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深圳和济南的2023年新能源车产量说起--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对各省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HDTV 2024-03-26 发布于广东
这个标题太大,但我也没想到更好的标题。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是公众号“深圳发布”上看到的,上面说2023年深圳首次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178.6万辆,超过了上海的128.68万辆和西安的98.38万辆,位居全国第一位。
注意是深圳首次成为全国第一。
图片
我一直说半导体和汽车就是国运,以前深圳在这两方面都是很差的,但是这几年不断补课,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
实际上在2021年,深圳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还只有29.95万辆,到2022年就变成了87.47万辆,到2023年更是变成了178.6万辆,几乎每年翻一倍。
而这显然主要来自比亚迪的贡献,其带动深圳市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产值增长了85.3%。

当然老实说我不是很关心深圳产业的发展,我更为关注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毕竟中国只有八千万人生活在一线城市,即使加上成都,重庆,武汉,南京,苏州,杭州等强二线城市也就是总共两亿人,还有十二亿人口生活在一二线城市之外,这才是中国人的基本盘。
于是我查询了下全国各地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变化情况,发现新产业的发展很是会对各省的经济发展格局产生改变的。

山东省济南市,由于比亚迪项目和吉利项目的量产,2023年就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大爆发。
2023年1—7月,济南市新能源汽车累计整车生产195322辆,其中比亚迪121600辆、吉利69800辆、中国重汽1722辆、山东豪驰2200辆。
实际上济南比亚迪汽车工厂在2024年的产量最重达到了24万辆,济南吉利的全年产量我没有查到,但根据1-7月的产量推算全年至少在10万辆以上,也就是济南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达到34万辆以上的水平。而政府工作报告把2024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订在40万辆。
济南在2022年及之前是基本不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今天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两大主力比亚迪和吉利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都是2022年底才投产的。

其中吉利原本在济南有燃油车工厂,2009年10月10日,济南生产的第一辆轿车——吉利首款C级车“吉利帝豪EC825”成功下线。
2020年,济南与吉利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入新能源车生产线,位于高新区的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项目总投资112亿元,计划年产纯电动乘用车10万辆。
2022年11月,该项目首款车型——A000级纯电动车型下线。
吉利济南整车厂的10万辆产能,可提供大约1000个就业岗位。

比亚迪新能源车制造是近年来济南市招商引资的最重大成果之一,
2021年8月,济南与比亚迪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
同年12月底,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动工。仅过了不到一年,2022年11月30日,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项目首台整车下线,创造了极快的量产速度,首台下线车辆为宋Pro DM-i。
比亚迪新能源车项目分两期,总产能为30万辆一年。
一期占地3623亩,总投资150亿元,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除了整车制造外,还配套电动总成、电机、汽车饰件、车灯等零部件厂房。
主要生产车型为海豚、宋L、腾势N7。
项目二期将于2024年年底前投入使用,主要建设核心零部件生产车间及世界级赛车体验场项目。

当地政府为迎接比亚迪项目落地,单独针对比亚迪项目成立智能车服务专班,2023年济南比亚迪实现了整车产量超过24万辆。
到2024年1月,济南比亚迪乘用车基地员工有一万三千多人,而等二期项目全部完工后,将总共带动就业岗位三万多个。

在比亚迪,吉利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带动下,2023年,济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创“十三五”以来历史新高。
济南市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了34万辆以上,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传统汽车工业强市武汉市,武汉市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0万辆。

图片

除了济南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新能源汽车受益者,那就是江苏常州市,该市2023年竟然生产了67.8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理想大约37.6万辆,比亚迪则超过30万辆。全年总共出口了11.7万辆,例如比亚迪的元Plus,海豹。
目前常州市是理想2023年在全国的唯一批量量产的生产基地,另外理想在北京也有个工厂,于2024年3月开始量产,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的MEGA车型就是在理想北京工厂生产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济南一样,常州也是这几年才引进的理想和比亚迪,常州很早就有黄海新能源车,但是产量很小,后来引进理想汽车在常州建设基地并于2019年11月投产;
同时2019年比亚迪在常州设厂并于2022年常州基地一期投产。2022年比亚迪常州工厂生产了18.1万辆新能源车,2023年产量达到30万辆。
去年在国内新势力车企的产量中,理想是排在第一位的,今年以来赛力斯的问界成了第一位,但理想仍然是前两位的水平,显然理想的发展对于常州市的发展将有相当程度的带动。

