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纠错丨“炙手可热”只能用于人,而且……

 昵称503199 2024-03-26 发布于湖北

原创 胡礼湘 语言文字报 2023-07-06 16:53 北京

图片
请看下面的例子:
图片



(1)疫情期间表示与瘟疫抗争的词语大量涌入人们的生活,如“抗疫、防疫、控疫、驱疫”等,“战疫”一词能够从中脱颖而出,成为炙手可热的流行词……(《语文学习》2020年第9期)

(2)苏子平是数学老师,在他们这所高中,他的数学教学能力首屈一指……因此,苏子平是炙手可热的高中数学老师,想让其补课的培训学校和家长趋之若鹜,但都吃了闭门羹。(《小说月报(原创版)》2020年第6期)

(3)如今,辛柏青凭借《妖猫传》《八佰》《大秦赋》、朱媛媛凭借《送你一朵小红花》《小别离》《我的姐姐》,都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知名演员。(《演讲与口才(成人版)》2021年第20期)

(4)《市集经济炙手可热,大学路连夜赶考》(《新民晚报》2021年6月8日)

以上四例都用了“炙手可热”:例(1)用它形容流行词,例(2)用它形容教师,例(3)用它形容演员,例(4)用它形容市集经济。那么,这些人和事物能用“炙手可热”来形容吗?
我们来看看“炙手可热”的出处和使用范例。“炙手可热”,最早见于唐代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杨家权重位高,势力大,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其后,“炙手可热”的用例常见于古今诗文。《新唐书·崔铉传》:“时语曰:'郑(郑鲁)、杨(杨绍复)、段(段瑰)、薛(薛蒙),炙手可热。’”宋代李清照《逸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元代高明《琵琶记》:“我夫人虽则贤慧,争奈老相公之势,炙手可热。”《明史·董传策传》:“嵩(严嵩)久握重权,炙手可热。”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北地某公者,当时显宦也,声势烜赫,炙手可热。”季羡林《法门寺》:“刘瑾气焰万丈,炙手可热。他那种小人得志的情态,在戏剧中被表现得惟妙惟肖。”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图片

由“炙手可热”的出处和范例可知,“炙手可热”贬义色彩十分鲜明,用法古今没有变化,一直用来形容气焰嚣张、飞扬跋扈的人。汉语辞书也是这么认定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之为:“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中华成语大词典》释之为:“手被火烤得发烫。比喻权势气焰盛极一时。”毋庸置疑,“炙手可热”的适用对象只能是人,而且是反面人物。
明乎此,再看前引报刊上的用例。例(1)中的流行词、例(4)中的市集经济是物,不是人,不适合用“炙手可热”来形容;例(2)中的高中数学老师、例(3)中的知名演员都是正面人物,不是反面人物,也不适合用“炙手可热”来形容。
总之,写作时要慎用成语,使用“炙手可热”要注意适用对象。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5月4日文章《使用“炙手可热”应分清适用对象》;作者: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胡礼湘
(文字编辑、校对:王晶;微信编辑:晋力)

不看的原因

确定

  • 内容低质

  •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写下你的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