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媒体首次调查律师行业:穷迫占比超过编辑想象,一度怀疑不真实

 laoguor 2024-03-28 发布于河南
为了配得上这份工作,陆晨每天早上出门必换西装,认真打理发型,皮鞋擦得锃亮。
“拍职业照那天,陆晨特意穿上刚买来的黑西装、白衬衫,打上蓝领带。影楼化妆师给他修了眉毛,擦上素颜霜,又往头上喷了几圈发胶。站在灰色幕布前,摄影师让陆晨换了几个造型——先是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再双手插兜,最后让他右手下垂,左手拉着西服右侧门襟。陆晨选择了第三个造型。这是他想象中律师该有的样子——职业、精英、上档次。精修后的照片挂上了律所官网。和很多同行一样,陆晨把微信头像也换成了这张精英照。”
而由于没有案源,陆晨一度连买菜钱都拿不出。

长期以来,律师一直是以媒体同盟军的形象出现,同时也是一些媒体人羡慕的对象。
看着他们光鲜的外表,很多媒体人暗下决心:我也要参加法考,当律师。
3月15日,凤凰周刊旗下的“冷杉 RECORD”,作出深度报道“90后”律师,困在温饱线上(点击标题,阅读原文)。这是新闻媒体人首次放下朋友间的面子与轻信,对这个行业作出独立、客观、深度的调查。
记者写出来的真相,是血淋淋的,是令人尴尬的
这些真相,不但行外人不了解,一些法律专业毕业但与律师行业没有深入接触的人,其实也不了解。如文中所述:
除了读研时在上海一家律所短暂实习过外,陆晨对这份工作几乎一无所知。在银行工作时,他唯一和律师打交道的机会,就是行里常委托律师去做逾期催收。有限的了解让陆晨觉得,这个行业来钱很快。
但实际上,律师行业,并不是“遍地黄金”,而是“二八定律”,凤凰周刊的记者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
20%的律师占据了行业80%的资源和收益,剩下那80%的人,只能争抢剩下的20%资源和收益
如这篇文章文中所述:曾任贵州省律协副会长的某律所主任表示,初步估算可能有50%的律师生活在温饱线上。
不是小富,不是小康,是温饱。
文中,凤凰周刊记者通过大量的细节,解释了什么叫律师行业的“温饱水平”——
实习期间,他每月只有1000元薪水,比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低了500多。除此之外再无任何收入,更没有社保以及其他福利。
而他在南六环的合租房每月房租就要2600元每到交不上房租,就只能用网贷来还。这些情况他没敢告诉父母,春节也不敢回老家
不少人以为,入了律师行,即便前面苦,没案件,但只要多干几年,后面一定富,案源多多。实际上——
他没想到同行为了找案源,已经做成了“地推”。偶尔也会有老律师把不太好搞的疑难案件丢到群里,同事们小鸡啄食般一窝蜂扎上去抢。
而所谓的光鲜外表,被调查记者真的深入调查了一番后,顿时现出原形——
有些同行太虚。比如一些人经常在朋友圈晒开豪车、戴名表的照片,“很多车都是租的,表是山寨的。整得跟上流社会人士一样,其实很多人每月几千块都挣不了,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有同行经常在各个法院门口发定位、打卡,搞得自己很忙一样。其实打完卡就走,还非得跟别人说,马上开庭,稍后联系。
一个其他所的律师,平时没客户时都是抽普通烟,一有客户在场,就从抽屉里拿出雪茄盒,当着客户剪雪茄。剪好后,将雪茄喷枪上的火焰,对着雪茄尖旋转几圈。一边点雪茄,一边不经意地对客户说,“千万不要对着雪茄吹气,要让它在自然状态下燃烧,才能获得最佳的烟雾和味道……来,说说你的案子。
根据这篇文章所述,法考早就不是天下第一考了。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身边都是通过司法考试的人”,甚至连律所前台都通过了司法考试
一位接受采访的前律师,后来注销了律师证,考公务员做了检察官。文中这样写道:
他有时在法院,见到之前的同行,看着对面穿得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律师,有种复杂的情感。
有媒体人向他咨询能不能转型做律师,每到这时,陆晨会先问对方有没有实现财务自由,如果没有,那就“老老实实写稿吧,别折腾了”。
-----------------------------------
日前,“转型Media人”联系到写出“90后”律师,困在温饱线上这篇深度报道的调查记者李禾,请他谈了采访报道后的感受。
1、为什么想到做90后律师这个选题