而在长三角区域内,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仅次于上海的是合肥市,超过了常州。
2023 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是 74.6 万辆,同比增长 1.4 倍,跃居全国前五,合肥集聚六大整车企业,包括江淮、蔚来、大众、比亚迪、长安等。
但实际上合肥比亚迪的产量在2023年占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大部分,2023年接近50万辆的产量,占了合肥的三分之二。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于3月15日-17日在北京举行,合肥市副市长袁飞在会议上发言着重谈到了比亚迪和大众,
这两年,比亚迪把全国最大的制造基地放在合肥,年产能130万辆,今年(2024年)估计保底80万辆以上的规模。
大众经过这几年的建设,把合肥作为大众新能源汽车的制造、研发、销售的总部,基本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合肥。
老实说上面的最后一句话我觉得影响还挺大的,因为不管是一汽大众还是上海大众,对于长春或者上海来说都具有相当的意义,如果大众确实如上面所说把新能源汽车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合肥市,这显然对于长春和上海的汽车产业来说都并不是什么好事。

他提到,比亚迪项目从开工到整车下线仅用时10个月,创造了合肥速度“我们跟比亚迪的合作从开始洽谈到签约只用了23天,从签约到开工4000多亩地用了42天,从开工到第一辆新车下线用了近10个月的时间,这个速度也是让比亚迪觉得非常惊讶。”
袁飞透露,预计今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将超过120万辆,稳居全国前列。

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是全国第四位,而前面的前三位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深圳,上海,西安了,不过这三个地方都各自有自己的问题,深圳和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量都主要来自比亚迪,上海则主要来自特斯拉,其次是上汽的新能源汽车。
特斯拉2023年全球产量(不是交付量)为184.6万辆,其中上海工厂生产了95.77万辆,相比之下美国的两个工厂(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生产了55.5万辆,得州工厂生产了14.6万辆)加起来才70.1万辆,柏林工厂产量为18.7万辆。
这里面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工厂还是特斯拉整车最早大规模量产的工厂,但现在产量被后来2019年第四季度才开始量产的上海工厂大大超过。
特斯拉对于上海也有特殊的意义,2023年上海128.68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里面,特斯拉占到了74.4%。
而实事求是的说,上汽的新能源车转型至今并不太成功,这也导致了上海在这几年特斯拉产量一路猛涨的情况下,依然被深圳超过。

西安则是高度依赖比亚迪,但比亚迪又在全国(如本文已经提到的济南,常州,合肥等)各地大规模兴建整车工厂,这就导致了2023年西安新能源汽车98.38万辆的产量比起2022年的101.52万辆还降低了。
西安除了比亚迪之外,还有吉利的汽车工厂,根据《阳光报》的报道,2023年,西安吉利全年累计交付整车超过25万辆,产值超300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全年累计交付新能源车辆7万辆,产值117亿元,同比增长252%。

也就是说西安2023年的新能源车产量里面差不多93%是比亚迪,从数据也可以看出,吉利新能源车产量的猛增并未能阻止西安总体产量的下降,2023年西安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是下降的(2022年西安制造了101.52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99.5万辆由比亚迪西安工厂生产),这跟比亚迪在全国各地的布局有关系。

深圳则几乎完全依赖比亚迪生产新能源汽车,所以比亚迪的发展情况以及放在深圳制造基地的产量占比情况,决定了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走势,比亚迪现在计划把汽车工厂搬到深汕合作区。
3月22日,工信部发布2024年第2号公告,正式同意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深圳新能源乘用车工厂迁址至广东省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并进行扩建。原有生产地址将不再生产乘用车产品。

