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纠错|从“推波助澜”误用谈起

 昵称503199 2024-03-26 发布于湖北

原创 王专 语言文字报 2023-06-20 16:00 北京

请看“推波助澜”如下用例:

(1)《漾动“情境教学”之舟,为小学语文课堂推波助澜》(《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年第1期)
(2)《IU登Billboard周榜第36位 合作对象闵玧其强大影响力推波助澜》(人民网2020年5月14日)
图片

在上述语例中,“推波助澜”均表示促使或推动某种事物的发展,这种事物是被期待的事物,如例(1)中指促进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例(2)中指荣登“公告牌”(Billboard)周榜。“推波助澜”如此使用,妥当吗?

图片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其扩大影响;查阅《辞海》(第7版),其释义是推动、扩大波涛之势,比喻助长事物的发展,多指坏事;查阅《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推波助澜”原作“吹波助澜”,指风吹波浪助长水势汹涌,后用来比喻推动某种事物的发展并扩大它的影响,后世多作“推波助澜”,多用于坏的事物。也就是说,推波助澜的对象多是不好的事物,一般用于贬义语境中。正确的用例如下:

(3)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煤炭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加之投机炒作推波助澜,部分时间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导致煤炭价格大起大落。(新华网2022年2月25日)
图片

我们在使用成语时,要在关注成语基本含义的同时,兼顾成语使用语境的褒贬色彩。也就是说,不少成语是有“感情偏好”的:有的成语使用对象是不好的事物,如“始作俑者”,指的是恶劣风气的开创者;有的成语的使用对象是美好的事物,如“叹为观止”,指的是赞叹美好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图片

不过,我们还要认识到有些成语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情感色彩的变化。有的成语曾经作为褒义词使用,但后世用作贬义词。如“明目张胆”,在《晋书·王敦传》中是这样使用的:“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也就是说,“明目张胆”谓有胆有识、不畏强权、伸张正义,但后世用作贬义,指“公然放胆做坏事”。

总而言之,在使用成语时,我们既要有“历时”思维,认识到有些成语的使用在历史上发生了变化,又要有“共时”思维,认识到成语是相沿成习的结构定型、意义固定的语言单位,要规范使用。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11月2日文章《从“推波助澜”误用谈起》;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王专;图片来自千库网)
(文字编辑、校对:王晶;微信编辑:贺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