春节前,我和律师小艾见面,看他满脸憔悴,说话走神,总是盯着手机不说,处处表现得很焦虑。
而且,他西服也不穿了,头发不打理,黑色卫衣上落了不少头皮屑。
我问他怎么了,他支支吾吾说:“这不,过年了,借别人的钱还不了人家,现在靠着好几个网贷平台过活呢,网贷也到期了。”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后,我觉得不可思议。
“你们做律师,收入不是很好吗?”“别提了,没案源,所里很多案子都是老律师接的,我们这种年轻律师穷死了,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他说,青年律师不好混,几乎成了行业问题。
这些话让我吃惊。因为职业原因,我认识不少律师,从微信通讯录看了下,有121个律师朋友。全国各地都有,有不少是“红圈所”的。
在我印象里,不少律师发朋友圈,经常发豪车、度假、高尔夫球场什么的,这些年在影视剧中,律师也总以“精英”形象出现,动不动就谈几百万律师费的案子,让人好不羡慕。
和小艾见面快结束时,他说,你可以关注下青年律师群体,绝对超乎你想象。
我对小艾的话有些怀疑。说实话,那时候的我,多少还是拿所谓“精英视角”看待青年律师的。
后来我用电脑搜索相关材料和数据,发现小艾的境况确实有一定代表性。于是,我和编辑沟通后,开始着手操作这个选题。
2、采访这些律师后,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第一稿我采访了12位律师,我是有选择的,就是至少从他朋友圈、或者共同认识的人那里知道,这个律师混的不错。
是聊了几个后,发现他们并不是朋友圈的精英样子。他们面临的状况差不多:案源少、收入低。关键是,每个案子的律师费,能超过3万元的很少,大多是几千块。这些钱,还得扣除律所抽成、社保医保公积金、办公室费用等。甚至有律师告诉我,他们每月还得固定扣除100元的电费、网费。
如此下来,拿一个1万元律师费的案子举例,按照三七分或二八分,到律师手里也就5000元左右。
总之,随着采访深入,没有一个律师对现状满意。并且,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二八定律”,即:20%的律师将占据行业80%的资源和收益,而80%的律师分享剩余的20%资源和收益。
甚至,从助理检察员、法官助理转行做律师的那两位,现在都后悔了。
稿件第一稿出来后,编辑老师看了初稿,心生怀疑,她担心报道会不会以偏概全,让我补充采访,就是尽可能找更多青年律师聊现状。所以,第一稿之后,我又采访了20多个青年律师。
至少从我的采访状况来看,大家都叫苦不迭。只有一个南方城市的青年律师说,自己的收入还可以,每年落到手里能50来万,而且还是因为这家律所的主任要求老律师必须帮扶新律师,否则,如这位律师所说,“恐怕温饱都是问题”。
采访之后,觉得律师这个行业,和之前的认知确实有差距。不过,我们也不能唱衰律师行业,这个行业还是很不错的。
4报道发出来后,你的律师朋友如何反馈?
我几乎所有的律师朋友都转发了这篇报道,并在发朋友圈时说稿件真实;至少95%以上的评论都认为写出了青年律师的困难与现状。
一些非常知名的老律师也认同这篇稿件。其中,北京一家规模所的主任告诉我:“别说青年律师了,老律师也不好干,现在执业律师太多,大家都在打价格战,不如不是早些年攒了些家底,很多老律师早买不起菜了。
以上来看,至少可以说,我们的报道是中立、客观,且具有思考价值的。
5、媒体人当中,如今有不少人打算转行去做律师。你想给他们哪些建议?
单就媒体人转行来说,我个人不是很推荐去当律师。当然,如果已经财富自由,手里的钱能足够支撑你三五年收入低的状况,选择律师不是不行。假如经济条件一般,想靠着做律师马上致富的话,还是谨慎而行。
决定转行前,有些问题先要考虑到:比如,如何保证案源充足?假如案源和收入都不行的情况下,如何克服执业心里迷茫?假如最后没在律师行业坚持下来,你的退路是什么?
当然,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别人的话,听听就可以。
-----------------------------------
前述文章中所谓的“90后律师”,“转型Media人”认为,应该做广义的理解,它不仅仅指30多岁以下的律师,其实指的更是入行或转行进入的年头不长的律师。
扒着墙头往里看,全风景。
知道真相的,未必愿意把真相告诉你。不知道的,还在骚动。
在不少媒体人计划转型当律师的大背景下,这篇深度反映行业内幕的新闻报道,是给大家的一份告知和提示。

文中标灰段落来源:公号“冷杉 RECOR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