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百和青椒:写作、展示、代码管理与审稿技巧

 郝好961 2024-03-26 发布于安徽



Source: 本文综合了如下多篇文章的观点,特此致谢!

  • 如何写作?:

    • Keith Head, The Introduction Formula, -link-

    • Marc Bellemare, The Conclusion Formula, -link-

    • Marc Bellemare, The 'Middle Bits' Formula, -link-

    • Jesse Shapiro, Four Steps to an Applied Micro Paper, -link-

    • John Cochrane, Writing Tips for Ph.D. Students, -link- - Claudia Goldin and Larry Katz, Ten Most Important Rules of Writing your Job Market Paper, -link-

  • 如何做展示?:

    • Jesse Shapiro, How to Give an Applied Micro Talk, -link-

    • Rachel Meager, Public Speaking for Academic Economists, -link-

    • Alex Tabarrok, How to Give a Great Seminar, -link-

    • Berthold Herrendorf, How to Make Academic Presentations, -link-

    • Chris Blattman, The Discussant's Art, -link-

    • Art Carden, How to be a Great Conference Participants, -link-

    • Paul Goldsmith-Pinkham, Beamer Tips for Presentations, -link-[source code]

  • 如何管理代码?:

    • Julian Reif, Stata Coding Guide, -link-

    • Matt Gentzkow and Jesse Shapiro, Code and Data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 Practitioner's Guide, -link-

    • Grant McDermott, Data Science for Economists, -link-[Includes slides on version control with git and webscraping info]

  • 如何审稿?:

    • Jonathan Berk, Campbell Harvey, and David Hirshleifer, Preparing a Referee Report: Guidelines and Perspectives, -link-

    • Marc Bellemare, 20 Rules for Refereeing, -link-

    • Elisabeth Sadoulet, Guidelines for Referee Reports, -link-

    • Tatyana Deryugina, How to Write a Good Referee Report, -link-


1. 如何写作?

1.1 引言 (Introduction) 部分

当我们在写经济学论文时,引言往往是我们最后一个完成的部分。因为引言对于吸引审稿人兴趣、说明研究问题和价值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结合文章中的所有内容并进行精巧构思。优秀的引言应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部分

首先,引言的话题引入一般应该具有重要性、趣味性和争议性。文章的话题应该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或者与国家正在实施的重要政策相关,应当避免“无痛呻吟”而关注没有现实价值的问题。此外,引言的话题的争议性在于现有研究围绕研究对象存在不同观点,或者现有理论难以解释研究对象,切忌没有解释选题动机而盲目跟风他人的研究。

其次,要明确提出本文要解决的研究问题。承接上述部分的话题,顺势引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说明“本文通过某某方法解决了某某问题”。

再次,要回顾与本文密切相关的已有文献。这部分要指出对本文至关重要的相关研究,但要避免讨论与本文无关的文献。在恰当引用他人研究的同时,也要指出已有文献的不足之处。博士生在写作过程中建议使用类似“尚未有研究关注到某某角度下的某某问题”的委婉说辞,而尽量避免使用“现有研究在某某方面存在某某错误”或者“本文是第一篇研究某某问题的文章”的具有批判性和尖锐性的说辞。

然后,要说明本文相对于已有文献的创新贡献。文章的贡献部分是审稿人常常关注和攻击的部分。要概括性地提出文章的大约三点贡献,并且这些贡献是建立在对已有文献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

最后,在引言的末尾要概述文章结构。概述部分不需要太长篇幅,只需要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后文的布局。

1.2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部分

有一些文章出于篇幅考虑而将文献回顾融于上述的引言部分,也有另一些文章会将文献综述部分单独成一节。通常来说,文献综述部分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但不要盲目堆砌文献,要突出与本文最相关的重要文献。可以对文献进行分类讨论,如按照研究主题、使用方法等维度进行分类。

  • 要客观评述已有文献的贡献和局限性。在肯定前人研究贡献的同时, 要指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为文章的创新之处留出空间。评述要委婉得体, 不要苛刻挑剔。

  • 要讲究文献的引用格式规范性与一致性, 规避随意引用、漏引、错引等低级错误。

  • 在文献综述最后要提炼出文献的研究脉络, 指出研究的演进趋势, 并明确本文在已有文献中的定位, 自然引出本文的选题。

1.3 理论框架 (Theoretical Framework) 部分

理论框架部分是用现有理论来分析研究对象、提出研究假说的部分。有些文章借用理论模型推导出将要检验的理论假说,也有另一些文章仅通过理论与文献的结合分析提出假说。这部分要注意以下两点:

