禹贡》青州,薮大野大野泽,在山东巨野县东五里,川河、泲(ji古水名。即济水。)河,见《禹贡》冀州。泲,见《禹贡》兖州,浸卢、潍卢水,《通典》曰:在济阳郡卢县。今山东长清县有废卢县,卢水湮废不可考。潍水,源出山东莒州西北箕屋山,至潍县北入海,于《禹贡》为青州川也。

济指济水,河指黄河。


       沇水原出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东流入海。 济水 沇水的河段称谓与流域记载不一,《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伪孔传》载:“泉源为沇(音Yǎn),流去为济。”《水经注·济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以上记载,沇水在黄河北岸济水的发源处。《禹贡》载兖州得名于沇水,其州境在黄河以南济水中下游。《汉书·地理志》叙沇水自发源入海,未提发源以后或下游称济水,则沇实指济水全流。近世黄河北岸的济水有时亦称沇水。总之,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分析,沇水和济水实为一条河流,上游称沇水,下游称济水,有时全流亦称沇水或济水,只是由于各个时期的称谓不同而已。古兖州的地域范围与沇水的流域有关。《尚书·禹贡》载:“济、河惟兖州。”《尔雅·释地》载:“济、河间曰兖州。”《周礼·夏官·职方氏》载:“河东曰兖州。”这些古书中的济为济水,亦应为沇水。因此,济水与黄河之间应为古兖州的区域范围。 《尔雅·释地》邢昺疏:“李巡去: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谦,故曰兖。兖,信也。”《隋书·地理志中》载:“兖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纤 ... 也。……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意指济水和黄河之间,所处地理条件甚好,属孔孟圣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礼孔孟思想影响,其德行忠厚,信义诚实,性情严谨,因此“封”为兖。 “兖”通“沇”在许多史书上都已得到证实。而“沇”演变成“兖”,古人有这样的说法:“沇”字的篆文立水旁写作横水置于“允”上,后又隶变为“六”,改为“兖”字。因此,“沇”的本义为水名,今“兖”的意义是后人附加的。封其地为“兖”,也应在春秋战国以后。

起源

“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后来人们在河边的高地上居住,继而形成为居民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阶级的对立,逐渐发展为邑或都城。“州”便成为一种行政区划的代名词。然而作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禹贡九州图 兖州最早出现是依地理区划而言的。古书中有黄帝划州分野、建置万国之说,虽系后人用王朝观念对原始社会疆域的附会依托,不足信以为实,但禹分中国为九州的说法则较为流行。夏禹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式人物,虽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尚书·禹贡》记载:禹根据地理概况,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大区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时并非确指,“九州”的具体称谓也并非大禹时所为)。并分别叙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等级、贡品名目以及水陆经路和少数民族等。 作为地理区划,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类似于区域性的形式。通过考古学诸文化的发现,并通过它们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性与共性表明,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经存在着区域性问题,因此,也可构想为“整体”的划分。至于能否形成人为的区域性划分,却很难证明。

兖州沿革

古代的行政区划往往以地理条件为根据,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夏、商、周三代均有关于九州或十二州的记载,虽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兖州”,作为地理概念用语。其地约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东南部、山东西部。春秋以后,诸侯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但由于地理概念的代名词不太适应作为行政区划的用语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废除州名,全国实行郡县制。

汉代

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十四州刺史时开始的。 东汉兖州治昌邑 汉代由于“开地斥境”,扩大了疆域规模。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兖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辖瑕丘、橐县等)、东郡、陈留、济阴、泰山、东平六郡国。王莽时期认为汉代的“州名及界,多不应经”,把州名作了改动或合并,兖州未变。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昌邑镇),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治所在菏泽市巨野县城区)、济阴、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三国

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并入冀州,但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据《三国疆域志》载,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东)。 三国兖州治廪丘。

