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基础概念:知实、​性知、​性与命异

 黄昌易 2024-03-28 发布于安徽
中国哲学基础概念:知实、​性知、​性与命异

知实 东汉王充用语。意与“实知”略同,尤指有效验的论说。王充指出:“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论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之间,不能独见;非徒空说虚言,直以才智准况之工也。事有验证,以效实然。”(《论衡·知实》)并从先秦经籍中举出十六个事例,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思想方法,依据事理,说明“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同上)。认为圣人不是天生的神物,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先验的知识。同时,明确指出:“圣可学为。”任何人只要通过学习,就能掌握知识可能成为圣人。圣与贤虽然名号不同,也未必“才相悬绝,智相兼倍”。圣人的先知,只不过是在“巧商善意”、“广见多记”的基础上,“据象兆,原物类,意而得之”。是凭已有的知识经验,“见窍睹微,思虑洞达”(同上),据客观事物的征兆,开展积极思维,得出比较正确的推类判断的结果。

性知 东汉王充用语。指禀天之性而知。即生而知之,是先验性的知。王充指出:“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论衡·实知》)又说:“圣贤不能性知。”认为“狌狌知往,鹊知来”,那是自然禀受的天性。圣贤不是狌狌之类的鸟兽,当然也不能“性知”。至于所谓“神而先知”,那是巫妖作祟。圣贤既然不是巫妖,自然不可能“神而先知”。“圣人疾,贤人迟;贤者才多,圣者智多”(同上),虽有才智多少的差异,但圣与贤乃同党之人,他们都得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取应有的知识。

性与命异 东汉王充用语。《论衡·命义》:“夫性与命异,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恶而命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或行善而得祸,是性善而命凶;或行恶而得福,是性恶而命吉也。”认为“性自有善恶,命自有吉凶”,同时,“性命俱禀,同时而得,非先禀性后乃生命也。”(《论衡·初禀》)由此性之善恶与命之吉凶并无因果报应之理。但王充又认为:“命则不可勉”,以为“贵贱在命,不在智愚;贫富在禄,不在顽慧”(《命禄》)。在否定当时流行的“天道福善祸淫”的“随命”说的同时,肯定贫富贵贱禀气而定的宿命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