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陌名倾城 2024-03-25 发布于广东

导语

清朝平定准噶尔之战又称清准战争,是指康熙 、雍正 、乾隆三代帝王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汗国进行的战争。

此战始于16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一直到1758年乾隆灭阿睦尔撒纳才宣告结束,持续时间长达70年。

清朝平定准噶尔在中国地缘政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结束了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长达数千年的博弈,宣告中央王朝彻底问鼎亚洲之巅,往昔汉唐帝国未能压制的漠北草原以及若即若离的西域大漠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这场战争既是维护祖国统一之战,也是清朝向西北战略扩张的重大胜利。

准噶尔汗国的崛起:从偏居北疆一隅的卫拉特部落到统辖四百万平方公里的游牧帝国

准噶尔原本属于和明朝对峙的蒙古瓦剌的一部,后来随着鞑靼的崛起,瓦剌的草原霸主地位逐渐被取代。

瓦剌为了生存向西迁移至西域、中亚哈萨克草原一带,这一时期的瓦剌也被称为卫拉特。

卫拉特又逐渐分化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四部,也被称为漠西蒙古(厄鲁特蒙古),与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察哈尔蒙古)并立。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漠西各部落分牧而居,互不统属,但为了争夺草场资源,不时发生摩擦。

17世纪初,准噶尔部依靠水草丰美、地势优越的伊犁河流域壮大起来,开始蚕食其他三部。

向东抢夺杜尔伯特部,逼其内附清朝,向西驱逐土尔扈特部,迫使其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向南侵占和硕特部,后者不得不南下占据青海、西藏,建立和硕特汗国。

同一时期,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满人后金政权强势崛起,满洲军事贵族立志于南下中原,取明朝而代之。

为了达此战略目的,满人必须将比邻的蒙古诸部纳入统治范围,确保战略后方安全稳定。

1634年后金在雄才伟略的皇太极领导下,吞并漠南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逃亡至青海病死,十年后满洲八旗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攻占北京,正式成为中国新主。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准噶尔等各部慑于清朝威望,遣使入京称臣纳贡,至此准噶尔部和清朝之间正式确定主权关系。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准噶尔基本可以做到臣服中央政权,西北政局相安无事,直到1671年噶尔丹继位大汗。

噶尔丹自幼在西藏班禅和达赖处求学,素有大志,他成为大汗后,大力发展部落经济,准噶尔实力蒸蒸日上,并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从1679年之后的十年里,噶尔丹先统一漠西诸部,然后征服哈萨克、叶尔羌汗国,占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称雄西域。

到1688年噶尔丹已建立起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准噶尔帝国,其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楞格河流域。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此后噶尔丹走上了与沙俄相勾结的道路,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东方,矛头直指喀尔喀蒙古,而这也意味其与清朝中央政府彻底决裂。

噶尔丹的目的是恢复往日成吉思汗的伟业,取代中原农耕文明,称霸东亚。

1688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怂恿支持下,趁喀尔喀内斗之际,兴兵三万进攻漠北,喀尔喀各部措手不及,被打的大败,无奈之下只能南下内附清廷。

噶尔丹占领漠北后,野心极度膨胀,1690年六月,噶尔丹借口追击喀尔喀残余,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在漠南地区大肆俘掠人口,抢劫牲畜,兵锋指向北京。

在此期间甚至向康熙公开叫嚣:“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妄图把中国北部置于他的统治之下。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清朝方面,康熙早在噶尔丹进攻喀尔喀时就已谋划剿灭这个与己争夺蒙古高原的强大敌手。他认为若听任噶尔丹荼毒塞外,势成毒痈,只有彻底消灭准噶尔才能保证国家安全。

面对噶尔丹的咄咄逼人,康熙决定主动出击,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康熙时期(防守反击阶段):三征噶尔丹,遏制东进,夺漠北取西藏,断其臂膀

公元1690年六月,康熙发兵十万御驾亲征噶尔丹,分兵两路出击,左路军由裕亲王福全出古北口(今河北滦平南),右路军由恭亲王常宁出喜峰口(今河北宽城西南),左右两翼迂回北进。

七月初,双方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相遇,乌兰布通地势险要,北面靠山,南面高凉河。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噶尔丹先期抵达依托有利地形,背山面水布阵,将万余骆驼缚蹄卧地,背托木箱,摆成一条如同城栅的防线,称为“驼城”,准噶尔士兵躲在后面依托箱垛放枪射箭。

