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人对欧洲历史的四大误解

 夏虫的历史课堂 2024-03-28 发布于江苏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覆灭、文艺复兴开始,这一段历史在欧洲历史上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政治变革和文化交流,同时也孕育了欧洲文艺复兴的萌芽。

尽管中世纪欧洲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它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同时,宗教也成为了社会的重要支柱,十字军东征等宗教活动也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也具有独特的特色,例如哥特式建筑的兴起和骑士制度的发展等等。

然而,对于中世纪的印象,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黑暗时代”。这种印象主要受到意大利“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等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中世纪是一个文化倒退的时期,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相比显得十分黑暗。但是,这种印象是否可靠呢?

实际上,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并不是完全黑暗的。虽然当时的战争和经济困境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但是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和科学成就。例如,欧洲大学的兴起和发展、阿拉伯数字的引入和文艺复兴的萌芽等等。因此,对于中世纪的印象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估和重新认识。

中世纪战乱频仍,经济文化停滞不前?

无论是从战争规模、人口损失,还是对经济社会的破坏程度来看,欧洲中世纪早中期的战争都无法与中国同时期的战争相提并论。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基数的问题,更是因为当时的战争形式和性质与中国存在巨大的差异。

从战争规模来看,欧洲中世纪早中期的战争往往是小规模的、局部的,而中国的战争则是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在中国,战争往往涉及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规模自然要大得多。

从人口损失来看,欧洲中世纪早中期的战争造成的人口损失相对较小,即使在某些战役中损失惨重,但相对于整个国家的人口基数来说,损失比例仍然较低。而中国的战争则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流离失所,尤其是长期的战乱和饥荒,使得人口损失更为惨重。

从对经济社会的破坏程度来看,欧洲中世纪早中期的战争虽然也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与中国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在中国,战争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城市被摧毁、农田被荒废、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干扰,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战争形式和性质存在差异。在欧洲中世纪早中期,战争主要由封建领主发起,骑士和雇佣兵是主力,很少有全国性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因此,战争往往只是贵族之间的争端,很少波及到百姓。

水城威尼斯,始建于5世纪

而在那个时代,中世纪欧洲的法律体系对农奴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农奴,作为封建制度下的产物,常常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命运。然而,法律却为他们提供了一线生机。只要他们有勇气逃离压迫,前往自由城邦并住满一年,便可以获得自由人的身份,从此脱离农奴的束缚。

这一法律规定,实际上是商业文明在中世纪欧洲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商业文明开始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产生冲击。其中,“从身份到契约”的转换就是商业文明对中世纪社会结构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无数的努力。19世纪以来,随着史料的发掘和考古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这一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各种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都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商业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可以说,中世纪欧洲的法律制度为农奴提供了一个转化的机会,而商业文明则提供了这个机会得以实现的环境和条件。这种“从身份到契约”的转换,不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关于十字军和宗教裁判所

中世纪最为人所痛斥的两大事件,无疑为十字军和宗教裁判所。但我们需要公正地看待历史,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对基督教世界的战争几乎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圣城耶路撒冷和伊比利亚半岛都曾被阿拉伯人占据,这使得基督教世界采取自卫行动成为必然。

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从1096年至1291年,罗马教廷在准许甚至号召下,欧洲的封建领主、底层骑士、无业游民,对地中海东岸发动了八次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然而,东征的理由却是为了夺回被异教徒侵占的土地和人口,这样的理由虽然看似合理,却不能掩盖其残害无辜、抢劫私产的事实。

一旦战争爆发,战争的双方就不再受到文明法则的限制。十字军的行为引发了无数的灾难和痛苦,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得原本繁荣富饶的地区变得破败不堪。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破坏和掠夺,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侮辱和亵渎。

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中世纪的教会和十字军的行为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历史的背景就忽视他们的错误和罪行。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珍视和平,尊重生命,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君士坦丁堡,又名伊斯坦布尔(意为“这就是城市”)

十字军的矛头起初的确是指向阿拉伯侵略者,但是后来高尚的宗教口号逐渐成为无差别滥杀和掠夺的遮羞布,例如,第四次东征针对不是异教徒,而是自己的弟兄东罗马帝国。

至于教廷设立的宗教法庭,其初衷的确是为了制止滥杀无辜。在黑死病流行的年代,数以万计的“女巫”和犹太人被杀害,因为他们被认为就是疾病蔓延的罪魁祸首。然而,由于宗教裁判所权力的膨胀,该机构时常沦为教会钳制思想、言论的工具。

在那个年代,教会是社会上最具权威性的机构,而宗教法庭则是其下属的一个分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法庭的权力不断扩大,逐渐掌握了对于异端邪说的审判权。这种权力的滥用,使得许多无辜的人成为了教会思想的牺牲品。

宗教法庭的审判方式通常是极其残忍的,常常采取火刑等极端手段来惩罚那些被指控为异端邪说的人。这种暴力手段不仅没有起到威慑的作用,反而更加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和不满。

宗教法庭的审判官通常是教士或者神职人员,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偏见和私人情感带入到审判中。这种不公正的审判方式,使得许多无辜的人被定罪,而真正的罪犯则往往逍遥法外。

由此也可以看出:政教分离之所以必要,正是因为它消除了宗教的暴力,让信仰更加纯粹——哪怕认定别的教派是异端、邪教,也无法利用国家暴力实施压迫。

中世纪欧洲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伽利略在宗教裁判所接受审判

十字军与宗教裁判所是否真的能够代表当时欧洲的政教合一呢?

