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3万人疯抢夜校名额,这届年轻人突然要上学?

 普象工业设计 2024-03-27 发布于上海

73万人同时在线,10秒抢空100多门课。

图源:抖音号@纵览新闻

抢到的欢天喜地,没抢到的加价收购,到处求转让。

场面的火爆程度堪比一票难求的演唱会。

估计上海市民夜校在2016年创建时,怎么也想象不到,7年后竟然会有一群年轻人如此疯狂迷恋上夜校。

学小提琴、手语:

图源:抖音号@上海群众艺术馆

学戏曲、绘画:

图源:抖音号@上海群众艺术馆

学沪语:

图源:微博视频号@新民视频

学肚皮舞:

图源:抖音号@上海群众艺术馆

学制作皮具:

图源:抖音号@上海群众艺术馆

每天到下班点,立刻打卡,准时到达上课地点。

但凡有点不积极,就是思想有问题。

毕竟,夜校只需500元就能上12节课,而且来的老师人均专业级,甚至还有非遗手艺人。

图源:抖音号@上海徐汇

相比市场上动辄几百、上千的兴趣班,或者酒吧club,这种高性价比带来的精神自由,简直无可比拟。

图源:抖音号@人间最强

上完夜校,再搭配上一顿夜宵,上海年轻人脸上洋溢的笑容,精准撩到了外地网友。

图源:抖音号@杭州24小时

心动,止不住的心动。

寻找夜校

现在,各地网友都在到处搜罗当地夜校的信息,随手打开一个评论区,就是一个情报站。

已经上夜校的,自曝经验:


自己没有上,但热心提供攻略:

不想自己上,求夜校搭子:

还有当地没有夜校,发自内心呼吁普及:

认真的态度,完全不像对待一个简单的休闲活动。

需要考试?没关系,心甘情愿。

学到就是赚到。


在夜校里的每一分钟,都是专属自己的生活。

敷衍等同于浪费生命。

这样的想法,另一波「学习派」同样在践行。

只不过,他们不上夜校,而是刷抖音。

 重返“大学”


抖音的学习区里,涌进来不少充电的年轻人。

上下班的路上、休息的间隙,他们都会坚持在短短几分钟的视频里,重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隔着屏幕看物理老师变魔术:

弄懂了当年上初高中学不明白的知识。

顺便还领悟了一些人生哲理:

“这个世界哪有奇迹,无非就是背后的逻辑”。

图源:抖音号@小斌说物理

在封神的电影宣传里,看到冷门的甲骨文:

图源:抖音号@李右溪

一个简单的“美”字,从字形学到商朝对美的定义:头上带有头饰就是美。

一个形象的“封”字,从树和土的组合里,学到古代来划分边界封界的方式。

听哲学教授,用哲学原理剖析不想加班的本质:

因为社会的分工,导致人的碎片化。但是分工本身是摧残人性的,分工就让我们真的在工作了。

图源:抖音号@大脑门苏德超

他举了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古代铁匠铸剑时,从采取原料到最后成品,全部都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这其中会掺入荣誉感、使命感。

图源:抖音号@大脑门苏德超
但现代流水线上的人,他可能只需要在铸剑过程中锤上一锤子就够了。

道理很简单,但扎痛了每个打工人的心。

图源:抖音号@大脑门苏德超
看考古教授吃火锅,讲油条和秦桧的历史传说:

秦桧因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惹了众怒。

为了泄愤,两个早餐摊的摊主把面团捏成秦桧夫妻的模样,扔进油锅。

讲豆腐还有别称,在宋代叫“小宰羊”,或者“犁祁” ,这在陆游的诗作《山疱》中有所记载:


讲面筋在北宋《梦溪笔谈》的记载:

凡铁之有刚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揉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

图源:抖音号@张良仁教授

一顿饭吃下来,宛如上了一堂加长版的历史课。

但光听视频不满足,很多人进阶了学习路径,直接入学了北大、清华的抖音校区

按时按点蹲着等线上公开课的直播,不小心错过,还会补上回放。

图源:抖音号@北京大学

一开播就抱着手机认真做笔记,在评论区互动,宛如在校园的课堂里。

这种学习的狂热,不只是知识区的专属,技能领域也是如此。

学简笔画,拿起笔就临摹:

有的一画就画三小时:

有的一出手就如原画,瞬间发现了自己隐藏多年的天赋。

有的趁休息的空余,直接就地取材,拿口红上色。

学油画,买齐装备就跟着视频从调色到下笔,交上作业后,还认真请教:

认真看回复,继续练习:

学健身,每个跳操健身的评论区里,都有人在每天坚持打卡的记录:

除了常规的兴趣爱好,还有很多小众的也逐渐被涉猎。

学吹口哨:

