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刘国均:都江堰之旅,一场体验古人智慧的旅行

 当代文摘 2024-03-26 发布于河南



都江堰之旅,一场
体验古人智慧的旅行



文/刘国均(四川)



本刊原创首发作品


游览完汶川(映秀)已是傍晚时分,按照行程规划,下一站是都江堰,为了能欣赏到都江堰的美丽夜景,更是为了第二天能早一点体验都江堰的伟大工程,经过商议,我们决定立即驱车前往都江堰,开启我们此次旅行的第二站。
从映秀到都江堰的时间并不长,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都江堰市城西,也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景点所在地。作为“国际旅游名城”的都江堰,在我心中应该是非常气派的一座城市,但到了城西之后我却不敢恭维,狭窄的街道,九曲回肠一般的道路交通,拥挤的车辆,使我有些失望,这些问题我觉得负责城市规划的领导们应该抓紧考虑解决,唯一令我非常欣慰的是到处都是停车场,停车倒不是问题,在这个方面可能是其它城市不能相比的。

到了都江堰,我们找了一个宾馆,停好车,办理了住宿,吃过晚饭天已黑了。走出饭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热闹的夜市,街道的两侧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吃,拥挤的人群在狭长的街道上穿行着,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种小吃是应有尽有。随着行走的人群,我们一路漫无目的地向前走,反正是为了看夜景,那就没有目标地跟着走就行了。走了大概半小时左右,看到一座桥上密密麻麻的挤满了人,行到桥头抬头一看,“南桥”二字映入眼帘,脑袋中一下子就闪出“不撞南桥不回头”的古语,我也不知道此“南桥”是否彼“南桥”。据说此南桥又称“清明上河图南桥”,是中国唯一开放的双层覆盖式石板桥,因清朝画家张择端所绘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南桥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一,同时也是川西旅游线上重要的景点之一,如今,这里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关于南桥,还有一个典故,相传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修缮完毕,丁宝桢打开钱库和粮仓看了看,钱粮均有积余,大约还有一万多两银子。这笔钱该怎样处置?丁宝桢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或许想过用来稿赏这次修缮有功的官兵,他或许也想过用来维修略显破败的官邸,但是他最后却选择了建桥,用一万两银子沟通了内江两岸的文明。一年后,一座木结构,瓦盖房廊,飞檐翘角的通济桥在内江上建成了。1958年,岷江发生暴洪,漂木堵塞桥洞,撞毁桥身;随后由森工局在岷江水运处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南桥。1979年重建,建成之后就成了今天这种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古廊桥式风景桥。

站在南桥中心的观景板上,俯瞰整个南桥,清澈的水面在两岸灯光的照耀之下波光潋滟,哗哗流动的水声伴着岸边的乐曲酣畅淋漓,别有一番韵致。因为是在夜里,人群也是相当的拥挤,又怕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被挤掉了,实在是无法欣赏到桥上的重檐彩塑、书法楹联、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简单看了看,拍了几张夜景图,带着遗憾便离开了南桥。
从南桥出来,考虑到大家走了一天也很疲倦了,所以我们决定在不走回头路的前提下从最近的路返回宾馆,手机导航了一下,从“仰天窝”的廊桥返回最近,于是我们便步行500米左右到了“仰天窝”廊桥。仰天窝廊桥又名仰天窝节水闸,是都江堰内江河上第一座调节分流的重要水利设施。仰天窝节水闸于1963年冬修建,共分6孔,蒲柏河干渠和走江河干渠各3孔,闸室每孔净宽9米,采用单轨电动行车移动启闭。仰天窝节水闸横跨内江总干渠之上,与都江堰这座山水城市相呼应,总控内江,利益天府,被誉为西蜀第一闸。据说,1973年印发的四川省1市斤粮票上,正面图案画的就是仰天窝廊桥。

仰天窝廊桥与仰天窝水闸紧靠在一起,廊桥采用明清式建筑风格,青砖黑瓦,雕花窗棂,两端和中间的桥亭飞檐翘角,被装饰得古色古香,巍峨绚丽。廊桥内还布置了名家书画、诗词、楹联,使整座廊桥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廊桥中间的桥亭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天府源”牌匾。廊桥往下就是仰天窝鱼嘴,廊桥中间有石梯可以下去。鱼嘴堤埂边上立有汉白玉栏杆。鱼嘴左边为蒲柏河干渠,右边为走江河干渠。蒲柏河干渠经蒲柏闸分出蒲阳河和柏条河,走江河干渠经走江闸分出走马河和江安河。
欣赏完仰天窝廊桥,穿过两条街道,我们就到了住宿的地方。走了一天的路,大家都累得不行,草草洗漱一番便上床休息了。晚上的觉睡得很沉,直到第二天早上大家伙在群里呼叫起床的时候还想赖床一会儿。吃过早餐,8点左右我们就出发了,今天的行程主要还是看“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水利工程。
没走多会儿我们就到了都江堰景区的大门口,站在大门口抬头仰望,一座红砖碧瓦、雕梁画栋的大门映入我的眼帘。门的正上方,是用行书写的“都江堰”三个字,写得龙飞凤舞、字字传神,仿佛能看到蜿蜒的岷江水和秀美的青城山,让我想起古人“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的意境来。