清军则隔河布阵,火器部队在前,步骑兵在后,七月中旬双方交战开始。

从兵力配比看,准噶尔凭借沙俄武器支持,火枪火器数量、威力、射程均在清军之上,单兵作战素质高超。

清军虽然火器发展不如敌方,但规模弥补自身不足,而且性质上,属于防守自卫,再加上康熙亲征,士兵作战士气高昂。

战斗开始后,清军首先集中火铳火炮,猛烈轰击驼阵,准军还击,一时间炮火轰天,飞沙走石。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双方对轰从午后延至日落,在清军火力集中打击下,驼阵被轰断为二,福全挥军渡河进攻,步兵从正面发起冲击,骑兵从左翼迂回侧击。

准军背靠山地用火枪大肆射杀,一次次打退清军进攻,但清军在福全的指挥下,顶住敌军火力,发起一波又一波冲锋。

最终噶尔丹被耗得弹尽粮绝,只能率部撤往山上,次日,遣使向清军乞和,并趁清军稍有放松之际,夜里率残部西逃。

这场战斗噶尔丹损失惨重,三万大军仅剩数千人。此后不久,康熙通过多伦会盟,接管漠北喀尔喀五部,外蒙古正式被纳入清朝版图。

然而兵败后的噶尔丹并不死心,他一面收拾残部休养生息,另一面联络沙俄,争取支持,而清廷方面,康熙命令整顿军备,监视动向,随时准备再战。

1695年噶尔丹率骑兵三万再次东侵。面对准噶尔再次叛乱,康熙秉持强硬态度,决定二次亲征噶尔丹。

1696年二月,康熙发兵10万,分三路大举出击: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军越大兴安岭进剿,西路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由宁夏北越沙漠,以断准军归路,中路则由康熙亲自指挥直奔克鲁伦河,与东西两路协同夹击。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另外,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以及六位皇子、众多亲信权贵、一品大员随同出征,声势极为浩大,康熙的目的是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噶尔丹。

噶尔丹未料到清军出动如此大规模军队,又闻听康熙亲征,内心恐慌不已,尽弃庐帐、器械,乘夜西窜。

为了追击噶尔丹,康熙一面命总兵岳升龙率精兵轻骑追赶,一面密谕费扬古堵截噶尔丹脱逃之路。

经过数天追击,费扬古寻至噶尔丹踪迹,并将其引诱至昭莫多(蒙古国乌兰巴托)。此时的噶尔丹一路丢盔弃甲,身边仅剩一万余人,清军占据山地险要位置将其包围。

昭莫多决战开始,准军先发制人,噶尔丹骑兵倾巢猛攻,清军居高临下,依险俯击,火炮弓弩倾泻而下,打得准军遍地开花,死伤惨重。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随后清军步兵俯冲而下,与准军展开正面交战,同时骑兵迂回袭其后方,噶尔丹犹如困兽之斗,携其妻阿努可敦亲自与清军搏杀,自午至暮,战斗过程十分惨烈。

最终清军大败噶尔丹,杀死准军3000余人,其妻战死,噶尔丹仅率数骑逃脱。

昭莫多决战基本上歼灭噶尔丹主力,清朝在与准噶尔博弈中取得压倒性胜利。

噶尔丹战败后元气大伤,率残部流窜于塔米尔河流域,成为一股走投无路、日暮途穷的流匪。

1697年二月,康熙发动第三次亲征,率六千兵马,由宁夏出发西剿,捣其巢穴,以其“万年之计”。

此时噶尔丹集团内部分崩离析,众叛亲离,军队只剩五六百人,面对清军征剿,噶尔丹走投无路,绝望之下只能服毒自尽,至此长达七年的清准战争以清朝的胜利告终。

不过准噶尔作为传统西域强国,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噶尔丹败亡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接管准噶尔部,经过十多年的蓄力,准部再次强大起来。

为避免重蹈漠北战败覆辙,策妄将目标对准南部的西藏,以西域为基地,占领青藏高原,威胁清朝中西部,实现侧翼包抄。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1715年策妄利用西藏内乱,出兵两千人跨越昆仑山进驻拉萨,驱逐和硕特部贵族,控制西藏。

康熙对高原上的形势变化和准噶尔野心可谓洞若观火。1718年,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率两万大军进驻西宁,指挥进藏平叛。

