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冬荣悦阅 2024-03-26 发布于北京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1彼得定律: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来的:每个岗位最终都会由一个出色但不具备该位置能力的人来胜任,而工作则是由尚未达到自己不能胜任职位的员工来完成的,每个员工都会以达成彼得定律为最高职业目标,在达到该位置时其自身提升商数为零。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达到该目标的方法又两种,一是“熟人带动”,由各路关系被人带到上位,二是“主动上位”,通过修炼自我达成能力的提高与他人的认可。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另外在劳伦斯·彼得的进一步研究中还发现了另一个定理——反转原理。员工的升职加薪都是由其上级决定的,如果这位上级已经达到不胜任层级,他就会以是否遵循规章制度,行为利益是否合格,工作有无疏忽等来评定员工是否合格,往往就是那些只服从命令机械性的完成任务的员工最受上级的认可,因此他们得到一路晋升,直到某天上级们意识到自己早已处在不胜任的层级,而在其他人眼里他们早就是不称职的一伙人。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凡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2酒与污水定律: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可见那勺污水才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有它再多的酒都是污水,该定律对于坏的组织或成员,要在其开始破坏前及时处理。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3木桶定律。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 因此,整个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4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提出,用以概括科学界名声累加的反馈现象。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它反映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其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等领域,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常用的术语。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缺乏辩证思维。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5零和游戏原理广泛用于有赢家必有输家的竞争与对抗,又称零和博弈(zero-sum game),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零和博弈表示在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心酸和苦涩。其例子有赌博、期货等。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6华盛顿合作定律其内容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永无成事之日。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7手表定律。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8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做好。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9蘑菇管理定律。“蘑菇管理”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心态。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因为初学者常常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只是做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有时还会被浇上一头 大粪,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 代人受过,组织或个人任其自生自灭,初学者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种情况与蘑菇的生长情景极为相似。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10奥卡姆剃刀定律,其内容简述为:“简单有效原理”。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11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12二八定律。二八定律(英语:Pareto principle,也被称为 80/20 法则、关键少数法则、八二法则、帕累托法则),是指约仅有20%的变因操纵着80%的局面。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此概念起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在洛桑大学注意到了80/20的联系,于他的第一篇文章《政治经济学》中说明了该现象,例如:意大利约有80%的土地由20%的人口所有、80%的豌豆产量来自20%的植株等等。该原则在现今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13刺猬定律。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蝟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体温又不至于被扎。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14墨菲定律。墨菲定理是心理学效应,由美国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于1949年提出。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墨菲定理的基本观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适用于受概率影响的所有事件、心理学等方面,它与“帕金森定律”“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NO.15长尾定律。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是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经济学中的十五个定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