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I“复活”逝者,须守住伦理底线法治边界

 朱觉超 2024-03-29 发布于广东

最近,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个热词。而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AI“复活”逝者的现象。

有些AI“复活”很温情。南京某AI技术团队,在半年多时间里,帮助600多个家庭实现“在线团圆”;音乐人包小柏十分思念去世的女儿,就利用AI技术,使女儿在数字世界“复活”;辽宁抚顺一男子用AI换脸“复活”病逝的父亲,以宽慰年事已高的奶奶。这让网友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温情。

有些AI“复活”却是野蛮生长,散发着铜臭的味道。比如AI生成视频和声音“复活”李玟、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诸多已逝明星,就引发网友争议。这类“复活”的目的,无非是赚取流量,甚至可能适时把各位明星的粉丝当“韭菜”收割。

AI“复活”,在伦理、法律等层面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面临伦理拷问。带有情感慰藉色彩并征得家人同意的AI“复活”,属于私域行为,基本不存在伦理争议,或者争议相对较小。除此之外,擅自AI“复活”逝者,在道德层面上是站不住脚的,可能造成对逝者的不敬、对亲属的精神损害。比如乔任梁的父亲就表示不能接受儿子被AI“复活”,直言“这是在揭伤疤”。

踩了法律红线。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制作AI产品本身就涉嫌违法,如果还借机引流、变现,就是板上钉钉的违法行为,须承担民事责任。

有一则笑话讽刺了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的人。齐国有一个人来到市场上,抢了卖家的金子就跑。被抓捕归案后,当官的问他,抢金子的时候没看到有人吗?这人回答说,我抢金子的时候,眼里就只看见了金子,没看见人。对一些人来说,眼里不能只想着抓住AI“复活”的商机,却忽视了人工智能也不是法外之地,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规范。

AI技术本身当然没有原罪,关键在于怎样面对和使用它。当AI“复活”乱象初萌之时,应及时立明规矩,制定更加详细的标准与规范,比如对AI“复活”发起方的权责进行界定、明确哪些机构有资质从事技术“复活”、依法补充数字人享有的权益等。同时,行业也要加强自律,制定相关伦理标准,让行业在合法、健康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AI新场景不断落地、不断商业化的今天,AI“复活”逝者引发的讨论,给人们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冷思考——技术演变越是先进,越要有所敬畏,守住伦理底线和法治边界,技术才能更好造福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