1720年,清军两路从青海和四川出发,在当地向导带领下一路攻城拔寨,直抵拉萨,准噶尔将军大策凌敦多布狼狈而逃,率残部逃回准噶尔首府伊犁,准噶尔入藏东进的野心被彻底粉碎。

从16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到1722年康熙去世的三十年是清准博弈的第一阶段。

虽然康熙没能彻底平定准噶尔,但通过三征噶尔丹,彻底阻断准噶尔东征的战略野心,同时多伦会盟和进军西藏,断其臂膀,将其彻底压缩在西域。

如果说康熙时期的对准博弈属于防守式战略反击,那么雍乾两朝便是战略进攻了。

雍正时期(战略相持阶段):和通泊、光显寺之战互有胜负,清准议和

公元1722年雍正继位,继承先父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战略方针,派遣年羹尧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将青海置于大清统治范围。

从地缘上堵死准噶尔南下内陆的通道,同时将战略前线前移至准噶尔老巢西域的门户。

1727年,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病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此后在沙俄支持下,策零继续进行叛乱活动,与清朝暗自角力。

从1729年至1733年,雍正与准噶尔进行四次大规模战役,其中:和通泊之战和光显寺之战的规模最大。

1731年,清廷出兵征讨噶尔丹策零叛军,策零吸取前期教训,不与清廷正面对决,而是在和通泊等处设下埋伏,并派出士兵诈降。

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等一万余人被引诱至和通泊,策零两万余伏兵埋伏在山上,傅尔丹进入包围圈。

准噶尔士兵迅速发起进攻,恰逢雨雪冰雹突降,清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仅剩两千余人退回科布多大本营。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1732年策零挟和通泊大胜之余威,领三万军队东进,攻掠喀尔喀,这是自1688年噶尔丹征漠北后第二次大规模东征。

雍正派遣大将策凌率两万骑兵阻击,清军长途奔袭突击准噶尔营地,准军被打的措手不及,仓皇溃逃。

清军追至杭爱山南麓,该地右为山,左为水,道路狭窄,有一光显寺横亘于中,准噶尔大军被堵塞其中,清军趁其慌乱之际,埋伏万余军队在山一侧,又派遣另一部背水列阵,诱其进攻。

正所谓“天道好轮回”,去年清军惨败的厄运如今在准军上演。

策零万余人被伏兵砍杀,另有很多士兵渡河逃亡,被清军射死、溺水身亡者不计其数,噶尔丹策零率残部乘夜拼死突围,向西逃遁,丢弃的辎重牲畜布满山谷。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经此一战,准噶尔元气大伤,策零被迫于1734年主动向清廷求和,而雍正在多年的超负荷工作下已是积劳成疾,时日不多,无力再部署对准战争,便同意议和。

至此清准关系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雍正执政的十三年里,清准博弈,互有胜负,处于战略相持时期。

雍正虽然未能消灭准噶尔,但遏制其复苏的势头,始终将其维持在一个地区性割据势力的水平,为乾隆最终平定准噶尔奠定基础。

乾隆时期(战略决胜阶段):两征伊犁,横扫天山北麓,一举统一准噶尔

从1735年乾隆继位后的十年里,清准关系相对稳定,未发生战乱摩擦。

乾隆利用这段和平时期巩固皇权,大力发展经济,农产量和人口数量稳步提升,综合国力有较大进步,推动康乾盛世走向新的巅峰。

与清朝国运蒸蒸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准噶尔不断走向衰落。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逝,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继位,不久准噶尔陷入内乱,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被杀,其兄达尔扎篡位。

此前支持准噶尔反清的沙俄见准噶尔贵族已不堪用,便撕下同盟伪装,直接插手其内政,收买和硕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和准噶尔部将军大策凌敦多布的孙子达瓦齐来推翻达尔札。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阿睦尔撒纳出身的和硕特部在整个17世纪处于被准噶尔吊打的状态。

他的爷爷拉藏汗曾统治西藏,在1715年被准噶尔军队杀死,而当时侵略西藏的恰恰就是大策凌敦多布,如今昔日战场上的仇敌联合起来推翻他们曾经侍奉的统治者。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1752年底,阿睦尔撒纳联合达瓦齐选精兵一千五百人,买通准噶尔部分贵族,采用突然袭击的手段,杀死达尔扎,达瓦齐成为准噶尔大汗。

不过此时的准噶尔内部并不稳固,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出身不同,利益不同,摩擦不断。

