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文化的精神传承,上古五帝之帝喾“仁德”治世,树治国典范

 友爱共同成长 2024-03-25 发布于山东
​我们华夏文明是从游牧文化、奴隶部落文化、农耕文化的逐步进化发展而来,最终以农耕文明的形式对华夏民族的性格进行了属性的固化,由此经过逐步深化发展而壮大起来。

从文化、精神、传统、习俗、地域性特性等方面,历时五千年的持续演化精进,最终以连绵不断的状态延续至今,还将在未来继续辉煌的发展和延续下去,指引我们华夏族群进入星辰大海的美好征程。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悠久文明形态,其内在核心的精神价值之一就“道德”的精神诉求,从内修己身之“德”和循自然之“道”相合,以至让我们可以自由和谐的生存于天地之间,追求天人合一的融合,从而获得存己、存人、存天地自然大道的圆满之境,从而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共存的美好生存状态。


“道德”精神的传承是华夏文明的独有标志,“道”和“德”的文化内涵深沉厚重,给予我们华夏文明的内在延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德”的精神传承上看,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个人浅见,看看我们先祖们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把“德”的精神传承融入我们的血液和灵魂的!

上古三皇以“圣德”治世,“圣德”精神开始有了承载的基础和推行的必要。
华夏文明因上古三皇而开始定国发展,从“天皇伏羲氏”以“圣德”精神确立华夏文明的框架,到“地皇神农氏”以“圣德”精神身体力行而进行有效实践,再到“人皇轩辕氏”的“内圣外王”治世沉淀,逐步形成了整个华夏族群在上层统治者中达成了以“德”治世的共识,以“圣德”精神来教化天下万民,带领华夏族群所有人共同追求美好和谐的幸福生活。


各个部落族群从三皇时期开始,逐步摆脱了以游牧而居无定所的生存方式,依存土地进而形成了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和生存,农耕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给所有部落族群的族人带来安稳的生存环境,追求安稳和谐的美好生活,开始逐步被部落族人所认可和希望。
上古三皇依存超绝智慧和至高品性,经过对华夏族群农耕文明的特性和族人喜好稳定和谐的美好向往,在治世中以“圣德”精神作为治世为民的根本。


从初步建立“德”精神的框架、检验“德”精神与实际治理相结合和部落帝国发展进步依势改进补充等等方面,循农耕文明的特性以“圣德”精神进行教化和传播,“圣德”精神逐渐被部落族群所认可和推崇,“圣德”精神有了承载的基础和推行的必要,华夏“德”的精神传承开始在文明中有了基础的起源。

帝喾治世而致华夏发展昌盛,以“仁德”治国而为后世树立了“仁德”治国的典范。
帝喾“高辛氏”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中承接人皇共主之位,上古五帝之帝喾治世开始:上古五帝之玄帝颛顼“高阳氏”治世的后期,华夏部落帝国的疆域广阔,有大小九州之说,部落族群进入相对安稳发展时期。
帝喾从年少起就聪明好学、德行至仁至善,被堂叔父颛顼“高阳氏”选为治世的助手,因有功而被封于“辛”,玄帝颛顼“高阳氏”逝去后被指定其为华夏人族的新共主人皇,华夏文明进行了帝喾“高辛氏”治世的时期,因其治世功绩而被后世族人尊称为上古五帝之一。

  

帝喾“高辛氏”以外伐不臣内修仁德而治世,缔造了华夏文明中第一个华夏人族的盛世:
帝喾“高辛氏”以伐不臣而保证部落帝国外部环境的相对安稳,从扫清玄帝颛顼“高阳氏”时期叛乱的“共工氏”混乱残余势力,赶其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区域生存,解除了部落帝国的内患。