进入景区大门就是玉垒山公园,如果沿着大门这条道径直往山上走就是玉垒阁,但老人们怕小孩晚上噩梦,所以我们没打算直接爬上山去,而是沿着大门左侧的观光道走。道路两旁是高高的大树,都长得挺胸抬头、傲然威武、郁郁葱葱,好像两排守卫都江堰的武士。习习的清风迎面扑来,脸上手上都有了一缕清新的感觉,仿佛身体也轻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景区售票点,买了票进到景区之后就到了“宣威门”,从宣威门开始有一条城墙直通山顶。据说,宣威门之前是有人站岗的,以宣威门为界,一边是汉族,一边是少数民族,当然,在解放之后都已经融为一体不再有这么明显的分界线了。因为第一次来,没有方向感,也不知道究竟该走哪条道,所以就随着人群穿过宣威门径直地往前走,走到半路,碰到一个老汉,告诉我们应该从城墙那里往山上走,说山上可以坐电梯直通山下。看来还是必须要经过玉垒阁了,听了老汉的建议,我们又折回去从城墙往山顶的玉垒阁爬去,说是爬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城墙是随着玉垒山的山脊修建的,梯步虽说比较平整,但那个坡度陡得望不到山顶,爬几级梯步就要坐下来踹几口气,我真佩服我老母亲和姨爹他们,七十多岁的人了,爬这样的陡坡比我们还厉害,看来平常坐办公室懒惰惯了身体也就吃不消了,还是应该给长辈们一样多锻炼多劳作才会有好的身体。

爬了约二十多分钟我们就到了玉垒阁,玉垒阁共7层,沿着长达128米的步云廊扶梯直上到达顶层,便能在微风轻拂中瞭看碧绿的岷江水滚滚东去。长辈们告诫小孩不要进去,因为我腿受过伤,又刚爬了这么陡的破,也累得不行,就围着玉垒阁底楼转了一圈。站在玉垒阁的“人归玉垒”牌匾前眺望山脚,都江堰景区尽收眼底,安澜桥、鱼嘴、内外江、飞沙堰一览无遗。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鱼嘴堤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水,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将逢雨必涝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难怪宋元后的都江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如今这里又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因为坐电梯下山需要重新买票,长辈们不舍得花钱,所以我们就只得从原路返回绕到我们之前那条直行道去,边走心里边默默地骂着那个骗人的老汉,害得我们这帮人又走了冤枉路,或许人家也处于好心觉得我们买了票不去看那个景点可惜了吧,也只有这样安慰自己了。上山的路虽然陡,累一点也就上来了,但是下山的路对于我这个腿受过伤的人而言比上山更难,小腿不停地发抖,一小步一小步的挪,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怕一不小心踩了空把脚又弄伤了,原本上山都只要20来分钟的路我足足走了半个小时才下到山来。
沿着道路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安澜索桥。安澜桥在二王庙前,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关于这座桥的修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顾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还有一种说法是桥上没有栏杆,有人掉下去了,痛恨何的官府将其逮捕处死。)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由于安澜索桥是都江堰景区的著名景点,到都江堰游玩的人都要来走一走这座赋有寓意的桥,加之要去看鱼嘴必须经过这座桥才行,所以我们排了足足半小时的队才踏上这座索桥。踏上索桥的第一步,脚下就开始不停的发抖。继续往前走,那摇摇晃晃的桥身打断了我的思绪,桥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坠落下去,再加之桥下那滔滔江水,不禁让我心底生起一丝惧意,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前半截路,我都走得很小心,到了后半截路,我胆子就大了,还不自觉地跟着大家摇晃起索桥来。过桥之后,回头再看安澜桥,心里还是窃喜的,因为这不仅是一种胜利的感觉,还有一种战胜自我的喜悦。
过了安澜索桥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鱼嘴分水堤。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听旁边的导游介绍,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看完“鱼嘴”,时间已经很晚了,因为回家还要开4个小时车,为了在天黑之前到家,我们舍弃了“飞沙堰”,准备去看完“宝瓶口”后驱车回家。随着人群沿着大路往前走,不多一会儿就到了宝瓶口。宝瓶口位于玉垒山下,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李冰带领广大民众用了8年时间,用火烧、水浇、人橇的办法,从坚硬的岩石上凿开的一个大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宝瓶口”呈倒梯形,石壁上刻有观察水位的“水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水尺。可以看到,它的中间有一个断层,断层以下是清代时所立,以上的部分是后人添加的”。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看完宝瓶口我们便出了景区,驱车回家了,今天的行程虽然很累,也没来得及去看二王庙、飞沙堰、青城山,多少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总体还是很开心的,除了欣赏到了沿途那些美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了人类战胜大自然的伟大。是的,在治理岷江这项工程上,除了李冰父子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耗尽了心血,铸就了这个伟大的工程,还有那些为维护都江堰尽心尽责却不为人知的功臣匠人,他们不仅是都江堰的功臣,更是几千年来保“天府之国”安定的功臣。其实,一直以来人与自然都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水是生命之源,只要我们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大自然就能为人类所利用,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两千多年前,一位先哲懂得了水,懂得了自然;两千多年后,人与自然,仍相辅相成。也如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
都江堰,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

2024.3.26


本刊原创首发

—2024—

❀ 作者风采简介 ❀

☆☆刘国均,书名刘根,大专文化。香港诗人联盟会员,生于1974年,四川宜宾高县人。原就职于高县大窝中学,现在浙江台州工作,职业经理人,2008年全国总工会优秀荣誉获得者,2018年“比投世界最强作家排行榜”第十名,在文艺界有“国文千钧”之称。在金江网、百度、搜狐等发表近100篇散文、散文诗和古典诗词等;为《中国当代文摘》《中外文艺》《最美作家》《香港诗人联盟》《诗海寻梦》等专栏作家,并有多篇作品在刊物上发表。深圳今日头条曾两次专刊出版《刘国均真情挚爱专辑》,2022年4月出版个人专集《百草集》。


 

《当代文摘》编辑部

主编:黄山松 吴顺珍

微信:rocola20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