1754年准噶尔再次爆发内乱,阿睦尔撒纳被达瓦齐打败,只能率领2万余人投奔清朝。

对于准噶尔局势的变化,清廷内部对是否出击发生争论,绝大多数大臣认为西域与中原相距千里,且环境恶劣,不值得劳师远征。

只有乾隆看出了西域的战略价值,可谓苦在当代,利在千秋,准噶尔的内乱分裂也让乾隆认为统一西北地区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力排众议,决定率军出师,消灭准噶尔割据政权。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1755年二月,乾隆调集五万军队、十四万匹马,派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萨喇勒为定边右副将军,分两路向准噶尔进攻,目标直指首府伊犁。

正如乾隆的预判,准噶尔十余年的内耗纷争让牧民百姓苦不堪言,连年雪灾瘟疫使人口牲畜折损数以万计。

这一系列因素导致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统治十分不满,所以当清军进军西北时,准噶尔部成百上千户封建主和居民拿着奶酪、羊马,络绎不绝迎接清军,无一抵抗,很多士兵不战而降。

达瓦齐没有预料这兵败如山倒的局势,慌乱之下仅带亲信七十余人逃往天山以南投奔乌什,结果被乌什擒获送交清军。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乾隆这次远征伊犁是清军首次踏足西域境内,深入准噶尔本部,是清准战争重要转折点,这标志准噶尔失去战略防御能力,不再具备与清朝较量的能力。

在平定达瓦齐叛乱后,乾隆开始对帮助他的准噶尔贵族论功行赏,其中出力最多的阿睦尔撒纳自然是推举的对象,封其为辉特汗,册封双亲王,食亲王双俸。

然而阿睦尔撒纳却不是个听话的主,他虽然出身和硕特部,但却有着主宰准噶尔和整个西域的野心。

之前归附清朝本就是一个策略,现在借清廷之手把自己最大的对手达瓦齐消灭,统治卫拉特四部自然成为他下一个目标。

在清军主力撤回中原后,他便以卫拉特四部总汗自居,虽名义上贵为清朝亲王、定边左副将军,但却不用清纛(古代军队中的大旗),不穿官服,不用官印。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对阿睦尔撒纳的这些行为,乾隆早有察觉,便诏其早日入觐,计划在其到达内陆后将其剪除。

不过狡猾的阿睦尔撒纳已看出端倪,于1755年八月起兵反叛,包围清廷驻伊犁守军,清军只有500人,寡不敌众全被歼灭,主帅班第、鄂容安自杀殉国。

阿睦尔撒纳反叛的消息传回京师,举朝震惊,面对这一突发情况,乾隆迅速采取措施,大力分封准噶尔贵族。

四人被封为卫拉特各部汗王,其余多人被封爵拜将,以此稳定准噶尔集团人心,解除后顾之忧,孤立阿睦尔撒纳。

1756年二月,乾隆组织第二次远征伊犁,先后派遣策楞、玉保、兆惠等将军,调集满洲、索伦、蒙古、察哈尔、吉林等地军队,兵分两路进军西域。

由于阿睦尔撒纳并非准噶尔血统,很多准部贵族不服其统治,再加上清廷招抚政策待遇优厚,因此准噶尔爆发严重内讧。

加之瘟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偌大的准噶尔已处于一个分崩离析的状态,许多首面对清军倒戈相向。

1757年六月,清军几乎兵不血刃顺利进入伊犁,已成为孤家寡人的阿睦尔撒纳不得不出逃哈萨克阿布赉汗处,不过阿布赉慑于清军威力,遣使表示愿将阿睦尔撒纳擒献。

清朝平定准噶尔:历经七十年东亚霸主争夺战,成就秋海棠中华版图

阿睦尔撒纳察觉后,不得不乘夜盗马逃跑,仅带妻子亲随8人沿额尔齐斯河投奔沙俄。然而仅仅三个月后阿睦尔撒纳便染天花而死。

战争影响

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有力维护祖国统一,巩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

康熙通过三征噶尔丹、驱准入藏,粉碎其建立准噶尔帝国,割据蒙古、西藏的政治野心,乾隆平定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的叛乱活动,防止其分裂西域企图。

乾隆在将北疆地区纳入中国版图后,把这片失而复得的疆域命名为“新疆”,立碑纪念,并霸气宣布:

“甘肃凉州、庄浪再也不是中国边境,原准噶尔故地皆成中国内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