  • 理论模型要尽量简洁, 不要为了数学上的复杂而复杂, 关键是要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如果在构建理论模型方面造诣不深,建议选用理论与文献的结合分析提出假说,切忌“画蛇添足”。

  • 在构建理论模型时, 要明确说明模型的基本假设, 并讨论这些假设的合理性。在必要时对理论模型进行扩展, 讨论模型机制、参数变化等, 以增强模型的说服力和稳健性。

1.4 数据与方法 (Data and Methodology) 部分

主要阐述数据与样本、变量定义、实证模型设定与描述性统计等。该部分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要详细说明文章中用到的所有数据的来源渠道, 并评述数据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还需讨论原始样本和样本筛选的具体条件,要说明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 要逐一定义实证分析中用到的变量, 包括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变量命名需要具有经济学含义或参考现有文献。对于那些难以直接度量的变量, 要详细说明其度量方法或替代指标,可以在附录中列示所有变量的具体构建方法。

  • 基准实证模型的设定要与前文提出的理论假说紧密相连, 模型设定要合理, 避免遗漏重要解释变量而导致内生性问题。

  • 报告所使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 如均值、标准差、最大最小值等, 以便读者评估数据的基本特征。

1.5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 部分

实证结果分析部分是实证论文的核心, 需要汇报实证检验的结果,并根据实证结果其经济学解释逐步展开论证和分析。该部分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 实证结果的汇报要主次分明, 要突出与研究假说直接相关的基准结果,并参考现有研究给出恰当的经济学解释。

  • 要讨论实证模型面临的识别问题, 如内生性、遗漏变量偏差等。针对这些问题, 要给出合理的识别策略, 如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等,以论证识别策略的有效性。

  • 为检验结果的稳健性, 要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 如采用替代的被解释变量度量指标、增加或剔除某些控制变量、缩小或扩大样本范围、运用其他计量方法等等。

  • 此外, 还可以进一步检验核心解释变量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具体机制或传导途径,或者进一步探索处理效应的异质性特征, 例如探索微观个体的性别、地区、行业等不同特征的异质性影响。

1.6 结论 (Conclusion) 部分

结论部分应该需要简明扼要地总结全文的核心内容,同时又要避免与摘要、引言等部分的内容重复。结论部分可以指出文章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政策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启示。在结论的政策实践的写作中,应该避免泛泛而谈,而是应该结合文章的基准结果、机制分析结果或者异质性分析结果等具体发现讨论有针对性的政策启示。

2. 如何做展示?

学术会议上的幻灯片展示是每位博士生学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不仅是向专家及同行展示研究成果、检验构想、获得反馈的重要舞台, 更是锻炼表达能力、提升学术影响力的绝佳契机。然而, 对于许多初涉学术领域的博士生而言, 登台演讲却是一项充满挑战与压力的任务。如何制作出清晰专业的幻灯片?如何有逻辑地组织报告的内容?如何用严谨的论证说服听众?如何熟练运用演讲技巧?如何克服怯场紧张的心理?这些都是博士生在准备学术演讲时可能面临的问题。

首先, 在制作幻灯片方面, 应当时刻秉持'少即是多'的原则。幻灯片展示的核心目的是辅助演讲者阐明观点, 因此切忌信息过载、喧宾夺主。具体来说, 每一页幻灯片应当只传达一个中心思想, 并用简洁的标题予以概括,例如背景、引言、文献回顾、研究问题、假说构建、模型设定、数据来源等。正文部分则应当尽量使用要点列举的形式, 要点数量以不超过十个为宜, 每个要点也须限定在一行以内。此外, 在幻灯片的视觉设计方面, 应当确保背景与文字形成鲜明对比, 并使用足够大的字号, 以便会议的所有观众都能看清。举例而言, 在介绍模型设定时, 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特征, 如'本文的基准模型纳入了企业生产率分布和非对称信息贷款两个关键要素'。随后再用三到四个要点分别说明企业的生产函数、信贷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特征、均衡的定义等内容, 力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其次, 在组织结构方面, 不妨借鉴'俄罗斯套娃'的层层嵌套逻辑。具体而言, 就是将展示内容按照重要性划分为若干层次, 首要层次对应最为重要、必须讲述的核心内容, 中间层次则是相对次要的补充说明, 最不重要的内容层次则可视时间长短酌情省略。不同学术会议要求的论文展示时间可能为二十到一个小时不等,提前准备好灵活的展示结构, 能够帮助演讲者根据实际情况对报告进行动态调整。例如, 如果只有二十分钟的报告时间, 则可以专注于介绍首要层次的内容, 而对于一个小时的报告, 则可以适当展开中间层次的论述。万一再出现时间不足的情况, 演讲者也可以从容地跳过最不重要的枝节内容, 直接进入总结环节。举例来说, 对于一个关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实证研究, 其报告结构可以这样设计:首要层次交代研究背景、问题、方法与主要发现;中间层分别介绍数据来源、计量模型与稳健性检验;最不重要的层次则可以放一些文献综述、变量构建等技术细节。如果现场气氛活跃, 听众提问环节占用了较多时间, 演讲者就可以灵活地省去最内层的内容。