在早期的罗马帝国时期,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是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当时的罗马社会包容了各种宗教信仰,万神殿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象征着罗马宗教信仰的多元性。然而,基督教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基督教坚持认为其他所有宗教都是淫邪的,并且对异教徒采取了严厉的措施,绝不宽容。因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期遭到了禁令。

在这一时期,基督教甚至没有获得合法地位,更谈不上政教合一了。直到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并颁布了《米兰赦令》(313年),基督教才正式获得了合法地位。君士坦丁不仅自己信仰基督教,还将基督教列为国教,进一步巩固了基督教的地位。

然而,即使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后,东罗马帝国仍然继承了大一统和政教合一体制。这一时期,宗教裁判所和十字军成为了欧洲的重要组织。宗教裁判所负责审判异教徒和异端分子,而十字军则是一支由基督教徒组成的军队,旨在夺回圣地并保护基督教信仰。

尽管这些组织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它们并不能说明当时欧洲是政教合一的。实际上,政教合一是在中世纪时期逐渐形成的,并且与十字军和宗教裁判所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实真相,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些组织或事件来概括整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而西欧的分裂则带来另一番景象,这是下文重点论述的内容。

封建割据导致频繁战争

“封建”一词的本意是“分封建制”,指中央王朝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向中央称臣纳贡,且在自己封地内有相当的自主权。符合这一定义的,如欧洲的中世纪、中国的西周。

9世纪欧洲的封建割据,使分权制衡成为可能

5世纪末,在日耳曼人打击之下,西罗马帝国走向崩溃,此后西欧再也无法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以法兰克王朝为例:日耳曼蛮族建立了国家,却无力延续罗马法的效用,不得不倚仗罗马教会来治理国家;没有稳固的长子继承制,国王死后由众子平分土地,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合并的反复状态;国王把领土分封给大领主,大领主再把土地分封给小领主,于是国王只对大领主有管辖权,对小领主无权干涉(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分封制度导致了一个复杂而混乱的政治结构,使得法兰克王朝的统治力量大大削弱。在日耳曼蛮族的传统中,国王的权力并不是至高无上的,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国王在分封领土时,往往只能对大领主行使有限的权力,而对于小领主则更是无能为力。

这种分封制度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领主的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领主们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权力和财富,他们开始与国王争夺领土和权力。这种争夺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动荡,使得法兰克王朝的统治力量进一步削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王们开始采取措施来限制领主的权力。他们通过制定法律和规定,明确领主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义务,以此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时,国王们还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从而更好地掌控国家。

然而,即使国王们采取了这些措施,领主们的独立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他们往往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有些领主还试图通过叛乱来推翻国王的统治。因此,国王们必须不断地警惕和应对这些挑战,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在应对领主独立性的问题上,国王们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措施。例如,他们通过建立强大的军队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此外,国王们还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来寻求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他们还通过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总之,分封制度带来的领主独立性问题一直是法兰克王朝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国王们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些措施不仅包括限制领主的权力和财富、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还包括建立强大的军队、加强外交关系、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等措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法兰克王朝的国王们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他们试图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削弱领主的独立性。他们还试图通过建立强大的军队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奏效,法兰克王朝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依然存在。

最终,法兰克王朝在公元843年分裂为三个国家: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这三个国家在随后的历史中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法国、意大利和德国。

1215年《大宪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王在法下”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先驱

长期以来,中世纪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被描绘为“黑暗时代”: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经济文化停滞、十字军东征、宗教裁判所等等。这些描绘似乎将中世纪描绘成了一个混乱、无序和沉闷的时代。然而,这些印象有几分是可靠的呢?

事实上,我们对中世纪的印象大多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历史记录。在这些作品中,中世纪被描绘为一个充满死亡、痛苦和苦难的时代。然而,这些描绘是否真实反映了中世纪的历史呢?

我们需要认识到,中世纪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都与我们所了解的不同。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导致了政治上的割据和战争的频繁发生。同时,经济文化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世纪是一个完全黑暗的时代。
我们需要考虑到历史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和夸张的描写,因此它们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地反映了中世纪的历史。此外,历史记录也可能因为政治、宗教或其他原因而被篡改或歪曲。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了,但它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和十字军东征也对欧洲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以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对欧洲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为此我们为大家追寻到一部欧洲必读史《企鹅欧洲史》。更是一套被誉为“迄今最好看的欧洲通史”。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绚丽多彩,到启蒙运动时的理性光辉,再到工业革命的机械轰鸣,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和冷战时期的紧张对峙,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汇聚成了一部完整的西方文明史。这部历史不仅记录了欧洲近四千年的兴衰变革,还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这部史学著作的作者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将这段复杂而多面的历史浓缩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西方文明的演进过程。

在书中,不仅揭示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还探讨了文明发展背后的诸多因素。通过对历史人物、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这部史学著作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极具吸引力。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和演进的哲学思考。一百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这部著作很可能会被视为一部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和研究。

这套书每一个主题,都由该领域的宗师级史学家执笔。他们分别任教于牛津、剑桥、谢菲尔德、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学府,其中多位还具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的身份。出版方更是全球最著名的图书出版公司之一“企鹅兰登”,在读书人眼中,“兰登”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而《企鹅欧洲史》,是企鹅兰登的镇社之宝

在国内,本书曾在上市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就做到了销量2万册的好成绩。堪称权威史书的现象级销量。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一键收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