晋代

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阴郡、任城国、高平国(治昌邑,辖瑕丘、金乡、巨野等)八郡国五十六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灭掉吴国,把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部。永嘉年间设立二十一个州部。兖州均为其中之一,初治廪丘,后移治郓城(今山东菏泽市郓城西北)。 晋惠帝末年(290),兖州全境沦没,附属后赵。 战乱中的兖州黎民百姓,大量南迁,到东晋元帝时便在南方设定了侨州、侨郡、侨县、侨乡等,兖州为侨州之一,治所设在京口(今江苏丹徒)。 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以郄鉴为兖州刺史,寄居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东北)。 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苏江宁北)。 穆帝永和(345—356)中侨治下邳,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阴(今江苏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地区为兖州辖境,领十四郡。 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而称北方郓城同时存在的兖州为北兖州。北兖州辖东平、高平、济阴、济北、任城等郡。

南北朝

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苏铜山县),徒迁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北50里)。 元嘉二十年(443)把兖州区域分属徐州、冀州,其兖州旧地为鲁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兖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 兖州降北魏之后,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 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西北)。 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 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亳州)。当时称兖州(瑕丘)、西兖州(菏泽市定陶区)、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 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西兖州于济阴(今山东菏泽市曹县西北)。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

隋代

隋初沿袭前制,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西兖州改为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兖州改为谯郡。 隋初沿袭前制,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西兖州改为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兖州改为谯郡。

唐代

唐高祖李渊立朝后,实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兖州。治所设在瑕丘,领任城、瑕丘、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七县。 贞观十四年(640)置兖州都督府,辖兖、秦、沂三个州。 天宝元年(742)改兖州为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兖州,领八县,同时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隶属河南道,辖兖州、海州、沂州、密州四州。

五代十国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设兖州泰沂节度使,属河南道,治瑕丘。 五代 后周时期,因慕容彦超据兖州时反叛,遂降兖州为防御州,领六个县。

宋代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兖州升为大都督府。 政和八年(1118)改为袭庆府,治瑕县,隶属山东东路,下辖瑕县(今兖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袭县(今宁阳)、邹县(今邹城)、任城(今济宁辖区)、仙源(今曲阜)、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

金代

金改设兖州。初置泰宁军,治嵫阳。大定十九年(1179)改为泰宁军节度使,隶属山东西路,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元代

元朝设兖州,治嵫阳,隶属济宁路。宪宗二年(1252)分隶东平路。 元代 至元五年(1268)复属济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隶济宁路总管府,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明代

明初,嵫阳并入兖州。兖州辖三县,隶属济宁府。 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

清代

清代仍设兖州府,治滋阳,隶属山东省。 晚清 乾隆三十一年(1766),(兖州府志)记载,兖州府辖一州十三县。

中华民国

1913年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 北洋 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 1984年4月,兖州县隶属济宁市。 1992年9月19日,兖州县改称兖州市。 2013年10月18日,兖州市撤市设区,改称济宁市兖州区。

兖州赋

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古城。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岱,南望微山湖,西临梁山泊,素有“东文、西武、南湖、北岱” 之称。交通便利,铁路纵横交汇,公路四通八达,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资源丰富,地上煤田涌金,地下水层甘冽,历来为土地肥沃之域,水草丰美之区。

    维我兖州,和圣故里,孔孟之乡。端信尚贤,群星璀璨。兖州之兖,源于兖水。兖水,小篆亦作渷水,古之济水也。兖,端也,信也。兖州实乃礼仪端信之邦。天地洪荒,兖水汤汤。禹定九州,生民景仰。展禽坐怀不乱于柳下邑,诚信高风天下闻名;孔子师项橐于达巷党,礼贤美誉千古流芳。汉之丁宽研《易》、肖奋习《礼》,皆成一代儒林宗师;隋之薛胄修丰兖渠、筑金口坝,德政永为百姓感念。杜甫赋诗南楼,李白醉卧沙丘,诗仙诗圣双曜聚兖州,“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 ”,石门一别,遂成永诀;真情挚谊,传为佳话。明末清初的木皮散客贾凫西,手持鼓板,刺贪斥虐,行走于兖州大地,穷困潦倒,客死西郊,至今埋骨之坟尚存;康乾之际的著名清官牛运震,做官甘肃,勤政爱民,德布于不毛之域,十年知县,两袖清风,后世清廉之名远扬。