再次, 在论证方式上, 汇报展示应当借鉴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 先说结论, 再补充论据。这种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确保他们即使中途走神, 也能掌握报告的核心内容。相比之下, 如果像讲故事一样埋下诸多伏笔, 则很容易令听众失去耐心而偏离中心研究问题。例如, 在汇报一项准自然实验的结果时, 可以先用一张幻灯片列出三到五个主要发现, 如'实验组的产出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创新更频繁但更趋于渐进式'等。随后, 再用图表的形式依次展示回归分析的结果。在'倒金字塔'结构的展示中,即使个别听众中途离场或走神, 也不会影响他们对实验结论的整体把握。

此外, 在台风方面, 学术演讲应当让人感受到研究者的自信与专业。具体来说, 演讲者应当通过清晰的肢体语言传达出积的信号, 比如挺胸抬头、目光坦诚、双手自然下垂等。说话时语速不宜过快, 吐字要清晰, 声调要富于变化。对于提问环节, 演讲者应当努力把控节奏, 避免话题被质疑者带偏。遇到尖锐问题时, 可以复述对方观点, 请其澄清并稳住场面, 然后再进行针对性回应。比如, 可以心平气和地说:'这位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 你的意思是......。我的看法是......',而不是尖锐地反问和批判问题本身。

最后,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学术汇报展示至关重要。许多人在登台前会感到紧张、心跳加速, 手足无措, 这实际上是身体应激状态下的正常生理反应。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而过度的紧张则会令人难以发挥正常水平。因此, 找到心理平衡, 调节自己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比如, 演讲者可以尝试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想象自己在向朋友讲述一个有趣的发现, 而不是在考场应试。

3. 如何管理代码?

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编写大量的代码来清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以及生成最终的论文。高效管理这些代码至关重要,否则随着项目的推进,将可能遇到文件误删、结构混乱、结果不可复现等诸多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利用云存储工具同步代码、合理规划项目文件夹结构和 遵循良好的编码习惯和技巧。

首先,在多人协作或需要在不同电脑上进行项目时, 利用云存储工具同步代码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如Dropbox、onedrive等。

  • 将原始数据、中间数据、代码、结果等完整项目文件夹放入云盘,找到并设置类似的'始终保留在设备上'选项,可以避免代码丢失或电脑故障带来的风险。

  • 将整个项目文件夹存储在云盘中, 保证在不同电脑上项目文件的相对路径一致。这样在编写代码时就可以使用相对路径, 而不需要针对不同电脑手动修改代码中的绝对路径。

  • 在Stata的启动配置文件profile.do中, 定义一个全局宏指向本地电脑的云盘文件夹。然后在云盘中存储一个stata_profile.do文件, 用于存放所有项目的文件路径定义, 并在profile.do中运行该文件。这样只需修改stata_profile.do, 就可以在所有同步了云盘的电脑上更新项目路径。

其次,代码自动化和版本控制为项目的可重复性提供了支撑,科学管理项目文件夹结构也是提升研究效率的关键。虽然如何设计一个项目的文件夹结构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可以参考以下技巧:

  • 采用一个固定的、易于理解的文件夹结构, 将原始数据、中间数据、代码、结果等分门别类存放。

  • 原始数据文件夹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并且专门做一个word或txt文件以提供注释。

  • 统一文件命名规范。建议文件名用小写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组合, 清晰表达文件的作用, 如clean_county_data.do。

  • 一个比较合理的项目结构可供参考:

paper_name/ ├── data/ │ ├── raw/ │ │ ├── tv_coverage.xlsx │ │ └── snacks_sales.xlsx │ ├── cleaned/ │ │ ├── tv_coverage.csv │ │ ├── snacks_sales.csv │ │ └── panel_data.dta │ └── results/ │ ├── regression_results.txt │ └── figures/ ├── code/ │ ├── 01_extract_raw_data.do│ ├── 02_clean_tv_data.do│ ├── 03_clean_sales_data.do│ ├── 04_merge_data.do│ ├── 05_regression_analysis.do│ └── 06_plot_figures.do├── paper/ │ ├── tv_snacks.tex │ ├── tables/ │ └── figures/ └── config.do