新能源汽车产量高度依赖比亚迪(占比90%以上)的城市除了前面提到的西安,深圳,还有长沙市,2023年长沙市新能源汽车产量72.69万辆,基本来自比亚迪的贡献,比亚迪的腾势车型,就全部在长沙比亚迪生产,不仅如此2023年广汽埃安在全国的第三工厂也开始在长沙建设,首期产能为20万辆/年,当前仍在建设中。
根据媒体报道,2022年(前年)在湖南全省49.6万辆新能源汽车总产量中,长沙比亚迪占88.7%,据此计算2022年长沙比亚迪生产新能源车为44万辆,而根据长沙晚报的报道,当年长沙的新能源车产量为44.72万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2022年长沙比亚迪占据了长沙98.4%的新能源车产量。
如同深圳和西安几乎就凭着比亚迪就进入全国新能源车产量前三位一样,长沙也就单凭比亚迪就实现了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五位。

另外郑州市也依靠着比亚迪实现了新能源车产量大幅增长,2023年新能源车产量31.6万辆,增长了350%多,其中比亚迪产量就达到了20万辆,另外郑州还有宇通等汽车企业。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和重庆了,广州2023年实现了6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08%,广州的新能源车产量主要来自广汽埃安,它现有两个工厂都在广州市,在长沙的第三工厂还在建设中,2023年广汽埃安累计交付了48万辆新能源车。
另外一个是大家熟知的小鹏汽车,它虽然总部在广州,但在去年之前所有的车都是在广东肇庆生产的(最早还有通过海马汽车郑州工厂生产小鹏汽车,后来合作停了),2023年第一季度小鹏的广州工厂投产,产能为12万辆,这也为广州的新能源车产量带来了很大帮助。
另外小鹏还在武汉有个第三工厂,已经在2023年下半年投产。
下图是肇庆的小鹏汽车生产基地。
图片

重庆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50.03万辆,这里面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赛力斯了,该公司在2023年的产量并不大,新能源汽车销量151798辆,大概15.2万辆左右的水平,主要还是长安公司贡献了重庆新能源汽车的产量。

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最高的十个城市是深圳,上海,西安,合肥,长沙,常州,广州,重庆,柳州,济南。
我统计了下2023年十强城市汽车产量和比亚迪产量占比,部分为估计值:
1:深圳,178.6万辆,比亚迪产量占比100%
2:上海,128.68万辆,特斯拉产量占比74.4%,其余主要为上汽新能源乘用车
3:西安,98.38万辆,比亚迪产量占比93%,其余主要为吉利。
4:合肥,74.6万辆,比亚迪产量占比67%
5:长沙,72.69万辆,比亚迪产量占比98.4%(2022年)
6:常州,67.8万辆,理想产量占比55.5%, 比亚迪占比44.2%
7:广州,65万辆,埃安产量占比73.8%
8:重庆,50.03万辆,长安自主品牌新能源产量占比60%以上,赛力斯占比30.4%
9:柳州,47.6万辆,上汽通用五菱产量占比90%以上(估计值)
10:济南,估计大于34万辆(比亚迪24万+吉利估计10万及以上+其他),比亚迪产量占比约67%,其余主要为吉利。
11:郑州,31.6万辆,比亚迪占63.3%。

做一些重点和总结:
1:从2023年全国新能源车产量十强的情况看,里面有五个比亚迪产量占了大部分,尤其是前五位有四个由比亚迪贡献了主要产量。
其余五个城市则有特斯拉,理想,广汽埃安,上汽,长安占据老大地位,这充分说明了比亚迪的突飞猛进对中国各省市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一个企业的发展竟然能影响到如此多省市的制造业发展情况。
当然过于依赖一家企业也是有问题的,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30.3%,但西安却下降了3%,就是因为比亚迪国内其他工厂产量提升造成分走了一部分产量所致。
深圳也一样,高度依赖比亚迪,那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基本就是比亚迪决定了。
从另一方面,比亚迪到处建厂,也促进了国内各区域的均衡发展,像十强里面的西安,济南,合肥,长沙,以及没有进入十强的郑州市,这五个都不是沿海城市,但是都很大的受益于比亚迪的建厂。
不只是比亚迪,像小鹏在肇庆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工厂,埃安在长沙建立第三工厂等等,都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例子。

2:国内各省市仍然有巨大的机会,那就是如果未来中国会有3-5家新能源汽车巨头的话,那么意味着在比亚迪之外还会有2-4家巨头企业,那么抓住这2-4家巨头企业,并和他们一起成长,会带来极为巨大的收益。