    维我兖州,千年古城,余韵悠扬。人文荟萃,几多名胜。兴隆隋塔矗立,“峥嵘塔与白云齐”;泗河之水流芳,“白鸥历乱长飞雪”。青莲高阁,见证兖州人对李白在此居家的追念;少陵古台,留下兖州人对杜甫在此盘桓的怀想。更有清康熙年间所铸千斤镇水铁剑,起于泗河之上,世所罕见,天下无双。

    维我兖州,兼容并蓄,胸怀开放。海纳百川,礼遇四方。古之兖州为宽泛之区域,今之兖州实乃古之瑕丘,自隋唐而后多为州郡治所,兼之水陆交通发达,此地曾为商贾云集之埠、达官贵人往来之地、文人墨客游历之所,盛唐之时尤为繁华。李白不生于兖州,而在兖州居家二十载;杜甫不生于兖州,却因其父任兖州司马,也先后在兖州逗留达八九年之久。写出过《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曾就兖州兵曹之职,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曾在兖州任县尉小吏。从兖州走出去的储光羲,与王维、孟浩然齐名,为盛唐山水田园派重要诗人。兖州土生土长的张建封,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是肃宗时一代中兴名将。开放之域,生成开放之人文传统;开放之人文传统,造就兖州人开放之眼界,兼容之心胸。兼收并蓄,代代相因,遂有今日现代开放之城市。截至目前,已有八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兖投资兴业,二00七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一亿美元。

    维我兖州,工业发达,百业兴旺。环境优美,人和政通。坚持“工业立市、民营强市、开放兴市”毫不动摇,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国际化开放城市、人性化和谐城市”目标宏伟。日出东方,太阳辉煌,大型上市企业太阳纸业如旭日东升,气势磅礴;茫茫天宇,银河耀目,著名合资企业路通轮胎象犍牛奋蹄,牛气冲天。现代工业城市已具雏形,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二百家以上;项目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十八个过亿元大项目正在开工建设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御桥路、新世纪路纵贯南北,建设路、九州大道横跨东西,更有铁道、高速交汇如巨龙盘绕于兖州之郊。旧城区改造效果明显,广场街道风景如画;新城区建设崭露风姿,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小学、初高中学费尽数免除,医保、低保应保尽保。发展三产业,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建设新农村,农民群众日子日渐富裕。

    维我兖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前程似锦。“坚持一个总体要求,推进三个率先,实现五个显著提升”思路清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争当鲁南经济带县域发展排头兵信心十足。党员干部解放思想,一心一意干事创业;人民群众精神振奋,齐心协力共建和谐。忆往昔,古老兖州屡遭兵燹,历尽沧桑,几度风雨几度变迁;看今朝,现代新城沐浴朝晖,气象万千,多少成就多少辉煌!

兖州八景

“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兖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就享有“九州通衢,齐鲁咽喉”的美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人文荟萃之邦。几千年来,“端信、乐善、尚贤、兼容”的兖州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古人利用自然景色建造了人文景观,逐渐形成兖州八景。兖州八景即:玉河烟柳、石佛灵泉、兴隆塔影、舞雩春风、南楼夕月、金口秋波、龙山环照、泗水流芳。


玉河烟柳

御沟流水玉河通,柳色人烟一望中。绮阁夕阳连幕翠,画楼春晚带霞红。

招风落絮飞将尽,听雨鸣鹂语未终。独坐小桥浑欲醉,从驺催赴鲁城东。

  玉河即府河。府河原为隋代薛胄所修的丰兖渠。渠本在兖州城外,明初兖州城南扩,便成了穿城而过了,也因皇城而又称御河。河上从东到西有九仙桥、神桥及东、中、西三座御桥,两岸是鳞次栉比的建筑,堤畔栽植杨柳;春天时候,从黑风口到西关,长条拂水,飞絮生烟,确是一派美景。近年来,兖州区政府已疏浚了府河,遍植垂柳,两岸绿地上碧草如茵,花木扶疏,还点缀以亭台山石之类小品,玉河烟柳之景不仅重现,而且比以前更加妖娆了。