最后,遵循良好的编码习惯和技巧对于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确保结果准确可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晰、简洁、注释充分的代码可以帮助自己和合作者更快地理解代码的逻辑和功能,以减少调试过程中引入错误的可能性。同时,越来越多的中英文期刊要求提交完整数据和代码,规范、完备的代码可以便于他人检查和重现文章的分析过程。

  • 在关键代码块前添加注释, 说明其功能和参数含义。必要时可以附上参考文献出处。

  • 使用空行和缩进合理划分代码块, 文件和文件夹名称中避免使用空格和大写字母。

  • 用有意义的变量名替代无意义的字母组合, 避免出现一串var1, var2, var3这样的命名。

  • 在进行数据清洗、变量生成等操作时, 总是先检查数据的基本信息如变量数量、取值范围等, 以免不经意间引入异常值。

  • 不直接在原始数据集上修改数据, 而是将清洗后的数据保存为新的数据集, 确保分析的可重复性。

  •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明确注明数据来源, 报告样本的筛选条件和剔除标准, 清晰记录数据的转换过程, 必要时提供原始和处理后的数据。

  • 在关键的计量模型设定和估计部分, 详细注释说明所做的假设和计算步骤, 体现分析的严谨性。

  • 代码涉及随机数时,使用set seed

4. 如何审稿?

学术界的同行评审是学术出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审稿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客观、公正、细致地评判每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创新性和规范性。审稿意见要明确指出论文的优缺点, 给出中肯的评价和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在提出批评意见的同时, 也要给予作者积极的鼓励和引导, 帮助作者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以下是审稿过程中可以注意的几点:

  • 审稿人不是编辑,他们/她们的主要负责评估论文。 审稿人的职责是判断论文是否达到发表标准,如未达标则需指出哪些改进可使其满足发表要求。这一角色有别于文字编辑(其职责是仔细审阅文章的每个词句)或论文合作者(其职责是提升文章的贡献和实质内容)。审稿人的目标并非改进文章,而是评估文章,尽管评估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可能客观上起到改进作用。诚然,完全将个人观点与客观事实分离并非易事,但审稿人越是恪守正确的角色定位,评审过程就会越公正、越顺畅。

  • 拒稿要给出充分的理由。 如果审稿人认为有必要拒稿,应向作者明确说明拒稿的决定性因素。对作者隐瞒拒稿原因可能看似省事,但会令作者百思不得其解。例如, 某篇实证文章在因果推断中存在明显的内生性问题,使用了不恰当的工具变量,导致估计结果有偏。针对这一缺陷, 审稿意见可以这样写:

    '论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政策实施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A式), 但遗漏了一些重要的政策相关变量, 使得估计结果存在内生性偏误。作者采用的工具变量Z与被解释变量Y直接相关(B式), 不满足外生性假设, 故而不能有效识别因果效应。此外, 文中对内生性问题重视不够, 也没有做过度识别检验, 使结论的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鉴于政策评估是实证研究的重中之重, 建议作者参考近年来顶级期刊的前沿文献(如C、D、E), 采用更加严格的准自然实验或断点回归等设计, 审慎处理内生性问题, 并就识别假设、稳健性等进行详细讨论, 以提高结论的说服力。如果无法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本文尚不具备发表条件。'

  • 关于「修改后再审」。如果审稿人建议修改后再审,应向作者明确说明哪些是必须完成的修改,哪些是可取的修改。提出问题的同时, 审稿人要给出明确的改进思路和参考文献, 避免泛泛而谈、不知所云。例如, 有的论文选题较新、数据独特, 但缺乏必要的稳健性检验, 结论得出仓促。审稿意见可以建议作者补充以下检验:

    1. 采用替代性的计量模型或估计方法, 检验结果是否稳健;

    2. 增加或调整控制变量, 考察遗漏变量偏误的影响;

    3. 缩小样本区间或者分组回归, 排除极端值的干扰;

    4. 变换被解释变量的衡量口径, 验证结果的普适性;

    5. 利用安慰剂检验排除伪相关, 增强因果推断的可信度。

5. 相关推文

Note:产生如下推文列表的 Stata 命令为:
lianxh 答辩 博士生 审稿 开学季 学位 毕业 钟经樊
安装最新版 lianxh 命令:
ssc install lianxh, repla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