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各部概说

 微明坊 2024-03-26 发布于江苏

——为政要鉴 经典心语 文言常备

我国古代图书,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后又发展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

甲 经部(别称甲部)

经部,也称甲部。

是我国古代图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一大部类。

主收儒家的经典及小学(文字音韵的训诂)方面的书,

包括四书、五经等经典,

及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

经部发展演变:

1. 北宋《崇文总目》经部分为九类:

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小学。

2. 《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下分有10个二级类目:

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其中礼籍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

小学籍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3. 《续修四库全书》和今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本延续《四库全书》类目,有所分合增益,

经部也分有10个类目:

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四书、群经总义、小学。

4. 《中国古籍总目》的经部下分12个类目:

总类(类编)、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四书、尔雅、群经总义、小学,

收录古籍112000余条。

二级类目的解释:

“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

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小学类分训诂、字书、韵书。

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

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

读书必先识字,

掌握字形、字音、字义,

学会使用。

乙 史部(别称乙部)

史部,也称“乙部”。

是我国古代图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二大部类,

专列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汇编”等。

书目如: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史部发展演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四部,其中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个大类。

其中,

诏令奏议籍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

传记籍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

地理籍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

职官籍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

政书籍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

目录籍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续修四库全书》及今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本延续《四库全书》类目,

有所分合增益,

史部依次分成正史、别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评、诏令奏议、传记、地理、职官、政书、时令、金石、目录14大类。

《中国古籍总目》中史部下分16个类目:

总类、纪传(丛编之属、通代之属、断代之属)、编年(丛编之属、通代之属、断代之属)、纪事本末(丛编之属、通代之属、断代之属)、杂史(丛编之属、事实之属、琐记之属)、史表(丛编之属、通代之属、断代之属)、史钞(丛编之属、通代之属、断代之属)、史评(丛编之属、义法之属、议论之属、考订之属、咏史之属)、传记(总传之属、别传之属、年谱之属、日记之属、姓名之属、科举录之属、职官录之属、杂录之属)、谱牒、政书(丛编之属、通制之属、仪制之属、科举学校之属、职官之属、邦计之属、邦交之属、军政之属、刑法之属、考工之属、水利之属、章则之属、公牍之属、档册之属、杂录之属)、诏令奏议(诏令之属、奏议之属)、时令、地理(丛编之属、总志之属、杂志之属、专志之属、山水志之属、游记之属、中外杂记之属)、方志(丛编之属、地志之属)、金石考古(丛编之属、总志之属、郡邑之属、金之属、石之属、钱币之属、玺印之属、玉之属、甲骨之属、陶之属、竹木之属)、目录(丛编之属、通论之属、总录之属、专录之属、版刻之属)。

代表书籍:

史部15大类(古籍书目)(类名·属名):

正史:

二十四史、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史记三家注》、《清史稿》等。

纪事本末:

1. 通鉴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平定三逆方略、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钦定平定金川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平定两金川方略、绎史、左传纪事本末、平台纪略等

2. 皇明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鸿猷录、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清史纪事本末、台湾郑氏始末、靖海志、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正编、中西纪事、湘军志、筹办夷务始末260卷等。

编年:

《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稽古录》等。

别史:

《逸周书》、《东观汉记》、《通志》等。

杂史:

《国语》、《战国策》、《贞观政要》、《蒙古源流》等。

政书:

《通典》、《文献通考》、《大唐开元礼》等。

地理:

总志之属:

《太平寰宇记》、《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外纪之属:

《大唐西域记》等。

河渠之属:

《水经注》等。

游记之属:

《徐霞客游记》等。

杂记之属:

《东京梦华录》等。

古迹之属:

《洛阳伽蓝记》等。

史评:

《史通》、《文史通义》、《读通鉴论》、《资治通鉴纲目》、《宋论》等。

传记:

《列女传》、《唐才子传》、《历代名臣奏议》、《高士传》、《入蜀记》等。

目录:

经籍之属:

《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

总录之属:

书目答问等。

载记:

《吴越春秋》、《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等。

时令:

《钦定月令辑要》等。

职官:

《唐六典》、汉官六种等。

诏令奏议:

《唐大诏令集》、《两汉诏令》、《历代名臣奏议》等。

史钞:

《通鉴总类》等。

(注:1属于《四库提要》,2属于今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丙 子部(别称丙部)

子部,也称“丙部”。

是我国古代图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大部类,

专列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等书。

子部发展演变:

1. 出处:

《隋书·经籍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类。

2. 发展:

《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3. 最新:

《中国古籍总目·子部》分为总类、儒家类、兵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类、道家类、诸教类、新学类十五类。

《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总目:

自《六经》以外,

立说者皆子书也。

其初亦相淆,

自《七略》区而列之,

名品乃定;

其初亦相轧,

自董仲舒别而白之,

醇驳乃分。

其中或佚不传,

或传而后莫为继,

或古无其目而今增,

古各为类而今合,

大都篇帙繁富。

可以自为部分者,

儒家之外,

有兵家,

有法家,

有农家,

有医家,

有天文算法,

有术数,

有艺术,

有谱录,

有杂家,

有类书,

有小说家;