石佛灵泉

停辔垂柳问古泉,澄潭清冷沛桑田。青风荫我能忘俗,

老桧依人似解禅。登临罢即还高枕,畏向空山听杜鹃。 

  石佛灵泉描绘的就是石佛泉。石佛泉位于兖州城东北角一华里外的豆腐店村北,据《县志》记载,这里当年有一座闻名齐鲁的古刹——石佛寺。石佛寺内有井,井中有灵石,石上刻咒语,为宋代物,据说天旱时取出求雨甚灵验。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过在古代,石佛寺景色之青幽绝俗是无疑的。这里远离尘嚣,宝殿庄严,古树参天,梵呗声声入耳。石佛寺大约在民国以后逐渐颓败,历次战争又受重创,现在已毫无踪迹可寻。


兴隆塔影

峥嵘塔与白云齐,影落灵光古殿低。 翠色独凝洙水北,风声遥应岱峰西。 

碧苔渐蚀开皇字,黄绢犹留学士题。多少俳徊游子意,凭高闲数暮鸦栖。

  兴隆塔影描绘的就是兴隆塔。现陈列于博物馆内,兴隆塔始建于隋朝,因兴隆寺而得名,为八角楼阁式砖塔,十三层,下七层宽大,上六层急剧缩小,挺秀玲珑、直入云端,形成“塔上塔”和“子母塔”的奇观。傍晚时分塔的影子可以伸到东边三十里外的曲阜(曲阜有古鲁灵光殿遗址),这也是兴隆塔影之称的由来。兴隆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舞雩春风

艳阳天假文章日,舞雩千秋气象同。 浅浅桃花红入座,依微柳色绿当丛。 

何时童冠邀连袂,懒向春风再理桐。 为想家山归未得,鲁门怅望峄阳东。 

   舞雩台,旧址在今泗河南大桥北端,是古代祭天求雨的地方。站在舞雩台上可以看到:春风扯着蓝天上的白云,拂过万树枝头,吻着刚刚复苏的大地;金色的阳光下,桃红梨白,竞相开放,卖俏斗艳;清风送来阵阵醉人的芳香,使人顿感清爽;勤劳的蜜蜂紧张地采花酿蜜;花枝招展的蝴蝶在炫耀新装;小鸟儿欢跃枝头,吱吱喳喳的地唱起“迎春新曲”;绿油油的麦苗象剪绒的巨幅地毯,向远方抖开铺去;金黄色的油菜花点缀其间,真可谓“锦上添花,美不胜收”。

南楼夕月

荒台无复古南楼,胜地空存月影幽。 静树参差疑待晓,鸡虫恍惚欲传秋。 

浮云不共先生住,细草还同杰句留。 遥忆当年临眺意,应知杯酒杜陵愁。 

  南楼夕月中的南楼指的是兖州南门楼,即今少陵台。唐代大诗人杜甫(少陵)曾在此登楼赋诗,故名。当你在暮色苍茫中悠闲地登上南楼,置身亭下,扶栏远眺,只见月亮如盘,冉冉东升,水银似的月光泻满人间。从牛梦英《南楼怀古》诗“殿毁曾无迹,碑荒不辨铭”以及其他人咏南楼夕月的诗看,少陵台一直是荒凉冷落的,然而一堆黄土、半钩残月,却正是人们缅怀诗圣的最佳去处,少陵台现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口秋波

凉飙七月度河 ,金口时来一问津。 泉壑澜回声似雨,波涛翠卷叠如茵。 

清溪照影怀秋菊,冷露侵衫忆故人。不是悲秋如宋玉,西风容易动思莼。

     金口秋波描绘的就是金口坝。金口坝位于兖州城东泗河上,是著名的水利工程设施。坝体全以巨石砌成,两石之间以铁扣连接,金口(扣)之名由此而来。金口坝横跨泗河,宛如长虹卧波。每当夏秋之交,清波如镜,绿柳成荫。游人到此,如入画境,“金口秋波”由此而来。金口坝近年已经加固重修,金口坝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环照