像我们经常说蔚小理,
其实蔚来和小鹏的体量都还比较小,2023年蔚来才总共交付了16万辆,而小鹏在2023年总共交付了14.16万辆,两个公司加起来才30万辆的水平,尚不足以在产量上改变国内各省市的汽车制造格局。
像民营企业里面的吉利集团,2023年,吉利汽车全年累计销量168.7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48.7万辆,这个数字也不算低,不过其生产分散在多个城市的工厂基地,所以吉利并未成为十强城市里面任何一个的产量第一厂家。
像重庆市的赛力斯,因为和华为的合作,导致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想象力,其旗下的问界品牌已经是中国很有知名度的品牌,并且价格还不低,新上市的M9以50万人民币水平的价格获得了超过6万个大定订单。

因此除了已经体量达到几百万辆产量的比亚迪,如何正确的识别和坚决的扶持比亚迪之外的2-4家巨头成长,也会给国内各省市带来巨大的机遇。

3:在这个十强榜单里面,我们看到传统汽车工业强市长春市,武汉市都不在这个名单里面,2023年长春市新能源车产量20万辆,而武汉市新能源车产量30万辆,已经低于非传统汽车工业城市济南市了。
连同样没有进十强的河南省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达到了31.6万辆了。

实际上不只是长春和武汉,同样上海和柳州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上汽集团总体新能源转型是比较慢的,导致有上汽通用五菱的柳州成了十强中仅有的两个产量下滑的城市(另一个是西安),而且还下滑了超过28%。
而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增长严重依靠特斯拉,
上海近三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分别是160%、57%、35%,呈现逐渐下滑的态势。2023年产量从2022年的98.86万辆增长到了2023年的128.68万辆,增加了29.82万辆,其中特斯拉产量从71.1万辆增加到了95.77万辆,增加了24.7万辆。
可以认为上海市2023年的增长主要来自特斯拉的贡献。
老实说我觉得相比特斯拉,上海本土企业的转型对上海的意义更为重要,毕竟百余年来上海的民族工业一直是上海的招牌。

类似的还有拥有长安集团的重庆,2023年重庆市汽车产量在全国各省市(不是城市)中高居第二位,但如果看新能源汽车产量,就算按照城市就算重庆也只能排在全国第八位了,落后于西安,合肥,长沙,常州这些城市,如果没有超常规的增速,则重庆在这个新能源车的排名很难赶上重庆汽车工业在全国的排名。
当然重庆的情况相对还好一些,长安汽车的自主品牌表现在老牌车企中算是不错的,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也导致其未来发展有了很大想象力,今年1-2月其销量就超过了理想,达到5.4万辆,位居新势力的第一位。

长春,武汉,柳州,上海,重庆这些老牌汽车工业城市遇到的问题,其实就是新产业崛起过程中会造成的现象,
和中国汽车工业以前有大型国企主导相比,现在崛起的特斯拉,比亚迪,理想,赛力斯等等都是民营企业,国内各省市谁能更好的拥抱这一变化,则谁就能抓住机遇实现转型,或者从零崛起。
对于传统汽车工业强市来说,幸而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还没有最终成型,还有几年的窗口期,因此不管是既有传统车企的转型,还是引进新势力车企相关产业链,都仍然是有机会的。

像2024年2月2日,一汽和比亚迪合资的一汽弗迪动力电池一期项目就在长春投产了,这是三期总共45GWh动力电池的第一期15GWh。
这也是东北地区首个成功投产下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为一汽的新能源汽车做配套。
这个15GWh是什么概念,全球老大宁德时代2023年的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67.1GWh,因此只是一期15GWh的产能规模也并不算小。
图片

最后我想说,新产业的出现,尤其是规模巨大的新产业的出现,不仅将重塑中国内部各省市的经济实力格局情况,甚至也可以重塑世界各国的经济格局情况,为啥说政经不分家,政治和经济本来就是强联系的,甚至是一体的。

实际上,随着国产化的推进以及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后各种新产业还会不断涌现,除了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这样的以外,
医疗器械和制药业也会是两个巨大的市场,想一想光是发明一个能治愈胃癌的药物,就能创造多么大的市场,如果能发明一个改善近视的药物,又能创造多么大的市场。其他还有机器人,氢能等等
看这些新产业以后在哪里落地和大发展,基本上就能判断出一个区域未来的前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