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人谈科技,专家谈科研

 黄易林 2024-03-28 发布于安徽

一、伟人谈科技

将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结果难以预料;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结果可以准确预测。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应当重视专门家,专门家对于我们的事业是很宝贵的。”1949年9月,毛泽东在会见科技界代表时说:“你们都是科技界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很重要,我们建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各类专家十分关心和关注,特别是对科技界“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三钱”这个别号最初就是由毛泽东喊出的。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2016年党中央提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主要标志。目前,我国科技整体上处于中上层次,弱于欧美日,强于其他国家。

每万从业人口中R&D研究人员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报告显示,如今我国R&D研究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1.1亿人,但每万从业人口中R&D研究人员数量仅为22人年,与法国103人年、日本100人年相比有差距。

二、百姓谈科学

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领域。

科学素养,就是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据报道,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2018年为8.5%,美国约为28%,加拿大约为45%。

科学素养包括为三个部分:一是了解科学知识;二是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三是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科普既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公众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做科普有三个群体:一是做科学新闻报道的媒体人;二是科普专业工作者,比如科普作家;三是科技工作者。

三、专家谈科研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说:“华罗庚是初中毕业生,后来通过自学成为的世界级的数学大师。而师从他的学生不下百人,但获得世界数学界公认的杰出数学家,也只有五六个人。”

刘道玉还说:“未来的大学不再上课,把教科书发给学生让其自学。”“自学、课堂讨论、独立研究,这才是未来大学教育的模式。”

“科研的本质是质疑和创新”。批判性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评估、分析、比较证据,从而找出错误、偏差、偏见的能力。

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源泉。

批判不是批斗。批斗主要用于政治方面,是致人于死地的一种手段;批判主要用于学术方面,是分清是非的一种认知。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易受他人暗示,或者自以为是。

物理学家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时说:“当你开始科研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跟随你的爱好。如果你没有爱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罢休。”

但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回流态势不断增强,清华60%的校友已经回流,回流人员主要来自一些发达国家。

施一公,1984年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系,1989年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任副校长, 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西湖大学校长 。

四、科学家谈科研实践

2018年10月15日,施一公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作了题为“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的报告,谈他自己从事科研的体会,观点如下:

第一是科研要花费大量时间。施一公赞同他博士生导师的观点:“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2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

第二是科研要培养兴趣。施一公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去美国留学。在博士一年级,因为对科研和专业没有兴趣,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在博士二年级,他开始逐渐对科学研究有了一点儿兴趣和体会。在博士三年级,他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和奥妙。到第四年以后,他完全适应了,时间安排服从实验的需要。

第三是科研要分析负面结果。 作为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期的结果,一般在2年以内就可获得博士学位。然而,在美国,生命学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约要6年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又称为负面结果)。没有经过负面结果磨练的人,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第四是科研不要完美主义。 他一直告诉实验室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主义。只要实验还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终点,看到每一步的结果,之后需要时再回头看,逐一解决中间遇到的问题。

第五是科研要合理分配时间。有一次,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讲座,并且点名要与他的博士后导师交谈。后来,他导师没有去。别人问其原因,他导师回答说:“我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我只能把我的有限时间用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只能少读文章、少听讲座了。”

第六是科研要挑战传统思维。按照传统思维,凡是失败都有原因,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试验。但是,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其原因。通过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

第七是科研人员要有独立人格。所谓独立人格,就是对世界上的事物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科学研究是个苦差事,只有自己从心里对科研感兴趣直至着迷,才有可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

第八是不触碰学术道德底线。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是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是很正常。但如果明知实验证据不足,为了支持某个结论而编造实验条件或实验证据,这就是造假了,视为学术不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