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之燕居——《遥远的救世主》之浅见拙识【9】

 新用户97560OBk 2024-03-26 发布于江西

真趣淡然居物外,

忘机多是隐天台。

“居不客”,自《论语》。“平日坐着,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自己做客人一样”。古人之坐法有几种,恭敬的是屈着两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作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

此言描述的是夫子居家时之生活情形。他姿态自然,非常的放松和随意,全然没有了平时严谨拘礼的样子。这与《述而篇》中“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之描绘是一致的。

在丁元英去古城之前,和韩楚风喝酒畅聊了一宿。他明确提到,“我对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有一种自卑感,老觉得格格不入,就想找个地方一个人呆着,没有主义、没有观念冲突,谁也别妨碍谁,以前做不到,现在有了两个钱,有可能了。”这就有了元英古城隐居的故事。

中国的隐居文化由来已久,各种隐士名垂青史。正如中国的龙图腾,“龙出则兴云吐雾翻江倒海,隐则潜于波涛藏于须弥”,神秘且诡异;隐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中国味的文化,如同道教,土生土长,完全由国人传承发展。

对于丁元英之隐居,众说纷纭,各有各解。我更愿意把此举看作为是哲人之幽思,深受老庄文化之影响。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唯道集虚,此庄子之心斋境界。即心灵之大扫除,做到意念专一,停止浮游思想,即停止精神之内卷。不用耳朵听,而用心听,也就是用意识去知觉外界之存在;然后再断绝意识活动,不用心听,而用气听,也就是用灵魂去感悟妙道之存在。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生命大师庄子在《逍遥游》中也教给了我们生活的智慧,学会为生活做减法;老子之“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去的是生命过度之欲求。

稻盛和夫曾有一句引人深思的哲语,“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练灵魂,是为了在人生谢幕之时的灵魂比人生开幕之初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子之燕居”。丁元英之古城隐居,或在告诉世人,真正的生命觉者,往往是极简主义,达到了“物质极简,精神极盈”之境地。

人生于世,真正必要的需求其实并不多。然芸芸众生,或是人性使然,秉承“越多越好”之理念,恨不得据天下为己有。殊不知,生活如握沙,愈是想拥有,愈是抓不住。真正悟道之人,明晰人生之真谛是“做减法,而非做加法”

生命是有限的,追求是无限的。人生终归虚无,尘归尘,土归土,带不走任何东西。

只有懂得知足常乐,适可而止,才会拥有自己的幸福,才不会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