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医学科的规模如何确定?在医院内部如何选址?

 影像核医马平 2024-03-27 发布于北京

文 / 欧阳瀚斌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梦琳 湖南国合潇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核医学科建设的前期规划主要包括规模确定和院内选址两个内容。在进行核医学科具体的流程设计之前,首先应确定医学科的面积规模以及其在医院内部的选址,也即核医学科建设的前期规划。

图片

核医学科规模的确定

对于新建核医学科项目来说,项目伊始,首要的工作是确定一个合理的建设规模。建设规模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核医学科所开展的项目以及核医学科的建筑面积。

对于核医学科的面积,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2008 年和 2018 年两个不同版本(以下简称“2008 版” 和“2018 版”)中做了不同的要求。

在 2008 版中, PET 设备要求单列 300㎡ ,包含 ECT 设备的核医学科要求 600㎡,6 床的核素病房要求 230㎡。但在实践中这些面积要求只能作为下限考虑,实际上要规划一个功能完善、流程合理的核医学科,需求面积往往远大于此。

2018 版删去了对这几项的面积要求,笔者认为可能也出于这方面的考虑。除了以上标准的要求外,对核医学科的实际面积并无其他条文进行硬性规定,目前相关研究也缺少定量的分析,须要根据项目情况综合考虑。

笔者认为可以从就诊人数、学科建设、场所限值等几个方面考虑。

图片

1. 就诊人数

科室的就诊人数是支撑其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显而易见,科室的就诊人数应与医院的总就诊人数呈正相关,而医院的就诊人数则可以通过医院的总床位数间接反应。而核医学科规模则可通过其配备显像设备的数量体现出来。

在缺乏更详细数据的情况下,笔者通过收集网络公开数据,对我国有代表性的一些医院的开放床位数和核医学科设备数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粗略的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表 1 中 1~13 项,选取了 2018 年度中国综合医院排名靠前的医院作为样本,而 14~27 项,选取的是各省人民医院的数据。

图片

对于前一类医院,床位数和核医学科规模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的相关性。笔者推测,这类医院或是知名医院,或是区域医疗中心,医疗资源集中,门诊人数与住院人数之比远超常规,且由于场地限制或无法增加床位,或无法增加核医学设备,因此表现出数据的离散性。

而对于后一类医院,可以看出医院规模在 2000~5000 张床位的区间内,核医学设备基本为 2~3 台(仅统计 ECT、 SPECT(-CT)、PET(-CT/MRI),仅统计医院现有设备,不包括未来规划)。这说明起码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这一规模是能基本满足此类别医院需求的。

对于未来的发展预计,存在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核医学科作为一个国内较为新兴的科室,设备采购成本较高,场地要求复杂,改建困难,因此过去购置数量较少。如今很多医院也确实有扩大规模的计划。随着国民认识水平的提高,对核素诊疗的接受度会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且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核医学诊疗相对较高的费用也会逐渐被民众所接受,相信诊疗人数会有一个持续的提升。

另一方面应考虑的是,我国目前医疗改革方向是推行分级诊疗模式。在 2018 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将建设医院的最大规模划定为 1200~1500 床。PET属于国家规定的“甲类大型医疗设备”,购置须由卫健委直接审批。为了避免资源重复配置造成浪费,国家对每年发放牌照的数量是有一定限制的。将 PET 这类高端设备进行集中,建设区域性诊疗中心也是发展趋势,医院单独购置设备的需求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最后,还要考虑降低设备的更新换代过程对业务造成影响的因素。

最后综合上面种种因素,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中新建 2000 床规模以下的医院,将显像设备的数量(含场地预留)控制在 3~4 台是比较合理的。

图片

2. 学科建设

核医学科业务既包含了诊断,也包含了治疗,它本身又与许多医学分支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设单位自身的学科建设规划也是核医学科建设规模的重要考量因素。