其别教则有释家,

有道家。

叙而次之,凡十四类。

儒家尚矣。

有文事者有武备,

故次之以兵家,

兵刑类也。

唐虞无皋陶,

则寇贼奸宄无所禁,

必不能风动时雍,

故次以法家。

民,

国之本也;

谷,民之天也,

故次以农家。

本草经方,

技术之事也,

而生死系焉;

神农黄帝,

以圣人为天子,

尚亲治之,

故次以医家。

重民事者先授时,

授时本测候,

测候本积数,

故次以天文算法。

以上六家,

皆治世者所有事也。

百家方技,

或有益,

或无益,

而其说久行,

理难竟废,

故次以术数。

游艺亦学问之余事,

一技入神,

器或寓道,

故次以艺术。

以上二家,

皆小道之可观者也。

《诗》取“多识”,

《易》称“制器”,

博闻有取,

利用攸资,

故次以谱录。

群言岐出,

不名一类,

总为荟粹,

皆可采摭菁英,

故次以杂家。

隶事分类,

亦杂言也,

旧附于子部,

今从其例,

故次以类书。

稗官所述,

其事末矣,

用广见闻,

愈于博弈,

故次以小说家。

以上四家,皆旁资参考者也。

二氏外学也,

故次以释家、道家终焉。

夫学者研理于经,

可以正天下之是非;

征事于史,

可以明古今之成败,

余皆杂家也。

然儒家本《六艺》之支流,

虽其间依草附木,

不能免门户之私,

而数大儒明道立言,

炳然具在,

要可与经史旁参。

其余虽真伪相杂,

醇疵互见,

然凡能自名一家者,

必有一节之足以自立,

即其不合于圣人者,

存之亦可为鉴戒。

虽有丝麻,

无弃菅蒯,

狂夫之言,

圣人择焉,

在博收而慎取之尔。

子部书目(代表书目)(类名·属名):

1. 儒家类:

《近思录 》

《荀子》

2. 兵家类:

《孙子兵法》

3. 法家类:

《韩非子》

《扬子法言》

4. 农家类:

《氾胜之书》

5. 医家类:

《黄帝内经素问》

《太上感应篇》

《针灸甲乙经 》

6. 天文算法类:

《九章算术》

7. 术数类:

《葬书》

8. 艺术类:

《茶经》

《棋经》

《新书》

9. 谱录类:

《阴符经 》

10. 杂家类》

《杂学之属》

《鬼谷子》

《墨子》

《颜氏家训》

《列子》

《尹文子》

《周易参同契》

《公孙龙子》

杂考之属:

《容斋随笔》

《淮南子》

《乐府杂录》

11. 类书类:

《北堂书钞》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12. 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世说新语》

《洛阳牡丹记》

《武林旧事》

《东京梦华录》

《吕氏春秋》

异闻之属:

《搜神记 》

《游仙窟》

13. 释家类

《四十二章经 》

《金刚经》

《黄庭内景经》

《黄庭外景经》

《六祖坛经》

《心经》

14. 道家类:

《老子》

《庄子》

《林泉高致》

15.其他闲书: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聊斋志异》

《喻世明言》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丁 集部(别称丁部)

集部,也称丁部。

是我国古代图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的第四大部类。

主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著作。

《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集部发展演变:

集部始由唐初著名史学家兼诗人、政治家魏征等人所撰《隋书·经籍志》,

以隋代国家藏书旧有目录《隋大业正御书目》为主要依据,

参照阮孝绪《七录》的分类体系而撰成。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我国现存第二部重要的古代综合性图书分类史志目录。

《隋书·经籍志》在古代文学目录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和影响,

首先就表现在它第一次正式确立“集部”,并在集部比较集中地著录各类文学文献。自此以后,

“集部”遂成为古代文学目录的基本形式。

《集部》分总集、文论和别集三大部分。

《四库提要》的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

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著录书籍:

总集:

1. 《全上古三代文》 清·严可均辑 16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2. 《全秦文》 清·严可均辑 1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3. 《全汉文》 清·严可均辑 63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4. 《全后汉文》 清·严可均辑 106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5. 《全三国文》 清·严可均辑 75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6. 《全晋文》 清·严可均辑 167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7. 《全宋文》 清·严可均辑 64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8. 《全齐文》 清·严可均辑 26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9. 《全梁文》 清·严可均辑 74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10. 《全陈文》 清·严可均辑 18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11. 《全后魏文》 清·严可均辑 60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12. 《全北齐文》 清·严可均辑 10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13. 《全后周文》 清·严可均辑 24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14. 《全隋文》 清·严可均辑 36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15. 《先唐文》 清·严可均辑 1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

16. 《楚辞》 西汉·刘向集 65卷(通行本)

17. 《楚辞章句》 汉·王逸注 16卷(四部丛刊本)

