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月||糌粑轶事

 西宁的表情 2024-03-28 发布于海南

糌粑,藏语音译,意为“炒面”。说起糌粑,许多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居民或经常来青藏高原旅游的内陆游客都知道糌粑是高原各民族特别是藏族同胞自古以来的主食,是青藏少数民族传统美食四宝之一,位居酥油、奶茶、牛羊肉之首,由一种炒熟的青稞粒磨制而成。
根据口味,磨成粗细不等,也可去麸皮磨成精制糌粑。

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普遍比较贫困,处在高寒地区的农村在吃住穿上更是艰苦单一,记得小时候家乡人因气候条件所限只会种植青稞、油菜和土豆,农家小院里也只是白菜、萝卜和大葱,因属于大集体时代,农户自家是没有鸡鸭牛羊等可以饲养的,农村人的食材很单一很匮乏。为填饱肚子,变换一下只吃青稞面干粮、青稞面巴鲁的口味,大人们想着法的寻着各种食材,做糌粑是首选,因为青稞家家都有,于是在阴天下雨时女人们便在自家的灶房里烟熏火燎的拉着风匣炒熟拾掇干净的青稞,噼里啪啦的奔响声中几锅麻麦(本地方言:炒熟的青稞粒)就出锅了,放在锅台上晾凉后就可以用自家的拉丝滚儿(本地方言:放在炕上可以用手转动的小石磨)磨成粗细适中的熟青稞粉——炒面。女人均匀转动的小磨盘缝里一簇簇一缕缕的青稞炒面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缓缓的散落在磨盘下白色的口袋里。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阿妈,我也要拉磨”,女人笑着说:“那你们试试”,可孩子们太小,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没有拉动小石磨,女人接着拉磨,告诉孩子们,你们还小,有些事情不是看着就能做的,长大了就会了。

睡梦中一股浓浓的油香味飘进了孩子甜蜜的梦乡,瞌睡轻一些的孩子揉揉忪醒的眼睛问女人,你们在吃什么呀?咋这么香?女人说,我们在吃斋饭,你先睡着,天亮了给你们拌炒面,孩子哦了一声又睡着了。清晨,孩子们洗完脸围在炕桌边上等待女人做早饭,在连着炕的土炉子上,女人不知道从哪里寻来的羊油杂放在小把锅里炼着油,等油快炼完的时候,她把油和油杂全部倒在一个盛放着炒面并捣下去一个窝窝的大碗里,呲拉声中一股浓浓的油香味又弥漫在温暖的土屋里,飘散了好久好久……孩子们欣喜的望着女人手里不断转动的大碗和那娴熟的拌炒面动作,个个流着涎水,等待分享,两三分钟后孩子们面前均匀的摆放了几个小小的炒面尕儿(当地方言:糌粑疙瘩),那是记事以来吃过的最好吃的早餐,此后的日子里,孩子们想解馋了就问女人要糌粑吃,那是那个年代农区孩子童年里最难忘的美食。因此,做糌粑的麻麦就成了他们童年里最多最好的零食。

八十年代初期,月儿有幸来到了省城的一所民族中学求学,班里聚集了许多本省主要的少数民族学生,宿舍里也共同住着来自州县农牧区的女孩,和玉树籍的同学住在一起的日子是最难忘的。这些说着康巴藏语的女孩儿长得不是一般的漂亮,大眼睛双眼皮,黝黑皮肤棱鼻梁,一口洁白无瑕的牙齿,一头乌黑发亮的长辫子,她们的语音和其他州县的安多藏语是不通的。有天周末,不知谁的家长来了,给她们带来了干肉和糌粑,她们开心的分享来自家乡的味道,九个康巴女孩中最有威信的达瓦开始吩咐大家齐动手,打开水的,洗碗盆的,取筷子的,拿酥油的,挖曲拉(细奶酪)的,个个都没闲着,东西准备齐全后,达瓦拿过一个洗脸盆大小的铁盆放在凳子上,先在盆里倒上大半盆青稞炒面粉,接着在炒面粉中间捣下去一个较大的窝窝,窝内依次放入曲拉、酥油、白糖,最后倒入适量开水用筷子进行搅拌,确定不再烫手时就用双手抓拌,几分钟的功夫,一盆简单正宗、香味浓郁的高原糌粑正式诞生在省城某校的宿舍里,女孩们叽叽喳喳争先恐后的拿着自己的饭盒,等待达瓦的分配,达瓦把一个个捏光溜的糌粑分别放在九个摆放在饭桌上的饭盒里,月儿好奇的坐在自己的高床上看她们分享的喜悦,听她们说着听不懂的康巴语,心想:原来糌粑也可以在盆里做……那自己箱子里带来的糌粑在没有酥油的情况下该怎么吃呢?既没有油杂也没有清油,同学的酥油又不敢吃,事后和同乡的莲儿商量后就去买了一两白糖,等到斋月时一点点的吃完了,没有酥油的糌粑吃了真的有点胃反酸……

