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的野蛮: 殖民战争中的平民苦难与暴力真相 | 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2024-03-27 发布于天津

文明的野蛮:殖民暴力与平民受害

作者:Paul K. MacDonald,韦尔斯利学院政治科学系教授。

来源:MacDonald PK, "Civilized Barbarism: What We Miss When We Ignore Colonial Viole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77, No.4, 2023, pp.721-753.

导读

殖民战争一直是国际关系中频繁发生的血腥事件,但大多数关于战时平民受害情况的研究都集中于国家间战争或内战。本文则介绍了一种新的殖民暴力理论,该理论侧重于殖民者伤害平民的独特战略、规范和制度动机。文章采用了 1816 年至 2003 年期间 193 起殖民战争的新数据集,通过对平民伤害的各种测量,本文发现殖民战争尤其残酷。例如,在殖民战争中,四分之三的国家以平民为目标,而在国家间战争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以平民为目标。有些殖民战争对平民的伤害比其他战争更严重:当殖民者的本土对手采用游击战术时,当本土对手来自不同的种族背景时,当殖民者依靠定居者或本土中间人帮助弥补其相对弱势时,殖民者更有可能伤害平民。忽视殖民暴力会导致我们误解国家针对平民的暴力的规模和范围,错失理解这类暴力的机会。

对殖民暴力的忽视

殖民地暴力一直不是冲突研究的重点,目前对殖民暴力本身进行研究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而且没有一项研究探讨了国家在殖民战争中发动的暴力,在强度或种类上与其他冲突中的暴力有何不同;对战争的定性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国家间战争,尤其是涉及欧洲大国的战争,涉及体系“外围”的研究往往强调国家间的竞争和领土争夺,而不是殖民暴力。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殖民国家不遗余力地掩盖其暴行,以及被殖民者的证词很少被记录。鉴于殖民帝国的重要性,以及殖民暴力作为塑造后殖民国家建构模式的遗产,对殖民暴力的重视是必要的。

殖民暴力理论

殖民战争种类繁多,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由国家在其领土边界之外发动的,(2)对手不是国际体系中公认的成员,(3)目的是建立或维持等级统治关系。根据殖民战争的特性,文章作出以下假设。

首先,在殖民战争中,土著政体往往会由非正规部队以游击战的方式发动,这会激起殖民国家平民为目标的作战动机,例如将平民转移到筑有防御工事的村庄,由此剥夺反叛分子可能获得的物资和人力协助。在清除“地下叛军”的口号中,殖民国家所受的道德约束更少。因此,与有计划地清理和控制领土相比,伤害平民是一种更廉价的反叛乱战术。

H1:在殖民战争中,当本土对手采取游击战术时,国家更有可能以平民为目标。

其次,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帝国的本土对手并不是国际体系中公认的成员,而且往往被视为劣等种族身份。这种认知可以被用来为表演性的集体惩罚(performative collective punishments)辩护,这不仅是因为殖民国家发现更难区分战斗人员和平民,从而认为自己卷入了针对整个社会的战争;还源自于认为“野蛮”社会是通过专制武力统治的,暴力因此是不足为奇的。

H2:在殖民战争中,当本土对手被视为具有独特的劣等种族身份时,国家更有可能将平民作为目标。

第三,由于战争是为了建立和维持帝国统治的等级关系。由于殖民地国家的治理能力有限——领土疆界往往不明确,官僚基础设施和行政范围有限,其治理往往严重依赖中介机构。文章将殖民机构分为三种类型:定居者殖民地(settler colonies)是大量定居者半永久性居住的殖民附属地。定居者是殖民国家理想的合作者,但其利益往往与殖民当局不同,而且往往更加极端:他们往往将殖民战争视为掠夺土著财富、征用土地、粉碎土著社会制度、强迫个人进入殖民劳动力市场的机会;他们还倾向于加大维护殖民种族等级制度方面的投入,因此更愿意批准恢复定居者声望的惩罚性政策。由于定居者领导人被认为非常了解土著居民,因此在战时,殖民地国家不得不向定居者利益让步来维持统治。

H3a:在殖民战争中,当有大量定居者存在时,国家更有可能以平民为目标。

在间接统治殖民地(indirect-rule colonies),殖民地国家则依赖土著“中间人”(intermediaries)、“合作者”(collaborators)或“效忠者”( loyalists),他们被用来维持治安、执法、分配土地、征税、招募徭役等任务。这种依赖也会给平民带来风险:首先,土著中介会寻找机会,利用殖民国家授予他们的专横权力,垄断资源,消灭对手;其次,土著中间人对地形的了解、战术技能成为殖民当局在战时所珍视的能力,殖民国家此时往往会加强对土著中间人的依赖,允许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武力来恢复秩序。

H3b:在殖民战争中,国家更有可能以间接统治殖民地的平民为目标。

在直接统治殖民地(direct-rule colonies),殖民国家广泛使用自己的行政人员。这并不能使殖民国家摆脱对中间人的依赖,但它确实将合作引向了更正式的环境,让土著人充当办事员、翻译和新兵。此外直接统治殖民地使用的本土中间人往往不同于间接统治殖民地的中间人。由于他们在殖民地官僚机构中根深蒂固,他们的利益往往与殖民地国家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减少了委托代理问题。鉴于直接统治机构具备基础设施力量,殖民地官员能够在不牺牲对中间人控制的情况下赋予他们权力。