18. 《楚辞补注》 宋·洪兴祖补注 1卷(通行本)

19. 《文选》 唐·李善注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20. 《乐府诗集》 宋·郭茂倩编 100卷(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宋本)

21. 《玉台新咏》 南朝陈·徐陵 12卷(吴兆宜本)

2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135卷(通行本)

23. 《全隋诗》 10卷(通行本)

24. 《全唐五代词》 7卷(通行本)

25. 《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绪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26. 《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900卷(扬州诗局本)

27. 《全唐诗补编》 105卷(通行本)

28. 《唐诗纪事》 宋·计有功 81卷(扬州官刻本)

29. 《全唐文》 清·董诰等 1000卷(扬州官刻本)

30. 《唐文拾遗》 清·陆心源辑 72卷(扬州官刻本)

31. 《唐文续拾》 清·陆心源辑 16卷(通行本)

32. 《敦煌变文》 86卷(通行本)

33. 《全宋词》 580卷(通行本)

34. 《全宋词补》 1卷(通行本)

35. 《宋诗钞》 清·吴之振等 106卷(通行本)

36. 《全金诗》 1卷(通行本)

37. 《霓裳续谱》 清·王廷绍 1卷(通行本)

38. 《白雪遗音》 清·华广生 1卷(通行本)

39. 《明遗民诗》 1卷(通行本)

40. 《骈体文钞》 清·李兆洛 31卷(嘉庆唐氏原刻本)

41. 《古文辞类纂》 清·姚鼐 75卷(通行本)

42. 《元诗别裁集》 清·张景星等编 10卷(乾隆二十九年然藜阁刊本)

43. 《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10卷(通行本)

44. 《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32卷(乾隆二十八年重刻三十二卷本)

45. 《花间集》 五代·赵崇祚编 10卷(宋绍兴十八年刻本)

46. 《西昆酬唱集》 宋·杨亿 10卷(清周王注本)

47. 《绝妙好词》 宋·周密选 8卷(四部备要本)

48. 《全辽文》 13卷(通行本)

49. 《全金词》 唐圭璋编 不分卷(通行本)

50. 《全元词》 唐圭璋编 不分卷(通行本)

51.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选编 1卷(通行本)

52. 《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 12卷(通行本)

53. 《六朝文絜》 清·许梿 12卷(通行本)

54. 《列朝诗集》 清·钱谦益编 81卷(通行本)

55. 《明诗纪事》 清·陈田辑 187卷(通行本)

56. 《中州集》 金·元好问编 11卷(汲古阁本)

57. 《挂枝儿》 明·冯梦龙 4卷(传世藏书点校本)

58. 《山歌》 明·冯梦龙 1卷(通行本)

59. 《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 明·冯梦龙 1卷(通行本)

60. 《彊村丛书》 朱祖谋辑 173种(通行本)

61. 《明词汇刊》 赵尊岳辑 155种(通行本)

62. 《晚明二十家小品》 施蛰存编 20卷(通行本)

63. 《晚晴簃诗汇》 徐世昌编 200卷(通行本)

64. 《全明词》 1卷(通行本)

65. 《全清词》 1卷(通行本)

66. 《晚清文选》 郑振铎 3卷(通行本)

集部文论:

全上古三代文(16卷+1卷)

文心雕龙(三校) 南朝梁·刘勰

全秦文

诗品(二校) 梁·钟嵘

全汉文 63卷

书谱(书法名著) 唐·孙过庭

全后汉文106卷

笔势论 晋·王羲之

全三国文75卷

永字八法

全晋文167卷

林泉高致(二校) 宋·郭熙淳

全宋文 64卷

古画品录(二校) 齐·谢赫

全齐文 26卷

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

全梁文74卷

六一诗话(二校) 宋·欧阳修

全陈文 18卷

风骚旨格 唐·齐已

全后魏文60卷

二十四诗品(二校) 唐·司空图

全北齐文10卷

姜斋诗话(一校) 清·王夫之

全后周文24卷

答万季野诗问(一校) 清·吴乔

全隋文36卷

钝吟杂录(一校) 清·冯班

先唐文 1卷

全唐文 1000卷

集部别集:

楚辞(二校)

古诗十九首 汉·佚名

全唐词

曹操诗集 三国魏·曹操

全宋词 100卷

千家诗

元曲

宫词一百首 唐·王建

太平广记 500卷

东坡词选 宋·苏东坡

全唐诗 903卷

文选60卷

乐府诗集100卷

历代诗话

词话丛编

集部书目(代表书目):

《楚辞》

《窦娥冤》

《二十四诗品》

《古文观止》

《绝妙好词》

《乐府诗集》

《柳宗元集》

《六朝文絜》

《六一诗话》

《牡丹亭》

《欧阳修集》

《全宋词》

《全唐诗》

《人间词话》

《诗品》

《苏轼集》

《唐诗三百首》

《陶渊明集》

《文心雕龙》

《文选》

《西厢记》

《玉台新咏》

(辛丑年六月廿八日向导手撰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