清山明灭望中开,水曲城隈影一来。 点缀烟霞趋郡郭,遥看云树入楼台。 

龟凫多有飞来意,洙泗真堪洄溯哉! 笑我闲吟尝晚眺,东南佳气若为猜。

  龙山,据说当初有九座山峰,故又叫九龙山。在兖州城东南,曲阜境内小雪公社。相传此山群峰突起,陡峭险峻,如雨后春笋。傍晚时分站在南门城楼上,晚霞把环绕城池的远山近树都染成一片金黄,这就是龙山环照的由来。

泗水流芳

泗水之来从陪尾,迂回旋复郡中盘。 潺氵爰 韵接嵫泉响,涓洁淆添鲁殿寒。 

百谷若同沧海赴,千秋常自溯洄看。 赏心圣里流逾远,坐对秋波日欲残。 

  “泗水流芳”描绘的就是兖州境内的一条大河---泗河。泗河历史悠久,水量大,流程长,可说是兖州的母亲河。夏秋两季,泗河波涛汹涌,其余时间则清澈平静,水流舒缓。尤其是暮春时候,碧藻金沙,游鱼唼喋,河岸上桃树缤纷的落英顺水飘流,意境优美,泗水流芳之名即由此而来。泗河大桥位于泗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长约200米,宽8米,15孔,纯以巨石砌成,气势宏伟,造型优美,有“鲁国石虹”之称。桥面两边石栏及护板雕刻精致,两端还有石狮水兽等装饰。历经重修改建,现在基本上保持原貌。泗河大桥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作为古代九州之一,且一直居于中原要道,兖州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人物也多会于此。奈何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历史烟云散去,现今可堪一说的遗迹不算太多。

天下第一剑

天下第一剑

天下第一剑在兖州博物馆陈列的大厅里,有一把硕大、修长的铸铁剑,重1539.8公斤,长达7.5米,剑柄上铸有文字图案。铭文为:“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置”。图案为:剑的吞口为一个怒目横眉的怪兽头形状,叫“睚眦”,传说它是龙王九个儿子中的第二个儿子,因为性格凶猛好斗,才作了兵器上的装饰。据有关专家介绍,这把大剑,无论是重量还是其长度,在华夏现今出土的剑文物中均属第一。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成为四方来客到兖州参观的首选项目。

青莲阁

位于城东泗河西岸,原水利局宿舍院内。始建无可考,1522~1565年(明嘉靖年间)知县李知茂重修,后倾圯。据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载:“阁在黑风口龙王庙内,其地即李白诗所云'鲁东门’者。道光间邑令冯云鹓重建,以祀谪仙。”李白号青莲居士,到兖时常住于此,并留下30余首著名诗篇。后人为示纪念,在此建青莲阁。阁为砖木结构,3间2层楼阁式。硬山顶,前面设廊,内设木质楼梯、地板。阁内曾塑李白及两子女像,冯云鹓在阁门立柱上写有一副对联,上联为:“乘兴偶凭栏,问泗水长流,何殊昔日?”下联为:“欲吟还搁笔,有先生在上,不敢题诗。”著名文人张性梓曾赋《青莲阁落成》,记叙此阁的建成。青莲阁1985年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口坝

金口坝在城东五里泗、沂、府河交会处,系调节河水流量的设置。1966年以前兽河工农兵大桥未建成时,此坝为兖州至曲阜的必经之路。因其所处位置重要,坝身石与石之间均以金属(铁)扣接,故名。

解放初期,曾对金口坝进行过维修,但由于桥身长年负荷交通重压,基础已向河床下陷,原巨大石条之间已相互错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此桥已不堪重负,几处桥石塌落,坝基木桩裸露,如不及时维修,一遇洪汛,这座石坝将毁于一旦。鉴于此,兖州市文化部门在科学制定大坝修复方案的基础上,采取“修旧如旧”的方法,对坝基进行整体修复。工程于1997年4月启动,同年7月竣工,共用资金近100余万元。修复之后的金口坝,恢复了往日的秀丽风姿,成为反映兖州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