图片

这里简单进行梳理,与核医学科相关联的学科如表 2 所示。可以看出,SPECT显像在很多领域诊断上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对骨骼系统的诊断优势尤其明显。通过走访也发现核医学科 SPECT 检测项目中骨骼系统检查占了 70% 以上。对于开展运动损伤、康复等学科的医院而言很有必要。而 PET 显像对心梗、卒中、神经系统、肿瘤诊断的作用巨大。这些学科比较强大的医院十分需要 PET 诊断的支撑。而以皮肤科、甲癌治疗见长的医院则更加需要在核素治疗领域有所建树。

图片

3. 场所限值

核医学科是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场所,日常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多少决定了场所的分级。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使用非密封性放射性源的场所,根据日等效操作量划分为甲、乙、丙三级。而场所分级是机构进行环境影响 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将医疗场所使用 I 级源的乙、丙级场所列为只须提交“评价表”的项,而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除了须提交环评报告书之外,还受国家环保部监管,且于市区建设有限制。因此场所评级对项目有重大影响。

根据《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中的计算公式:场所的日等效操作量(又称加权操活度)=(计划的日操作最大活度 × 核素的毒性权重因子)/ 操作性质修正因子。

假设某核医学科同时开展 SPECT 显像、PET显像、131I 治疗。SPECT 和 PET 显像以使用最多的99mTc 和 18F 进行计算。计划日操作量是每一例操作量活度的加总,而每一例操作活度根据治疗计划不同又有所差异,由于本文仅探讨方法论,为了计算简便,对 99mTc给药取频率较高的骨显像注射量(静脉注射740~1110MBq)的平均值 925MBq,对 18F给药取肿瘤显像注射量(259~370MBq)的平均值 315MBq,对 131 I 给药取甲癌治疗给药量 (1110~9270MBq)的均值 5190MBq。

操作方式均按简单操作的因子 1 进行计算。分别设 SPECT、PET、131I 治疗的日操作量是 X、Y、Z 例, 要使场所控制在乙级则有下式:9.25×106 X 3.15×106 Y 5.29×108 Z≤4×109 (Bq) SPECT 骨显像和 PET 肿瘤显像的检查时间均为20~30 分钟左右。

假设科室可以通过合理搭配候诊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一天 8 小时工作中每台设备最大可检查数量为 16~24 例。可以看出,即使是按照最大负荷来运转,显像操作每日的等效操作量都是较少的,对限值影响不大。

对限值有影响的主要是核素治疗按上式计算,要使场所控制在乙级,每日按 5190MBq 给药的患者人数不能超过 7 位。实际操作中,由于诊断项目、治疗计划的不同,每一位患者的给药量是变化的,进行环评报告编制时,一般是由科室对工作量进行估计,环评编制单位再按这个估计进行计算上报。如科室工作量较大,为避免超标,须要通过错峰安排的方式,对核素治疗患者的日接收量进行调整。

▲ 点击查看:【德品医疗股份】为中国医院打造更智慧的护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

核医学科的选址

当确定了核医学科规模之后,就要考虑核医学科在项目总平面中的选址问题。核医学科的选址可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图片

1. 独立原则

为便于对核素、人员的管控,核医学科应自成一区,可以使用院区内一栋独立的建筑,也可以选择综合建筑中的某一个区域或一层。应避免与医院的其他科室交叉,也不应邻近产科、儿科、食堂等部门。

图片

2. 集中原则

由于涉及核素操作,对放射性药物的管理较复杂,对防辐射设施的初期投入也比较大,因此将核医学科项目集中建设能更好地提高建设的性价比。

图片

3. 下风原则

核医学科分装排出的废气,注射、服药后患者呼出的空气都是带有放射性的,因此从减少对医院其他部分的影响来看,核医学科应设置在医院的下风向处。不过《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也提到,医院的下风向位置,有可能是邻近单位的上风向,因此这一原则须要根据周边情况综合考虑。

图片

4. 独立出入口原则

为避免对周边环境和公众造成不必要的照射污染,放射性药物的入口和治疗后身体带有放射性的患者出口都应单独设置。出入的路径应避开人员密集区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