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文打字机看中国的自强之路——读 [美] 墨磊宁著《中文打字机: 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

 云蔚志读书 2024-03-27 发布于上海

中文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延绵数千年,却在19世纪和20世纪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中文打字机为窗口,我们既可以看到西方鄙视和矮化中国的的文字等级制度、社会达尔文主义,也能见证一代代能人志士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不懈努力。

一、中文打字机的历史

(一)设计中文打字机的难题

西方打字机是一种带有按键的机器,每一个按键对应着一个字母。使用这种机器,可以规范文本,便于阅读,提高书写效率,故而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活动中。

在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上,中国海关官员李圭见到了一台西方打字机:

置方几上,高仅尺许,宽约八寸,以铁为之。中有机括嵌墨汁,设铁板,下列洋文字母二十六,若棋子然。以一女工司之[即打字机]。将纸置铁板上,再如西国鼓琴法,印某字以手按某字母,内则推上一字印之,联接而成句,颇极灵捷。办公处各置一具,用处颇多,价仅百数十元。惜不能印华文。

然而,设计中文打字机异常困难,因为中文并没有西方的字母表,却有上万个汉字。《康熙字典》收录的汉字为47000多个,《中华辞海》更是多达85568字。所以,人们最初都将中文打字机想象成一台具有成千上万个按键的巨大机器。

(二)中文解谜的三种方式

在20世纪初期,通过简化汉字、推广白话文和普及文字,可以解决汉字的难识,难记,难写。而对于中文打字时的检索难题,就必须另辟蹊径了,主要的应对方法为以下三种:常用字(common usage)、拼合(combinatorialism)和代码(surrogacy)。

1,常用字

早在1858年,美国印刷专家姜别利就在中国教会的工作笔记中,记录了不同汉字的使用频率。英国人小斯当东在翻译《大清律例》时,也发现如此重要的法律文本只由2000个不同的汉字组成。他的发现为大规模削减汉字铅字的数量提供了可能,出版商使用5000个左右汉字就可以满足印刷需求。

利用常用字,人们的确不必再为庞大的汉字数量而担忧。但常用字也有明显的不足,即它们非常不稳定,会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而不得不时常调整。

2,拼合

作者这里提到的“拼合”,其实就是将汉字拆解为偏旁和部首等基础单元。这固然提炼出汉字结构的共同性,有利于简化汉字的检索。但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应用在打字时,往往还是暴露出拼接痕迹太重,字体不自然等缺陷。

3,代码

代码与前两种不同,可以说是简单粗暴,即直接以一系列代码来表示某一个汉字,最常见的是四位数字的电报编码。

这种检索方式极为高效,缺点自然是解码和译码比较麻烦。

以上的探索为中文打字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最初的中文打字机

1,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1897年,美国的《新奥尔良皮卡尤恩日报》报道:“谢卫楼牧师先生发明了一台中文打字机。”谢卫楼是旅居中国的美国传教士,他所设计的输入方式类似西方打字机的一键一字。他吸收了常用字的概念,在一个圆桌上分布了30个圈,圈上共排列了4662个常用汉字。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操作者的手部动作,谢卫楼还将这些汉字进一步分为四个区,离手部最近的圈上是726个“最常用字”。

2,第一台商用的中文打字机

1914年,旅居美国的中国学生周厚坤设计了世界第一台商用中文打字机。

周厚坤也采用常用字的策略,所筛选的字数约3000个,分布在一个滚筒上。经过检字操作后,将对应滚筒上的字推至打印位置。商务印书馆成功地引入了周厚坤的设计,开始为中国市场大量制造打字机。

在1917年至1934年间,商务印书馆共售出超过2000台中文打字机。

3,可以复印的中文打字机

之后,舒震东又设计出可自由移动的铅字,适应不同的排版需求。

舒式打印机有三大优点:第一,比手写更节省时间。舒式打印机最快的速度是每小时2000多字,比手写速度快3倍。第二,打出的字比手写字更清晰。第三,它可以搭配复写纸使用,一次打出多份文件,完全可以替代小批量印刷的需求。

由于舒式打印机独特的复印功能,使之成为更加流行的打字机型号。

二、中文打字机的背后

(一)文化

1,社会达尔文主义

随着西式打字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中国也需要现代化,发展自己的打字机。但是,研制中文打字机的技术难题却被很多人当作批判中文的工具。他们不相信能制造出中文打字机,更希望将汉字整体废除。

在打字机出现以前,人们就已经在种族、认知和进化等层面批判中文了。比如,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中指出,中文是如何的落后,阻碍了科学发展。这种仿照达尔文理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将各种文字也按所谓的优劣排入等级系统,进而不吝赞美印欧语系,贬低中文、墨西哥文和埃及文这些表意文字。

后来,墨西哥文被西方殖民者野蛮地摧毁了,埃及文最终也被拼音化了,唯独中文还留存至今。在信息科技发展的新时代,中文又该何去何从,不被视为落后的根源呢?