一学期结束后,为了方便生活,学校安排康巴姑娘们搬到了另外的宿舍,月儿的宿舍里又换进来了来自海东和海西的藏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同学,和她们共同生活的几年是月儿这辈子没齿难忘、历历在目的美好时光,也是月儿了解各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绝佳时期。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区的土地承包、草场承包让昔日的农牧民都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快速转型,农牧民在自己的土地、草场上耕种养殖的粮食、油料、蔬菜、牛羊等都可以在市场上作交易,大产业小生意均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以体验和享阅。

就拿糌粑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糌粑食品的不断拓展,糌粑又分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小麦糌粑和混合糌粑等等。以青稞精糌粑为上品,一般是过节或招待客人食用。糌粑的食用方法,先将用茯茶熬制并加入纯真牛奶的少许奶茶倒入碗内,再加些酥油、曲拉(细奶酪)和白糖,然后将糌粑盛入碗里,随即用左手拿碗,右手在碗里不断的来回抓拌,拌匀后捏成小团即可食用。糌粑具有营养丰富、携带方便等特点,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一种最方便的食品。出远门时,带上糌粑、酥油和干曲拉等,无论走到哪里,不用生火煮饭,仅以开水代茶,就能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糌粑美餐。

省城西宁一处烟火气很浓的街市中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售卖糌粑的门店和小磨盘,他们将原有的糌粑拓展成不同品种,有青稞的、有小麦的、有豌豆的、有荞麦的、有燕麦的等等,在现磨的作坊里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添加糌粑里所需要的坚果和糖分,有腰果、豌豆、花生、芝麻、山楂片、杏仁等。与此同时,制作糌粑的主要配料也相应出现在街市的店铺里,经营了许多年的共和路酥油由原先的整肚子包装发展成如今各种精美的包装盒,黄橙橙的很是好看,装满布袋子和编织袋的曲拉也脱胎换骨被请进透明的包装盒呈现在旅客面前,各种高原风味的奶茶粉也竞相摆放在大大小小的店铺商场和超市,为当地居民和旅行者提供了制作糌粑的现代化食材。

高原的田野里种植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制作糌粑的青稞自始至终占着主导地位,春种秋收为祖祖辈辈守望着高原的民众提供着希望和生机。农区日益壮大的养殖业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有了致富的帮手和保障,勤劳的女人们每天忙碌在舍饲农业的前沿,牛棚里新下的乳牛是她们最乐意伺候的牲口,因为它会带给她们最直观的收入和喜悦,挤奶、打酥油、滚曲拉、晒曲拉是她们在家里就能完成的副业,一斤两斤三斤,一袋两袋三袋,她们将酥油压成大小不等的圆饼,装进干净透明的包装袋里,将曲拉按等级装进不同重量的自封袋,放进冷藏柜等待商贩上门收购,每隔几天她们都有新的收获,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还真不亚于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秋后,颗粒饱满的青稞入仓后,女人们又做着新打算,炒麻麦做炒面,赚钱机遇不容错过,于是城市的街头又有了大小不等、品种不一的糌粑主料——炒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农区女人们在家顾老携孙并辛勤劳作着,只要国家的好政策不变,农区女人的好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越过越顺。

作者:冷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