H3c:在殖民战争中,直辖殖民地的国家不太可能以平民为目标。

殖民暴力的形式


(一)殖民暴力的发生

为了验证这一殖民暴力理论,本文整理了 1816 年至 2003 年间国家参与殖民战争的 193 个案例的数据集,文章只关注领土所属国与境外非主权实体之间的持续战斗,不考虑欧洲内部的领土征服和非欧洲帝国扩张的案例。图 1 显示了 1816 年至 2003 年间每个十年中殖民战争和国家间战争的发生频率。总体而言,殖民战争比国家间冲突更为常见,平均每十年发生 9.3 次殖民战争,而国家间战争为 5.0 次。殖民暴力在 19 世纪末与“新帝国主义”相关的领土争夺战中达到顶峰。只有排除殖民暴力,才有可能将 19 世纪视为“稳定”时期。

(二)对殖民暴力进行编码

本文关注的主要结果是殖民战争中国家暴力的强度,根据国家在四个领域的表现:(1)对待平民,(2)对待战俘,(3)使用“非人道”武器,以及(4)使用空中轰炸,对强度进行排序:(1) 没有残暴行为 (2) 只有轻微的残暴行为;(3) 发生了严重的残暴行为,但国家试图将伤害降到最低;(4) 严重的残暴行为经常发生,而且没有任何限制。此外还研究了殖民国家是否参与大规模屠杀。

(三)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显示,无论选择哪种衡量标准,殖民战争对平民的伤害都特别严重:在国家间战争中,有 31% 的国家使平民受害,而在殖民战争中,有 76% 的国家使平民受害。与国家间战争相比,殖民战争的手段也更为残酷:按照从完全遵守到不遵守的四级标准,殖民国家虐待平民(3.5 对 3.0)、虐待战俘(3.3 对 2.8)和轰炸平民(2.5 对 2.1)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国家间战争中的国家。一个例外是使用非人道武器,殖民国家和国家间战争国家在这方面的遵守情况大致相同。殖民战争也比国家间战争更可能发生大规模屠杀:在国家间战争中,6% 的国家参与了大规模杀戮,而在殖民战争中,超过 12% 的国家参与了大规模杀戮。

殖民暴力的形式

目前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国家以平民为目标的战略动机,而淡化了规范因素的重要性。下文将使用殖民战争数据集,来检验当我们研究殖民环境下的平民受害情况时,现有战时以平民为目标的理论是否成立。

(一)研究设计

本文的因变量是平民受害情况。根据上述理论,本文考虑了三个核心解释变量。首先是战争的战略特征,尤其是本土对手是否采用游击战术。在战争过程中,如果游击战方式占主导地位,就编码为 1,否则编码为 0。其次是殖民国家是否认为其本土对手具有不同的种族身份,如果土著对手的种族身份与殖民国不同,则将战斗员身份编码为 1,否则为 0。第三组解释变量涉及殖民国家的结构,尤其是殖民地是定居者殖民地还是间接统治殖民地。如果定居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 0.5%,我将定居者殖民变量编码为 1,否则为 0。对于非英属殖民地,文章依靠行政史来评估殖民地对当地合作者的依赖程度。当殖民地受到间接统治时,所得变量编码为 1,否则为 0。文章采用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殖民国的战争目的、殖民国的政权类型、殖民国的综合军事能力、殖民国批准与战争法相关的国际法律公约的程度、殖民国军队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殖民战争的持续时间。文章用地区固定效,避免未建模的地区差异(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地理和疾病状况)可能会影响殖民战争模式的可能性。由于因变量是二分变量,因此所有模型都使用 logit 模型进行估计,并按冲突进行稳健标准误差聚类。

(二)实证结果

表 2 报告了五个模型的结果。模型 1 仅包括核心解释变量;模型 2 增加了控制变量;模型 3 包括控制变量和殖民地权力固定效应;模型 4 包括控制变量和地区固定效应;模型 5 考虑了控制变量以及殖民势力和地区固定效应。在所有五个模型中,战时战略的系数均显著为正:当对手采用游击战术时,殖民国家在殖民战争中以平民为目标的预测概率要高出 18%,这一点与国家间战争类似。对于种族观念的作用,在五个模型中,有四个模型的战斗人员身份系数显著为正,这为假设 2 提供了混合但积极的支持。与国家间战争相比,殖民战争更有可能由具有不同种族身份的战斗人员进行(89% 对 57%),而且平民受害率更高(76% 对 31%),这为种族问题提供了初步证据。然而,这些结果表明,在殖民战争类别中也存在着重要的差异。与非种族战争相比,跨种族的殖民战争更有可能造成平民受害,比如殖民国家与敌对的白人定居者交战。案例研究说明了种族差异与以平民为目标之间的因果机制——殖民国家经常利用种族问题将集体惩罚合法化。最后,与直接统治的基线模型相比,定居者和间接统治殖民地平民受害的预测概率分别高出 61 个百分点和 34 个百分点(图 2c、2d)。管理机构似乎在殖民战争中发挥了类似的作用,为当地行动者(无论是定居者民兵还是土著辅助人员)以平民为目标创造了机会和动机。

(三)稳健型检验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些发现的稳健性,文章进行了一系列敏感性分析,考虑了各种关键变量的操作方法,用战时战略、军事专业化、民主和国际法律义务作为替代解释并不会改变主要结果。

结论

殖民国家声称要传播文明,但在殖民战争中却经常采取野蛮的行为。本文认为这种残暴的倾向源于殖民环境的独特性。他们经常认为本土对手在种族上低人一等,因此理应成为集体惩罚的对象。他们通过脆弱的殖民国家机构来管理帝国等级制度,由此导致不安全感、偏执和以表演性暴力应对挑战的倾向。试图通过招募定居者或土著中间人来弥补这些缺陷的做法会加剧这些态势,为伤害平民提供更多途径。

词汇积累

Performative Collective Punishments

表演性的集体惩罚

Indirect-rule Colonies

间接统治殖民地

Intermediary

中间人

译者:罗洁,国政学人编译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生,研究兴趣为国际政治理论。

校对 | 李源

审核 | 李源

排版 | 赵弘宇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