2,文字等级制度

回顾过去两个世纪的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如莫尔斯电码、盲文、速记法、穿孔卡片、文本编码、点阵式印刷、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SCII)、光学字符识别、数字排版,它们最初都是基于拉丁字母开发的。这种把字母作为放之天下皆准的行为,作者称之为“字母伪普适主义”,因为它无视了中文的存在。

自19世纪初开始,中文被卷入一个全新的全球信息秩序中,而中文由于本身的特点,无法简单地“适用”在字母的环境下。这种秩序造成了事实上中文与字母的对立,并且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字等级制度:某些字母文字比其他文字更为现代,所有字母文字都凌驾于中文之上。

(二)政治与经济

除了承载着更高层面的文字和文化地位,中文打字机还面临现实的竞争对手。

日本发明的中文打字机在中国市场中取得了领先地位,靠的不是市场竞争,而是武力和战争。1932年1月28日,日本空军炸毁了商务印书馆,损毁了其中珍藏的文献,也极大地影响了中文打字机的经营。同时,日军在伪满洲国成立了一些打字学校,培训中国职员学习使用日文打字机和日产中文打字机,用于奴化宣传。

在技术和政治的双重不利条件下,中国的打字机公司不得已只能选择与日本人合作,推出了仿制日式的中文打字机和中日双语打字机。直到20世纪50年代,即使中国已接管了日本在华产业,并严格限制进口,日本仍在中文打字机领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在1951年进口打字机和计算机超过4000台,其中大部分来自日本。

(三)中文的逆流而上

1,不能放弃中文的原因

在寻求救亡图存的19和20世纪,许多中国的改革者深刻检讨了中华文化,期望从中找到需要变革的方向。其中一部分人就猛烈批判了中文,包括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有人认为中文必须废止,也有人认为可用拼音代之。1921年冬天,雷明顿公司迎合这种思潮,还研制了一种只能打印注音符号的“注音式中文打字机”。

不过,中国的政体、文明和文化的连贯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统一文字。如果废除中文,无异于抛弃中国浩如烟海的哲学、文学、诗歌和历史文献。韩国和越南更改中文为表音文字就是明证,他们的文化和历史发生了严重的割裂,反而不如至今还使用汉字的日本。而且,一旦中国的文字拼音化,不再书同文,势必引发政治上的分裂。

2,争取中文的正当地位

为了规范和限制加密传输,通信公司对加密和编码语言的定价要高得多。由于中文电码天然属于“编码语言”,就只能被视为一种加密语言,而必须承受惩罚性收费和使用限制等重重负担。这显然是不公正的。在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倡议和努力下,四位数中文电码终于从“加密”“密文”“编码”等文字类别中移出,获得了合法“明文”的地位。

不止在电信领域,在奥运会上,中文也逐渐恢复其正当的地位。在以往的奥运会开幕式中,各国代表团是以西方字母为顺序出场的。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最先入场的代表团是:

希腊(Greece)、几内亚(Guinea)、几内亚比绍(Guinea-Bissau)、土耳其(Turkey)、土库曼斯坦(Turkmenistan)、也门(Yemen)、马尔代夫(Maldives)、马耳他(Malta)。

这次代表团的出场与任何字母都无关,而是依照汉字的笔画顺序,彻底撕下了字母伪普适主义”的伪装

3,发展中文打字机

面对日产中文打字机的巨大优势,中国发展自己的高水平中文打字机势在必行。

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和抹去民族羞耻,10家中文打字机公司联合组成了上海中文打字机制造厂联营所。后来,该联营体以日产万能打字机为基础,研制出了中国的标志性打字机:双鸽牌中文打字机。

三、中文打字机与中文输入法

从中文打字机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其工作机制与今天的中文输入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人机交互新模式

最早的中文输入系统是20世纪40年代问世的“明快”中文打字机。它的发明者是文学大师林语堂。

这台机器的容量多达8352个汉字和部首,却只有72个按键,并在历史上首次将“搜索”与“书写”结合起来。与今天的输入法类似,按两次键后,显示框出现一组8个汉字,再按一次数字键,即可打印汉字于纸面。

(二)输入中文的方式

当今中文输入法所广泛采用的技术,在中文打字机上早有存在。

1,分级字库与词组输入

现在中文的分级字库,在世界第一台中文打字机上就有体现。

词组输入则对应了中文打字机的连串字系统,即把连用的、关联的词,像“建”“设”“祖”“国”,“提”“高”“产”“量”等,配置为常用字盘。1956年11月,打字员张继英运用连串字系统,操作一台中文打字机,创下1小时打4730个汉字的记录,是当时平均打字速度的2至4倍。

2,点阵与矢量

现代汉字字库的构成形式大致可分为点阵和矢量。美国学者罗伯特·布伦博和香港的Wong Kuoyee所发明的拼合式中文打字机就是以矢量和点阵来生成汉字的。

3,音码与形码

输入法中的音码在中文打字机中不大常见,倒是形码在早期有一个对应的汉字检索系统,名为“五笔”。“五笔”诞生于北伐时期,由陈立夫发明,用以归类国民党军队收集的敌军作战电码本。与今天的五笔字型类似,他的思路也是来自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永字八法”。

即使经历了种种严峻的挑战,汉字并未消失,中国也并未灭亡。如今,虽然中文打字机早已被应用中文输入法的计算机取代,汉字仍是中文信息技术的语言基础,并且充满了活力。大众已普及了读写的能力,中文媒体的内容增长惊人,各种中文信息化的技术早已成熟。中文的国际化进程也进展顺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中文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所以,中文根本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贬低的那种落后语言,并将持续传播中华文化,助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