同时击退游牧民族“犬戎”的外部骚扰,把帝国部落内外之患清扫干净,保证了部落帝国的内外环境的安稳。


帝喾“高辛氏”对内修仁德而治,主要功绩有五个方面:①从迁都于“亳”,使部落族人免于洪水的自然之祸,同时根据四季变化的规律订立了农耕和生活的节气,族人耕种有了规律可循,大大提高了部落族人的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的质量。
②知人善用:如“羿”善射而欣喜提拔培养,后派其平定“白难”的反叛;重用“盘瓠”而解决“犬戎”的外部势力对部落帝国的骚扰,还诚信的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等等。
③帝喾“高辛氏”身为人皇却自律而俭朴,讲究诚信以待万民,治世施政从不与民争利,反而对部落民众还广施恩惠、让利于民。
④极其看重循“道”顺其自然而进行部落的发展,经常祭祀天地鬼神以佑天下万民。
⑤与民生息,制《九韶》之乐和创造了很多新式乐器,丰富了部落族人的业余生活和精神追求等等。
帝喾“高辛氏”承载“圣德”精神的传承,以仁德博爱而治理部落帝国,治世期间身负仁德而博爱部落族人,让利于民而自身却艰苦俭朴,鼓励和支持族人农耕的生产,对民众广施恩惠,诚信而知人善用等等,以“仁德”的精神创造了华夏部落帝国时代第一个民族发展的盛世。


帝喾“高辛氏以“仁德”治世而致天下昌盛的理念,为后世华夏族群的统治者树立了治国施政的典范,“仁德”治世被后世的华夏君主所推崇和学习,“德”的文化精神开始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

从华夏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仁德”精神获得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夏商周”奴隶制社会体制对“德”文化精神的融合和发扬:从“夏商周”时期的奴隶制社会体制,秉承上古三皇五帝的“仁德”精神传承,统治者继续进行了“德”文化精神的深化发扬。
从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周”代就可以知道,“周”以“礼”和“德”治世贯彻整个帝国朝代791年的时间,被后世文化领域称为“周礼”治世,其内在蕴涵的根本其实还是“仁德”的精神传承,以“德”和“礼”的融合来治理天下君臣万民。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碰撞,“德”的文化精神有了新的内涵:
“仁德”精神致春秋战国时期,治世文化精神思想碰撞极其激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阐述“仁德”的精神,“德”的文化精神获得了极大的宣扬和深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先圣老子的“道家”学说、先圣孔子的“儒家”学说、墨子的“墨家”学说等等,都脱胎于“仁德”精神的传承而进行发扬光大。

封建社会集权需要,“德”文化精神以“儒家”学说而教化天下:封建制社会体制时期,“儒家”学说获到了封建集权统治者治世的需要,备受上层阶层的青睐,“儒学”被着重提出来进行有意发扬和教化天下,经过“儒学”先贤们的依托人性内在蕴藏的“道”与“德”进行有效融合,而致就有了传承至今的“道德”文化精神传承。

通过不断的传播和提倡发扬,“仁德”的文化和精神逐步融入了华夏族群所有人的血液和灵魂,其所行所为都有了“仁德”文化精神的影响,以致“仁德”的文化精神成为华夏文明里所有族群共有的精神性格。

从上古三皇建立“圣德”精神的传承框架,到帝喾“高辛氏”身体力行的“仁德”治世承续,再到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统治者发扬和宣扬“德”的文化精神,为后世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道德”奠定了基础,以“德”而行成为华夏文明里所有人的精神基因。

帝喾“高辛氏”以“仁德”治世而致天下繁荣昌盛,对农耕文明的发展践行了“德”的文化精神,从而确立了华夏族群的民族特性与“德”的文化精神相融合,是符合民族特性和族人需要的,为后世的统治者树立了治国安邦的历史典范;
帝喾“高辛氏”也因如此功绩被后世所有华夏族人推崇为上古五帝之一,“仁德”的文化精神开始逐步融入所有华夏族人的血液和灵魂,从而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向前动力。

我是“荆棘皇冠1983”,一个迷途中寻找心灵灯光的行者,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道光,点亮自己的同时点亮他人,大家可以多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请点赞加关注,谢谢!

【特此声明:此文章为荆棘皇冠1983的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