兴隆文化园

兖州兴隆文化园按照“一园三区”总体布局规划建设,是以佛教文化资源为基础,集礼佛、演艺、禅修于一体。西区为礼佛祈福区,由高118米的灵光宝殿、静心园、观音园、兴隆寺等组成。东区为体验演艺区,推出大型实景演出《菩提东行》,有8万平方米的室内大型佛教主题公园体验楼,区内99米高的合十塔与演艺、主题公园有机融合。南区为禅修休闲区,通过塌陷地生态治理,建设艺术村和度假村。

兴隆塔

兴隆塔位于城内东北隅寺庙内。隋仁寿二年建普乐寺,后易普乐寺为兴隆塔寺,兴隆塔由此得名。唐大中年间维修该塔,公元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重修,改成直阁间塔,成为“鲁邦之胜,法门之雄。”

兴隆塔为砖木结构,共13层,高54米,为八角楼阁式空芯砖塔,砖叠涩檐,有简单斗拱。底7层塔体粗大,层与层设台阶踏步,层间设回廊,游人可拾阶而上。上6层骤缩细小,形成2米宽的阳台,台周设有石雕栏杆,扶栏远眺,兖州风貌尽入眼底。上6层空心,设有楼板木梯,可直至塔顶(现已拆除)。琉璃瓦制成的莲台宝相式塔刹耸立在塔的顶部。塔内六层有公元1688年(宋嘉佑八年)题名碑记l块。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大地震,塔上截被震倒,塔体裂缝多处。后经20余年重新修复建成。二、三层有1692~1712年熙三十一年至五十一年)重修兴隆塔题名碑记6块,为了解兴隆塔维修情况提供了依据。1979—1985年,国家先后拨款13.5万元,对兴隆塔进行了大型修葺。维修公程1985年12月竣工。1986年春节正式向游人开放。兴隆塔1977年12月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桑园遗址

西桑园遗址位于小孟镇西桑园村西约200米处的一片高台地上。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4万平方米。1992年,西桑园遗址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因遗址

王因遗址位于王因镇王因村南一片高地上,长、宽各约200米,总面积4万平方米。1992年,王因遗址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吴寺遗址

西吴寺遗址位于小孟镇西吴寺村东南,为相传赵王河古河道北500米处,高出地面1.5-2米,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1957年发现。1997年,西吴寺遗址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泗河大桥

泗河大桥位于兖州城南泗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长约200米,宽8米,15孔,纯以巨石砌成,气势宏伟,造型优美,有“鲁国石虹”之称。桥面两边石栏及护板雕刻精致,两端还有石狮水兽等装饰。据记载,此桥建筑耗银数十万两,历时五载,在当时为全国二十四名桥之一。数百年中此桥都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清代康熙、乾隆、光绪时及1957年的大洪水中,该桥均有所毁坏,历经重修改建,基本上尚保持原貌,为兖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泗河

发源于新泰市南部太平顶西麓,西南流入泗水县后改向西行,至曲阜市和兖州市边境复折西南,于济宁市东南鲁桥镇入京杭运河。听说古代的泗河长多了,一直流到江苏,江苏有个泗阳,它与兖州一样,都在古泗河边。小时候,泗河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清清的河水,常年不断,虽不是滔滔洪流,也不是涓涓细水,窄的地方,也有二十多米宽吧。 两岸沙滩连连,如果用“碧波金沙,游鱼翆藻,桃堤柳岸,轻舟渔人”来形容,那也是不过份的。

其实远在两千年前,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就曾站在泗河之滨,望着滔滔的流水,禁不住惊呼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见河水之多。

曾耸立兖州数百年之久的两座范氏牌坊,美名远播,被誉为“天下第一坊”。两座美轮美奂的稀世牌坊和范氏祖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牌坊的缘由,是为了表彰范氏一门忠烈,而其中主要是彰扬范淑泰以身殉国的壮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