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暴读西晋》 3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朱长孝原创书馆 2024-03-28 发布于山东

太子被废押走,因为遥拜废太子司马遹,抓了不少东宫旧官,虽然被释放,但同情太子的人仍然前赴后继,络绎不绝。

最后有抱怨的大臣,还是去找司马氏的族长,帮太子讨个公道,此时还真有一位族长在京城,而且作为皇亲,与贾皇后的关系还算融洽。

这位族长就是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的第九子,在皇亲中算是辈分较大的,所以想挽救太子的两位督将便想到了赵王司马伦。

这两位督将,一个是右卫督司马雅另一个是常从督许超决定去说服赵王司马伦,但是他俩官职太低,直接找上门,未必能让司马伦信服,而司马伦对幕僚军师孙秀言听计从。

司马雅、许超便去找到了军师孙秀,以伤感之情,痛惜之语,游说孙秀,《晋书·列传第四》记载这俩人说道 :

“国无适嗣,社稷将危,大臣之祸必起。而公奉事中宫,与贾后亲密,太子之废,皆云豫知,一旦事起,祸必及矣。何不先谋之!”

朝廷没有适合嫡系继嗣,国家很,大臣的灾祸必定会随之而来。而您执政尚书省得到信赖,废太子之事,都说您预先知道,一旦有变故,灾祸必定连累到你。为何不事先谋划一下呢?

孙秀没有直接答应,把这层意思转赵王司马伦,司马伦恍然大悟,深深采纳决定先废了贾皇后但是军师孙秀这个天字号搅屎棍子,想的比司马伦更长远,又点了一把助燃火。

孙秀是各为其主,利用这次事件,帮助赵王利益最大化,《晋书》记载孙秀劝司马伦说:

“太子为人刚猛,若得志之日,必肆其情性矣。明公素事贾后,街谈巷议,皆以公为贾氏之党。今虽欲建大功于太子,太子虽将含忍宿忿,必不能加赏于公,当谓公逼百姓之望,翻覆以免罪耳。若有瑕衅,犹不免诛。不若迁延却期,贾后必害太子,然后废贾后,为太子报仇,犹足以为功,乃可以得志。”

孙秀认为太子的脾气刚直严明,如果他日得志,必定会泄愤报复,控制不住这些年的压抑之情。您一向巴结贾后,街谈巷议,都知道充当了后的小弟帮凶。现在虽然想伸张正义,挽救太子,太子未必领情,心中难免计较往事您也没什么好处,会说你是骑墙派,顺风草,反复无常,只是将功折罪罢了。如有小的过失,还不能幸免于诛罚。不如拖延几天促使害死太子,然后再废贾后,为太子报仇,既可以有功,又可以得志。

赵王司马伦听了这个建议,是喜出望外,这是个名利双收的计划至于怎么催化贾南风害死废太子司马遹,就由孙秀用反间计

这个反间计也很简单,就是散布谣言,撒出风声,传言宫里有人谋反,想废掉贾皇后,迎太子回宫。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以讹传讹,很快宫中的耳目,就传到了贾皇后的耳朵里。

深感忧惧,思来想去,唯一使谋反的人断绝想法的,就是让太子消失。

贾皇后找来了那个老掉牙的太医令程据就是被史官载入《晋史》的贾皇后情人,当然算不算情人不好说,但程据在贾皇后手下,确实好使唤。

贾皇后让程据制成了一味毒药,史称巴豆杏子丸。总体来说,巴豆是一剂猛药,杏容易上火,杏仁有毒性,不能多用。程据做了一番加工,呈现给废太子司马遹,司马遹定会腹泻泻死。

时间已是当年三月,贾皇后轿诏,让黄门孙虑带着巴豆杏子丸,赶往许昌禁宫,赐予废太子司马遹。

刚开始,贾皇后也有些心虚,希望作案不留痕迹,让太子低调死去。

但是毒药送去,负责看管太子的持书御史刘振,发自内心的同情太子,一再拖延,并把太子安排在一处小坊中,透露出朝廷用意。

但凡朝廷赏赐酒食,放在墙边,太子担心中毒,也故意不吃,坚持自己煮饭吃。

几度投毒不成,一日拖延一日,贾皇后迟迟没能等到司马遹死讯,便再度催促孙虑。

孙虑知道贾南风已经失去了耐心,便决定亲自赶赴禁室,逼司马遹服药,司马遹不肯服,又躲到厕所,孙虑情急之下抄起一把药杵,在阵阵凄惨的喊叫声下,活活打死了太子司马遹时年二十三岁。