图源:抖音号@亿点点不一样

当儿时随便玩儿的口哨,变成一门艺术。

学起来丝毫不容易,嘴吹酸了,吐沫喷满了手机屏,总算进步了一点点。

学手工DIY,用泡沫板做会动的时钟:

图源:抖音号@王一工

随着视频一步步的讲解,成年人的动手能力,在泡沫板上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开发:

所用的材料,也扩展到了木板、纸箱子、树叶、粘土等等,省钱又实用。

每个年轻人的真实喜好和生活,就隐藏在抖音的多个学习教程里。

尽管和夜校的学习方式不同,但大家的悲喜却十分相通。

图源:网络

悲的是工作、压力带来的疲累;

喜的是在疲惫的生活里,找寻到了消解的那束光。

迷恋的不是学习,而是生活

有人不解:“为什么上班这么累了,还有这么多人愿意去夜校学习?”

有个高频出现的回答是:

“用长大后的经济能力,慷慨宴请小时候的自己。用小时候的无限热爱,拼命寻找长大后的自己。”


扎心又很真实。

评论里都是有所共鸣的:

想想小时候,似乎目标一直都是应试,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学什么可以加分,一切与此无关的要求大概率都会被拒绝掉。

图源:网络

没有被拒绝,也可能家里没有条件支持。

图源:抖音号@三联生活周刊

待长大后,又为了工作忙忙碌碌。

一直都在忙忙碌碌,赶完人生的一个目标又一个目标,从未停下脚步。

图源:抖音号@太原市民艺术夜校

看似光鲜的皮囊,内在的灵魂早已麻木。

图源:网络

而夜校的出现,就像给一切按下了暂停键。让所有人都有了短暂喘息的权利,停下歇一歇。

在一弹一唱中:

图源:抖音号@三联生活周刊

在一针一线的缝制中:

图源:抖音号@三联生活周刊

在一张张牌甩出手的瞬间中:

图源:抖音号@上海群众艺术馆

在一拍一击的节奏中:

图源:抖音号@上海群众艺术馆

释放压力,找寻到自己心中的热爱,重新感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所以,拼手速抢的从来不是夜校500元的课,抢的是它带来的精神自由。

图源:网络

轻轻松松,简简单单,不带有任何功利的性质,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图源:抖音号@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整个过程中享受到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可以让人瞬间平静又放松。

与之相比,身体上所经受的疲累,可以忽略不计。


夜校没有“休息羞耻”


国画、健身、演戏、脱口秀、桥牌……在夜校里,没有人会在意:“学这个有什么用?”

只在意自己手上忙的是不是自己想做的。

每天下班后就准时送自己去夜校上课。

图源:抖音号@上海群众艺术馆

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拿着笔在调色盘里学怎么调色,看不同的水对颜色会有什么影响:

图源:抖音号@上海群众艺术馆

或者去化妆课上,把早上因为上班没时间化的妆补回来,慢悠悠地描眉、扑粉,在这个过程中好好欣赏自己一番:

图源:网络

又或者课上,跟大家一起做一顿好吃的饭:

图源:抖音号@新民周刊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卷王,到了周末,一整天连轴转的大有人在。

每天早上10点,先到声乐课上,练习基础的发声:

图源:抖音号@三联生活周刊

再到素描课上,手拿铅笔去学怎么构图、怎么打阴影:

图源:抖音号@三联生活周刊

下课后,一扭头就进了正在教怎么主持的课上,学习基本的说话技巧:

图源:抖音号@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行程被塞得满满当当。

活生生把夜校过成了自己的生活娱乐区。

图源:抖音号@武汉玩乐指北

连带倒逼着各地夜校“改头换面”。

图源:抖音号@新民周刊

先是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将年龄限于老年人的限制放开,同时还扩充了一批红酒品鉴、单口喜剧、沪语等兴趣类课程。

图源:微博@新民晚报新民网

紧接着,其他省份也快速跟上:

浙江省文化馆的秋季班里,开设了69门课,有四分之三都是刺绣、摄影、木雕等兴趣类课程。

济南的图书馆晚上也被利用起来,开放了300个夜校名额,课程大多都是咖啡、美妆等等。

图源:抖音号@生活帮

各地利用资源,想尽办法给年轻人提供着生活的松弛感。

回望新中国成立初的夜校,教的都是识字、写信、算账等实用技能。

目的就是为了给工人扫盲。

图源:网络

等到改革开放后,扫盲不再是主要需求,各大高校开始加入开办夜校的队伍,专门针对想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自己学历的人,提供培训。

如今,又换了一批人去夜校进行精神疗愈,夜校也就此开发出了娱乐的新功能。
不同的时代洪流,在夜校身上留下对应的印记。

它记录着人类在历史中的变迁。

从生存到生活,从功利性学习到精神放松。

它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证明着,人的生活里不只有苟且,还有诗一般的远方。

而且这种远方,可以自我创造,可以触手可达,追求的成本并不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