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两大名后:一个辅佐三代帝王世代称颂,一个风流成性为人唾弃

 雪忆柔 2024-03-28 发布于黑龙江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列传

冯太后(441—490年),原名不详,祖籍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我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的皇后、献文帝的养母、孝文帝的祖母,谥号文明,史称文成文明皇后。

辅佐三代帝王,奠基汉化改革

冯氏的父亲冯朗是十六国时期的北燕王子,北燕被北魏消灭后,其父成为北魏的一名地方官员,后来因事获罪被杀。按照惯例,年幼的冯氏被没入宫里做婢女。

十四岁那年,冯氏凭借聪慧的个性和秀而不媚的姿色,被文成帝一眼相中,册封为贵人。三年后,冯氏获得入选皇后的资格,但按照宫中惯例,候选人需要手铸金人。冯氏深谙宫中关节,加上聪明才智,最终成功铸成金人,荣升皇后。

冯皇后自从来到文成帝身边,两人的感情日渐深厚。她一方面尽己所能,排解文成帝的各种烦恼,给予生活上的体贴关爱;另一方面也耳濡目染地学习了国家高层的政治是如何运作的。

当时,北魏已经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各个民族杂居的情况随处可见,但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冲突时有发生。

文成帝身为鲜卑族皇帝,不仅不排斥汉族文化,而且大力提拔、重用汉臣。在他们的辅佐下,北魏的社会发展稳定,各种矛盾日趋缓和。从后来的历史看,文成帝的治国韬略对冯皇后日后总揽朝政有着深远影响。

可惜,天不遂人愿,冯皇后二十四岁那年,文成帝驾崩。按照旧俗,逝者穿戴使用的车马器物要在三天后全部烧毁。冯皇后目睹爱人的一件件遗物被扔进熊熊大火,痛不欲生,奋不顾身地要冲进烈火中自焚,周围的人都惊呆了,急忙将她救出。

冯皇后的这份痴情和忠心令宫廷侍从、朝廷大臣都增添了对她的敬重和信任。

冯皇后没有生过孩子,文成帝离世后,她十二岁的养子拓跋弘继位,是为献文帝,尊冯皇后为皇太后。献文帝即位后,丞相乙浑见冯太后年轻、皇帝年幼,觉得这对孤儿寡母好对付,就起了篡位的心思。他以为只要朝廷大臣不支持这母子二人,他就有信心一举成功。

于是,乙浑开始在朝廷内到处挑拨离间,同时大力铲除异己,大臣们各怀心思,政权的稳固受到巨大挑战。

有大臣见乙浑如此嚣张,便向冯太后举报他谋反。从来没有管理过朝政的冯太后,其实早就对乙浑有了提防,一直暗中指点献文帝,教他如何有分寸地应付乙浑。

此刻,冯太后收到举报,立即开始秘密布置,派兵抓捕乙浑,将他诛灭三族。为了进一步稳定政局,她即刻宣布由自己全面管理朝政。冯太后果断出手,铲除权臣,表现出果敢善断的政治才干,得到了文武百官的一致信任。

冯太后临朝执政一年半之后,孙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十分欢喜,决定让初为人父的献文帝亲政,自己退居二线照顾孙子。

献文帝接手朝政之后,颇有作为,贬斥了不少冯太后的宠臣,甚至伺机将她最宠爱的李弈杀了。由此,母子之间产生嫌隙,冯太后发动群臣施压,献文帝被迫将帝位禅让给儿子。

拓跋宏五岁即位,是为孝文帝,因年龄尚小,朝政仍由献文帝总揽。然而,仅仅五年后,献文帝突然暴毙,年仅二十三岁。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独揽大权,被尊为太皇太后。冯太后此时历经三朝,开始积极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制度,实施改革。

比如,当时北魏的各级官员,从开国以来就没有固定薪俸,之前可以通过战争、赏赐等手段获得财富,等到国家统一时,便只能利用手中特权搜刮民脂民膏,导致官民矛盾日益加剧。

于是,冯太后决定实施俸禄制,按品级给官员们发放固定俸禄,以抑制贪污行为。俸禄制实施不久,孝文帝的舅舅仗着是皇亲,贪污成性,被人举报,冯太后毫不犹豫地大义灭亲。

至此,官场的贪污风气大有改观。俸禄制是冯太后改革的第一步,后来又实施了均田制、三长制等,在制度上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缓和了社会矛盾。