废掉太子的时候,就争议极大,如今硬把太子在厕所拍死,闹这么大动静,弄得贾南风自身恶名难以洗脱。

司马遹死前已废为庶人,按理说应当以庶民下葬,但是这是贾南风站出来,得了便宜还卖乖,竟帮太子说起了情。《晋书》记载:

“遹虽罪在莫大,犹王者子孙,便以匹庶送终,情实怜愍,特乞天恩,赐以王礼。”

司马遹虽然罪过很大,但仍是帝王的子孙,若用庶民之礼送终,情实怜悯,特意请求天恩,赐他以王礼安葬。

贾南风极力掩饰自己,表示哀悼,但是赵王司马伦却暗自发笑,认为太子已死,时机已到,准备政变,趁机夺权。

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贾南风真已做到了疯狂二字,贾南风及其外戚已是人神共愤,众怒难平,赵王司马伦反戈一击,咸鱼翻身的机会已经到来。

第一个闻到异常气息的是张华的小儿子张韪,夜观天象,发现中台星分散,认为是不祥之兆,就规劝张华辞官避祸。张华不听,《晋书.列传第六》记载:

“天道玄远,惟修德以应之耳。不如静以待之,以俟天命。”

天道玄奥莫测,只能修养德行来应天变罢了。不如静观以待,听天由命。张华认为西晋这个摊子太烂了,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努力维护好现今的局面。

这个西晋河山,的确很烂,就连图谋兵变的赵王、孙秀心里也没底,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否镇的住局面,孙秀便安排司马雅去游说宰相张华,希望张华出面协助。

三月末,距离赵王计划兵变的时间,大约还有三日,孙秀安排司马雅去见张华,劝其支持兵变,《资治通鉴.晋纪五》记载司马雅说:

“赵王欲与公共匡社稷,为天下除害,使雅以告。”

没想到张华拒绝了,劝张华参与哗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裴頠、贾模就曾经劝过,如今赵王也派人来劝,但是张华坚持推辞不同意。

因为张华是保皇派,想保住晋惠帝司马衷,不能没有贾南风,谁拿住晋惠帝谁就掌握了朝政,但是赵王司马伦的水平,张华是看不上的,司马伦想录尚书事,张华都不同意,更别说协助司马伦兵变了。

密使司马雅一看张华推辞,不觉大怒《通鉴》记载司马雅说:

“刃将加颈,犹为是言邪!”

刀都架在脖子上了,还不听劝告。说完,司马雅气哄哄的走了。由于没能说服张华,赵王兵变的胜负概率悬念大增,按理说赵王那点智商,如果得不到张华这样的重臣相助,水平还不如当年的楚王司马玮,更别说比贾南风。

最初倡议兵变的司马雅和许超,非常失望,失去了斗志,甚至反悔,没了太子,也不愿再发动兵变。

一方面最想拯救的太子已经死了,朝中重臣又没兴趣;另一方面司马伦、孙秀的水平和想法长远来看是靠不住的。基于以上两点,司马雅、许超敲了退堂鼓,托辞有病,离世避祸。

根据《资治通鉴》的观点,赵王最后找到的盟友应该是八哥、梁王司马彤,他俩是司马懿最后两个在世的儿子。

以梁、赵二王之名起兵,但实际参与运作的,主要是赵王司马伦,因为司马彤为人比较含蓄,司马伦是真正的愣头青。

时间到了四月初三,赵王司马伦把兵变时间,约在当晚三更一刻,以鼓声为号。司马伦伪造诏命,招来了三部司马,《晋书列传二十九》记载司马伦诏书曰:

“中宫与贾谧等杀吾太子,今使车骑入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赐爵关中侯。不从,诛三族。”

贾皇后与他兄弟贾谧等人杀害了我西晋太子,如今朝廷密令车骑将军司马越废掉皇后,你们都要服从命令,日后可以关中封侯,如果不听,诛杀你们三族。

司马伦兵变的诏书秘密发出,头一个带兵响应的是齐王司马冏,这位便是前位齐王司马攸的儿子,自司马攸病逝后,司马冏继承了齐王爵位。

虽然王爵是齐王,属于大诸侯王,但此时司马冏的官爵是拜为散骑常侍、领左军将军、翊军校尉。

从这个职务上看,也是作为宗室大臣,随行御驾左右,是护驾五校尉之一,职务虽不太高,但是效命于天子身侧。

当晚用伪诏骗开宫门,哗变的兵士列队宫巷路南,司马伦点齐三部司一百名兵士,交由齐王司马冏准备打头阵,众人都听从命令。

司马伦又用假诏骗开宫门,趁着夜色入宫,把军队陈列在路南,派翊军校尉、齐王司马冏带领三部司马兵士一百人,打开宫门进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