同时,冯太后对孙子的培养也特别用心,祖孙感情非常深厚。冯太后病逝时,孝文帝连续断食五天,大办丧礼,奉上“文明”的谥号。

出于对祖母的孝心,孝文帝还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冯太后永固陵的附近。孝文帝不仅在感情上非常亲近祖母,在后来推行汉化改革时,也坚定地继续沿用她留下的措施。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驰骋政坛近三十年,作为推行汉化改革的奠基人,促使北魏进入了全盛期。

宣武灵皇后胡氏列传

胡太后(?—528年),原名失考,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省镇元县)人。宣武帝元恪的嫔妃,孝明帝元诩的生母。死后谥号灵,史称宣武灵皇后。

耍尽心机谋政权

胡氏从小聪慧机敏,多才多艺,跟着姑姑学得了不少佛理。她的姑姑是尼姑,经常进宫为宣武帝宣传佛经教义。姑姑一直记得,曾经有相士预言侄女是大富大贵之人,前途不可估量。于是,每次进宫讲佛,便不遗余力地夸赞侄女。宣武帝听说有这么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便召她进宫做了嫔妃。

入宫后,其他妃子因为“子贵母死”的制度,常常祈祷自己不要生太子,唯独胡氏天天期盼自己能生个儿子,还对其他妃子说:“国家的制度虽然苛刻,如果能为皇上生一个皇太子,我死不足惜。”后来,她真的为宣武帝生下了儿子。

宣武帝大喜,特地从良家妇女中挑选乳母和保姆来喂养,并且安置到另外的宫室,胡氏与其他嫔妃都不能看护。后来,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按照北魏的传统,胡氏要被处死,但经过大臣们和皇帝的一番操作,她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荣升为贵嫔。三年后,宣武帝驾崩,太子即位,是为孝明帝,尊胡氏为皇太妃。胡太妃为了实现临朝听政的夙愿,设法逼迫皇太后出家为尼,尊自己为皇太后,正式代替孝明帝总揽朝政。刚开始,胡太后特地令人打造申诉车,亲自坐车出巡,接受官员和百姓的申诉,及时处理冤情。总体来说,获得很多好评。

随着地位的稳固,胡太后的政治野心逐渐膨胀。开始时,大臣们称她为殿下,她下“令”处理朝政;后来,她改“令”为“诏”,群臣称她为陛下,她自称朕。接着,胡太后向大臣们提议,想要自己替代年幼的孝明帝祭祀祖先,大臣们一致否决。胡太后不死心,又请另一位大臣帮忙,这位大臣终于用东汉太后进献祭品的先例,说服了其他大臣,于是她欢喜地代行了祭祀大礼。

通过持续努力,胡太后的地位不断稳固,开始变得为所欲为,而且私生活很不检点,逐渐被天下人厌恶。后来,她一手提拔的妹夫元叉,仰仗她的关系,十分嚣张跋扈,且常与清河王元怿发生冲突。元怿是皇帝的叔父,也与胡太后关系匪浅,而且能力出众,威望很高。元怿多次依法惩办元叉,元叉对他恨之入骨,为了免除后患,元叉便计划伺机除掉元怿。

有一天,元叉借进宫见孝明帝的机会,跟宦官刘腾里应外合,先把胡太后骗到后宫软禁,然后在宫殿外守着元怿,等到元怿出现,立即诬陷他造反。孝明帝年少,听信了他们的谎话,便下令杀了元怿。自此,元叉、刘腾把持朝政,朝廷内矛盾更加恶化。直到三年后刘腾去世,元叉放松了警惕,胡太后才有机会联合孝明帝,设计解除了元叉的兵权,将其赐死。

胡太后再度临朝,自知不被皇室成员喜欢,便大力在宫中栽培党羽。孝明帝慢慢成年,知道了母亲的事情,母子关系日益紧张。为了不让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胡太后监视并除掉了儿子身边所有的亲信。有一天,孝明帝突然离奇去世,朝野愤慨感叹。恰在此时,孝明帝的女儿出世,胡太后便对外谎称生了太子,并立为皇帝。等到人心安定,她又宣布孝明帝生的是女儿,并找来皇亲家三岁的儿子册立为帝,是为北魏幼主。文武百官见胡太后如此胡作非为,视国事如同儿戏,更加人心涣散。

北魏地方实力派将领尔朱荣的女儿,是孝明帝的妃子,尔朱荣听说皇帝猝然离世,怀疑是胡太后所为,以此为借口,从北方一路南下,迅速占领京城洛阳,并最终将胡太后沉入黄河。胡太后就此结束了极不光彩的一生,北魏政权也开始走向没落。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七册《魏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